在珠海航展盛大啟幕之際,殲-35驚艷亮相,首日便展現出了馬赫環的震撼飛行能力。或許,能與之匹敵的,唯有殲-20了。面對這神秘莫測的馬赫環,許多人心中充滿了好奇與不解。那麽,這馬赫環究竟是什麽呢?它為何又如此引人矚目?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討一下,殲-35是如何在強敵環伺中,成功逆襲美軍F-22、F-35以及俄軍蘇-57這些頂尖戰機的。
殲-35,曾有個不起眼的名字——「FC-31」。初露鋒芒時,它並未贏得媒體的青睞,甚至在國內也遭遇冷遇。原因何在?長久以來,沈飛以逆向研發著稱,蘇霍伊戰鬥機的影子在其作品中屢見不鮮。殲-11、殲-15、殲-16等,無一不是借鑒蘇霍伊技術,再加以改良的結晶。然而,當沈飛宣布要獨立研發一款隱身戰鬥機時,外界一片嘩然。畢竟,多年的「借鑒」之路,讓人難以相信它能一蹴而就,實作從模仿到創新的飛躍。
早期的FC-31戰鬥機,因發動機技術的局限,不得不采用俄制RD-93發動機作為動力源。這款RD-93發動機效能平平,原本是米格-29的標配,動力表現不盡如人意。一張FC-31試飛的圖片曝光後,更是引來了外界的廣泛嘲笑。緣由何在?原來,FC-31所配備的RD-93發動機,在飛行過程中竟然排放出了黑煙。作為一款隱身戰鬥機,FC-31在冒黑煙的情況下,無疑與其隱身效能背道而馳,怎能不令人捧腹?
在那段陰霾籠罩的時光,FC-31戰鬥機遭遇了諸多非議,其背後的中航沈飛公司也未能幸免,飽受外界質疑。很長一段日子,FC-31似乎銷聲匿跡,網路上關於它的討論也漸漸平息。然而,當「福建」號航母緩緩駛入大海,開始它的海試之旅時,一個全新的身影悄然出現在甲板上——這便是「殲-35」艦載機。這一刻,網友們如夢初醒,原來FC-31計畫並未消逝,而是經歷了一場華麗的蛻變,以全新的姿態重生!
殲-35何以煥然一新?三大要素鑄就輝煌。首要之因,沈飛的不懈追求。它非軍方指令計畫,而是沈飛自籌自研的心血結晶。其次,設計團隊心無旁騖,執著於夢,不為外界紛擾所動,默默耕耘,以實力贏得認可。再者,動力系統迎來飛躍,渦扇-19先進中推研制成功,為殲-35插上強勁翅膀。
珠海航展上,殲-35驚艷亮相,首次飛行便展現出了馬赫環的壯觀景象。馬赫環究竟是什麽呢?簡單來說,當飛機速度突破音速,氣流疾馳如箭,其壓力驟降,低於周遭空氣。這時,空氣仿佛被無形之手緊壓,直至極限,又猛然釋放,如同彈簧般反復彈跳。這一過程中,能量噴薄而出,空氣因此熾熱,點燃了殘留的燃料,化作一圈圈絢麗的環形火焰,這便是馬赫環的奧秘所在。
它帶來震撼人心的視覺盛宴,彰顯著發動機無與倫比的威力。如今的沈飛,早已擺脫模仿蘇霍伊的影子,技術層面實作了對蘇霍伊的超越。與蘇-57相較,殲-35雖然在機動性上稍遜一籌,但在隱身技術、超視距打擊及超音速巡航能力上,均更勝一籌。
相較於美軍的F-35,殲-35以其雙發動機配置展現出更勝一籌的穩定性。在隱身效能、作戰覆蓋範圍和武器搭載量上,殲-35同樣超越了F-35。F-35因作戰半徑較短而著稱,僅為1200公裏,相比之下,殲-35的作戰半徑擴充套件至1350公裏。談及隱身設計,殲-35的雷達探測回波面積僅為0.01平方米,遠低於F-35的0.1平方米,這一差距達到了十倍之多。那麽,殲-35是如何在效能上超越作為重型隱身戰鬥機、與殲-20相對應的F-22的呢?
談及殲-35,不少人誤以為它是與F-35匹敵的中型隱形戰機。事實並非如此,殲-35的最大起飛重量直逼35噸,與美軍昔日的F-22並駕齊驅。然而,F-22早在2011年便結束了生產線,其航電與雷達技術,如今已顯陳舊,難以跟上時代步伐。
殲-35戰機已全面搭載先進的第三代氮化鎵機載雷達,相比之下,F-22仍在使用第二代的砷化鎵雷達。盡管F-22在動力系統方面有一定優勢,但在雷達探測、航電整合及隱身能力上,它已落後於殲-35。這一現狀讓美國深感憂慮,因此決定投入高達10億美元的資金,對F-22的航電系統與雷達進行全面升級。
談及空中力量的較量,若要論起誰能與殲-35一較高下,非裝備了渦扇-15引擎的殲-20莫屬。回望過去,那些裝配著俄制AL-31F發動機的殲-20早期型號,在與殲-35的對壘中,確實略顯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