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台海沖突中我軍面臨的挑戰,難以摧毀台軍指揮體系,這成了大問題

2025-01-22軍情

自2017年台灣地區政權更叠後,該地政府逐漸深化了其與美國之間的互動。

同時對大陸的態度趨於冷淡。

這種政策導向使得兩岸關系的復雜性加劇。

摩擦事件頻發,雙方間的緊張態勢日益明顯。

在同一時間段內,美國方面也加強了與台灣地區的往來。

不僅有前任及現任高級官員頻繁存取。

還把台灣納入了一個非正式盟友的概念框架。

並承諾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提供顯著的軍事援助。

美國改變了以往對台軍售的策略,不再局限於過時的裝備。

轉而提供一系列先進的武器系統,包括但不限於AIM-120D空對空飛彈、M1A2主力戰車以及F-16V戰鬥機等現役裝備。

這一系列舉動無疑增強了台灣當局的信心,使其更加堅定地采取對抗性的立場。

即便當前領導人即將卸任,其繼任者也在延續相似的路線。

這令國際社會對台灣海峽的安全域勢感到擔憂。

面對可能爆發的沖突,全球普遍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然而,在沒有外部幹預的前提下,勝利雖然看似確定,但要迅速瓦解台灣的防禦體系並非易事。

特別是考慮到台灣長期投入建設的地下設施和通訊網路,這些都構成了強大的防禦基礎。

可以肯定的是,在假設的武裝沖突情境下,「台軍」的指揮架構不會輕易被摧毀。

「斬首行動」針對高層領導人的成功率極低。

這部份歸因於台灣堅固的地下防護工程。

根據台灣地區的制度安排,「台軍」的最高指揮權歸屬於民選領導人。

但在實際操作中,具體的軍事決策往往由專業軍事人員負責執行。

「台軍」的指揮結構經過精心設計,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維持有效的運作。

一旦發生大規模沖突,領導人將透過直升機或地下通道轉移至位於雞南山深處的聯合指揮中心。

這個指揮中心始建於蔣經國時期,具備抵禦大規模核爆的能力。

並配備了完善的生存保障系統,即使在極端環境下也能保持通訊暢通。

此外,還有其他重要的指揮節點分布在台灣的不同位置,如圓山指揮中心。

同樣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持續作戰能力。

如果台北面臨失守的風險,指揮層還可以借助雪山隧道轉移到東部海岸。

那裏設有佳山基地和誌航基地,為飛機和其他關鍵資源提供了額外的庇護所。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提到的所有設施均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提供的天然屏障,如花崗巖山體。

這大大增加了任何攻擊成功的難度。

當前科技水平下,尚無國家能夠穿透這類深度保護下的目標。

而且,由於地球曲率的影響,從西岸發射的飛彈很難準確打擊到東岸的目標。

另外,「台軍」利用Starlink衛星通訊網路強化了其通訊系統的魯棒性。

Starlink是由SpaceX公司開發的衛星互聯網服務,它為使用者提供了一種幾乎無法被中斷的通訊方式。

鑒於此,想要破壞「台軍」的通訊路線並非簡單之事。

對於如何應對這種情況,一個現實的選擇可能是避免試圖一次性摧毀敵方指揮系統。

而是依靠絕對的力量對比來壓制對方。

隨著中國軍隊現代化行程的推進,解放軍已經建立起足夠的實力來確保制空權和制海權。

從而有效地限制「台軍」的活動空間。

例如,透過精確打擊水面艦艇,掌握空中優勢,阻止「台軍」戰機升空。

最終實作對地面部隊的有效控制。

一旦取得戰略上的主導地位,解放軍就可以封鎖地下工事的出口,迫使敵人投降。

與此同時,增強在台灣東海岸的作戰能力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向。

這不僅能削弱台灣依賴地下設施進行持久抵抗的可能性。

還能切斷其潛在的外援途徑。

不過,這樣的行動需要充分準備,以防備可能來自其他國家的快速反應。

總之,盡管台灣構建了一套復雜的防禦體系。

但憑借解放軍的整體實力和技術進步,仍然可以在一場假設的沖突中逐步克服這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