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引領下,台灣海峽似乎成了西方各國的「打卡點」,有艘船就想開來看看。
今年八月份開始,德國方面就不斷放風,稱在九月中旬的時候,德國可能會派兩艘軍艦穿越台灣海峽,到時候將和中方展開溝通。
隨後,到九月初的時候,德方說法又變了。 說穿越台海的事情已經定了,但是不會提前告知中方,因為德方覺得這次航行就是「自由航行」, 並且在台風影響下,穿越台灣海峽是最短且最安全的航行路徑。
(進入台灣海峽的德國軍艦)
對此,中方隨即就給出警告,稱台灣問題上沒有所謂的「自由航行」,而是事關中國主權的問題,大陸堅決反對德方這種挑釁做法。
然而,中方的警告,德方並沒有聽進去。日前, 在沒有提前告知中方的情況下,德國兩艘軍艦就來了。
13日,德國一艘「巴登符騰堡號」巡防艦和一艘「法蘭克福號」補給艦就進入了台灣海峽的北端,開始向南航行, 這也是德方22年來,首次有軍艦穿越台海。
台媒表示, 德國這兩艘軍艦在進入台海的時候,還是比較謹慎的 ,選擇了台當局自己劃定的所謂「台海中線」的東側,即靠近台島的一端航行。並且在航經溫州外海的時候,其就開啟了自動船位辨識系統,公開了其船位動態,以此來避免大陸出現誤判,做出危險舉動。
但意料之中的是,在其剛剛進入這一海域後,解放軍軍艦就圍上來了。台媒表示, 當時解放軍根本不顧所謂的「台海中線」,直接從德國軍艦的東西兩側進行了夾擊,全程監控「護送」德方軍艦穿行台海。
而信誓旦旦說要為德國軍艦「護航」的台灣艦艇,則只能悄悄跟在德國軍艦的屁股後面。於是,這場所謂的「穿行台灣海峽」的活動,德方就以夾著尾巴的形式完成了。
(朔爾茨來華存取)
德方的這兩艘軍艦,從八月份就前往亞太地區了,為的就是和日本、美國法國以及義大利共同參與軍事演習,隨後還抵達仁川港,和南韓也演了一場。從路線來看,其是從巴士海峽出發的,抵達西太平洋後經宮古海峽,拐到了南韓的仁川港,並未行經台灣海峽。
如今回的時候卻特意要走台灣海峽, 目的已經非常明顯了,就是要挑釁、示威中方。而在此之前不斷「預告」,則是想要試探中方的反應。
當下可以肯定的是,德方這一遭,已經成功地激化了中德之間的緊張關系。
細數歐盟陣營,德國在經貿層面,算得上是和中國關系最緊密的國家了。 如今為何會突然派軍艦來挑釁中方呢?
從歷史角度來看,德國擁有豐富的處理復雜國際關系的經驗,如在冷戰時期,西德就曾在政治上堅定支持西方陣營的同時,與東德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保持經濟上的互動。 這種歷史經驗,就對當下德國政府對華策略的制定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在如今中美賽局的大背景下, 朔爾茨政府采取的,就是「政經分離」的對華策略。
從經濟層面來看,德國的對華策略一直是比較客觀中立的。 近年來,朔爾茨多次來華存取,主要探討的就是和中方的經濟合作。在當下中歐可能爆發的這場「關稅戰」中,德國也是歐盟當中,少數持反對意見的國家。
德國是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所以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巨大的市場,就對德國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德方引以為傲的汽車制造、機械制造以及化工等領域,都要依賴中國這個大市場。
所以從經濟角度出發,必須要維持好和中國的關系。
(朔爾茨和拜登)
但是在政治領域,德國政府又缺少定性,總是配合美方的腳步行動。
比如說在俄烏沖突中,德國就能不顧自身利益,直接跟著美國站隊烏克蘭,最終和俄羅斯的關系破裂,導致自身沒有油氣可用;
台海議題上也是如此。 自上台以來,朔爾茨政府就一直在台海問題上配合美方,實施一種「戰略模糊」的策略。 一旦美方對台海事務提出異議,朔爾茨不久後也都會跟著「反對」一聲。
在德國政府看來,只要能追隨美方的「模糊策略」,一邊能防止大陸對台灣地區采取過激進的措施,一方面能避免給台當局傳遞可能無條件支持的訊號。這樣一來,他們就能有余地能在不同情境下進行調節和回應,而不必被固定的承諾所束縛。 這也給他們自身在亞太地區事務上,提供了更大的外交機動空間。
最為重要的是, 這種追隨美方的策略,還能有效討得「大哥」美國的歡心, 透過這種緊密的政治與軍事合作,德國不僅能夠向美國表明其立場,還能借此減少來自美方的壓力,有效緩解美方對其與中國在經貿往來上的敏感關註。
總之,穿行台灣海峽, 就是朔爾茨政府向美方表示衷心,展示美德兩國團結的一次象征性行動。
(解放軍緊盯台海動態)
而解放軍的回應,也給了德方一個實實在在的警告,台灣海峽不是美德展示團結的平台,在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中方絕不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