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可是中國的「空中大哥大」。
2011年首飛的時候可把大家激動壞了。
為什麽?
因為在這之前,能造出五代機的就美國和俄羅斯。
中國能研究出來,咱們在軍事科技上真的是跟世界一流選手同台競技了。
從2011年到現在,殲-20可以說是「國寶」。
你翻翻過去這些年的新聞,動不動就能看到它:
首次參加閱兵、首次海上訓練、首次實戰部署......就跟追星似的,媒體就愛報道它。
但你看看現在,自從嫦娥六號采集月球背面的土壤後,媒體好像對五代機冷淡了很多。
這是什麽意思?
難道在月球背後發現了什麽秘密,中國戰略已經轉移了嗎?
月球種菜
月球種菜,聽著很科幻,但中國科學家已經在一步步實作了。
2022年,神舟十三號太空站就成功進行了太空種菜實驗,種出了水稻和阿拉伯芥。
2023年,天宮空間站又實作了多種蔬菜的培育。
月球背面環境有多惡劣?
白天比火鍋還熱(127℃),晚上比南極還冷(-183℃)。
這溫差比新疆戈壁灘還誇張十幾倍!
更要命的是,月球沒有大氣層保護,宇宙射線直接照射,就像整天頂著X光機照身體似的。
再加上不時有微型隕石轟炸,簡直就是「十級困難」生存挑戰。
但科學家們想出了聰明辦法——密封種植艙。
給植物造了個「微型地球」。
種植艙裏裝著特制的營養土,能保持適合植物生長的溫度(20-25℃)和濕度(60-70%)。
還安裝了LED生長燈,模擬地球上的日照節律。
最重要的是,種植艙的外殼采用了特殊材料,能夠抵擋宇宙放射線和微隕石撞擊。
目前的實驗,已經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果。
比如,在2023年的一次實驗中,科學家們在模擬的月球環境下。
成功培育出了小白菜、生菜和青椒的幼苗。
這些蔬菜在14天內, 就完成了從種子到發芽的過程,生長速度和地球上差不多。
簡單說,就是人類向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又邁進了一大步。
「六代機」的發展方向
那問題來了,太空技術與五代機有什麽聯系?
先說說現在的五代機,業內把它的關鍵特征叫「4S」。
具體是啥意思呢?
第一個S是Stealth(隱形),就是能躲過雷達探測。
比如殲-20的外形就像個大三角。
表面還塗了特殊塗料,讓雷達訊號跟找隱形衣似的,很難發現它。
第二個S是Supercruise(超音速巡航),簡單說就是不用加力也能超音速飛行。
這就像汽車不用踩油門也能輕松跑高速。
F-22能以1.8馬赫(約2200公裏/時)巡航,殲-20也具備相似能力。
第三個S是超機動,說白了就是能拐彎快,靈活得像泥鰍。
F-22能做蛇形機動,殲-20能做眼鏡蛇機動,都是這方面的表現。
第四個S是資訊整合,就像給飛機裝了千裏眼。
比如殲-20的傳感器能探測方圓幾百公裏的情況,還能和其他戰機共享資訊。
而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白帝」乙型概念機,那就更厲害了。
它的設計速度能達到16馬赫,也就是每小時19200公裏!
這什麽概念?
從北京飛紐約,理論上只需要12分鐘。
而且是AI駕駛,不用擔心人受不了高速帶來的壓力。
更牛的是,這飛機能在大氣層裏飛,也能上太空。
能根據需要調整軌域。
這種空天戰機代表了「六代機」的發展方向。
跟五代機比,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打破了空氣動力學的限制—— 不光能在大氣層裏飛,還能上太空。
雖然現在還是概念機。
但它展示了未來空戰的發展方向,也顯示了中國在這個領域的雄心。
這樣的技術如果真能實作,那可就真是「科幻變現實」了。
當然,目前這還處於概念驗證階段,距離實際服役還有不少技術難關要攻克。
偵查任務,打擊任務, 需要時能從太空直接俯沖,幾分鐘內就能到達地球任何一個角落。
可以快速運送重要物資,比現在的運輸機快十幾倍。
既能保護自己的衛星,也能攔截威脅。
最厲害的是它的「互聯互通」能力。
向上能跟衛星通訊,向下能指揮無人機群,橫向能跟其他戰機協同。
還能即時跟地面指揮部共享資訊。
比如它發現了目標, 可以立即調動最合適的力量去處理,不管是在太空、空中還是地面。
結合前面說的月球探測計劃,現在就更好理解了:
未來的戰略競爭不只是在大氣層內,而是延伸到了太空。
誰能掌控制空權和制天權,誰就能在這場太空競賽中占據優勢。
如果說傳統空戰是在「一樓」打仗,五代機是在「二樓」作戰。
那這種空天戰機就是能從「一樓」打到「頂樓」。
還能在樓層之間,自由穿梭。
這種全方位的作戰能力,才是未來戰爭的真正需求。
從經濟角度說起。
大家知道,19世紀是煤炭時代,20世紀是石油時代,21世紀很可能就是太空資源時代。
月球,一個太空銀行
美國阿波羅系列任務在1969-1972年。
6次載人登月,總共帶回了382公斤月壤。
雖然咱們的3.7公斤看起來不多,但這些樣本的價值可不是靠重量來衡量的。
特別讓人興奮的是2020年,嫦娥五號在月球正面采集的樣本中就發現了水分子。
這次嫦娥六號,又在月球背面找到了水的蹤跡。
這說明月球上的水分布,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廣泛得多。
如果月球真的存在水迴圈系統,那就像地球上的水迴圈一樣——水分蒸發、凝結、再沈澱,形成一個自然迴圈。
這個發現,對未來在月球建立人類基地太重要了。
水可以分解成氫氣和氧氣,氧氣能讓太空人呼吸,氫氣可以用作火箭燃料。
有了水就能種菜。
要知道,從地球運送物資到月球,每公斤的成本高達10萬美元以上。
如果能在月球上自給自足,那可就省大了。
還有氦-3。
這東西在地球上稀少得很, 據估計地球上已知的氦-3儲量只有500公斤左右。
可在月壤中含量卻出奇的高。
科學家估計, 月球表層每噸土壤中大約含有20-30克氦-3。
按照這個儲量,月球上的氦-3總量在100-500萬噸之間。
這是什麽概念?
1噸氦-3的核融合能量,相當於1200萬噸石油的能量。
按現在全球每年消耗石油約40億噸來算,月球上的氦-3夠人類用幾百年的。
而且,用氦-3進行核融合反應幾乎不會產生放射性廢料,這比現在用的鈾分裂要安全得多。
月球,就是一個裝滿寶藏的太空銀行:
中國現在控制著全球80%以上的稀土供應,這就是實打實的話語權。
但是,地球上的資源總有用完的一天。
地球上開采稀土往往會造成環境汙染,月球開采就沒這個煩惱。
還有前面提到的水資源,這可是建立月球基地的「命脈」。
下一輪全球競爭的制高點
每一步看似平常,但串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戰略布局:
先勘測、後登陸、再采樣、最後開發。
這就像當年開發石油,也是先勘探、後鉆井一樣的路子。
而且中國在太空探索上的投入也是實打實的。
如果把太空比作新大陸, 那現在就像是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初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因為率先掌握了煤炭和蒸汽機技術,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石油成為關鍵能源,美國因為德克薩斯油田的發現而逐漸崛起。
二戰後,中東因為石油儲量豐富,成為了全球地緣政治的焦點。
現在,我們正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門檻上。
這場太空競賽的門票,就像是通往未來的通行證。
科技革命,往往伴隨著全球力量的重新分配。
而太空技術,很可能就是下一輪全球競爭的制高點。
這也就是為什麽各國都在使勁往太空上擠,因為大家都知道:
這場比賽,遲到就可能就是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