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俄烏戰爭期間的中國,是否可以頂上俄羅斯在全球軍火市場的地位?

2024-09-13軍情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俄烏戰爭期間的中國,是否可以頂上俄羅斯在全球軍火市場的地位?

俄烏戰爭在2022年2月爆發以後,俄羅斯做夢也不想到戰爭會持續2年多。

今天的俄羅斯,早已出現了武器和彈藥不足的問題。

英國國防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 (IISS) 的數據顯示,僅僅2022年全年,俄羅斯就損失了約 1120 輛坦克。

截止2024年7月22日,根據Oryx開源網站的統計,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區損失了3252輛坦克,這一數位包括2216輛被摧毀、156輛受損,362輛廢棄、518輛被俘。

其中T72系列坦克損失最大,損失了1518輛。此外,T80系列損失了910輛,T90系列損失了151輛,T64系列損失了93輛,較老的T62系列損失了167輛。即使是由T54-3M、T54B和T55A組成的T54/55系列也損失了11輛。其余損失的402輛坦克型號無法辨識。

這個數位很驚人,戰爭爆發前的2021年俄羅斯現役坦克只有2500輛現役坦克。西方認為,俄羅斯的坦克儲備為6000輛,加上現役坦克總數為8500輛。

目前損失了3000多輛,損失總數已經接近俄羅斯可以使用坦克的一半。

上面也說了,俄羅斯有一些老式坦克被擊毀,比如T62坦克甚至T54/55坦克。正常來說,這些坦克早已過時,是不可能上戰場的。

以被擊毀老式坦克中比較先進的T62M坦克為例,戰場上被擊毀已經有4個型號,其中T62M1967坦克是蘇聯60年代的產物,距離今天超過60年。這種古董級的坦克,以往只能出現在博物館中。

至於彈藥方面,俄羅斯也存在很大缺口,甚至從北韓進口大量炮彈。

那麽,一來俄羅斯忙於戰爭,生產的武器彈藥都難以出口;二來俄羅斯的武器在戰爭中露怯,應該嚴重影響了軍售的口碑。

那麽,中國制造的武器是否趁機搶占俄羅斯武器的國際市場?

事實證明,搶占不了。

原因不復雜。

一來,中國現役武器大多同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以空軍的主力戰機殲11、殲16為例,均可以找到母體蘇27和蘇30。且不談技術上有多大的接近,俄羅斯是不允許中國出口這些武器的。90年代俄羅斯向中國提供蘇27的技術時,在相關合約中就設下了限制,要求中國殲11以及使用殲11技術的戰機不能出口,不能沖擊俄羅斯的軍貿市場。

即便是自研的殲10、運20,都曾非常依賴俄羅斯提供的發動機。

其中殲10山寨的WS10太行發動機,直到2011年才開始國內量產。

運20更換山寨的國產WS20發動機,則是在2022年前後。

二來,中國可以出口的成熟俄制武器大多已經過時。

中國暢銷的諸如殲7、梟龍,曾經都有不錯的軍售成績,可惜效能上已經過時。

以殲7為例,也就是米格21,蘇聯早在80年代就已經不生產。

梟龍可以看作是增強型的米格21,效能上大體同米格29接近,源自於中國的超七計劃。

米格29就是很爛的戰鬥機,從誕生以後從沒有擊落過一架敵機,反而自己被擊落了很多。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諸如殲7、梟龍均不算過時,甚至梟龍還算是比較先進的飛機,因此得到大量訂單也不稀奇。

時代不同了,這些源自於蘇聯的老技術已經不堪使用,國際上難以再有大量訂單。

三來,重新搭建作戰體系的困難以及西方社會的幹擾。

戰爭不是電腦遊戲,比買戰鬥機為例,絕對不是買幾架飛機就搞定了,還要搭建復雜的支撐體系。

中東國家對蘇制戰鬥機不滿的重要原因是,戰機對於地面的各種依賴太大。一旦地面支撐出現問題,戰機就無法作戰。

如果購買了中國的殲10、殲20、運20戰機,效能上可能比較優秀,卻還涉及到一個搭建支撐體系的問題。

目前世界各國空軍,無非是美俄法三個國家的支撐平台。購買了中國戰機以後,這些國家需要搭建新的支撐體系,這筆資金可是天文數位,對於小國、窮國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尤其是這些武器的價格還不低,殲10的價格是國際市場上二手F16的價格兩到三倍,還要重新搭建支撐體系。

換句話說,買殲10比買二手F16還要貴得多。

客觀來說,殲10效能就算再優秀,也不可能大振幅超越二手F16,這顯然是價效比不高的生意。

另外,中國的武器出口受到西方的幹擾。

之前中國的幾個訂單之所以完蛋,都是西方幹擾的結果。如出售給泰國的S26T潛艇,是在中國039B元級潛艇基礎上改進設計的,采用AIP混合動力推進方式的現代化潛艇。

之前官媒說該潛艇是由2台國產「斯特林」AIP外燃發動機和3台國產化版本的MTU—16V—396SE84型增壓柴油機組成。

泰國方面對於中國產的增壓柴油機不信任,要求中國方面更換為德國MTU-396發動機。

2022年,德國MTU公司受到美國政府的壓力,宣布拒絕提供中國德國MTU-396。由此,泰國方面放棄購買3艘S26T潛艇,中國失去了價值10億多美元的訂單。

中國有一款K8教練機,曾經出口到國外300多架,先後被巴基史坦埃及、加納、緬甸、斯裏蘭卡、奈米比亞、蘇丹、坦尚尼亞、委內瑞拉、辛巴威等10多個國家引進,出口數量達到270余架。

它一度占據了全球中級教練機70%以上的市場份額,目前其市場前景仍比較廣闊,出口記錄還在不斷擴大。這種教練機除了訓練飛行員以外,也可以執行簡單的防空和對地攻擊任務,算是多用途輕型戰鬥機。

K8教練機的效能頗為不錯,售價只有幾百萬美元。然而K8教練機歷史上,竟然有過三種發動機!

早期的K8裝備美國蓋勒特公司生產制造的TFE731-2A渦扇發動機,早在1990年就首飛,90年代開始大賣。

美國在1989年以後就拒絕向中國出售發動機,顯然TFE731-2A渦扇發動機的來源斷絕了。

無奈之下,90年代中國仿造了烏克蘭的AI-25TL渦扇發動機,推出了渦扇11發動機。

沒想到,看起來不復雜的AI-25TL渦扇發動機,中國仿制工作花費了長達16年,到2022年才仿造成功。仿造成功之前,中國沒有發動機使用,只能進口烏克蘭的AI-25TL救場。

也就是說,K8和它的中國版教8使用過3種發動機,分別是三個國家制造,算是破紀錄了。

現在中國武器最大的問題是,俄制武器在俄烏戰爭嚴重露怯,戳破了之前各種誇大的宣傳。

世界各國曾普遍認為,俄羅斯是超級大國蘇聯的繼承者,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軍工方面應該強於小弟中國。

現在俄制各種明星武器根本名不副實,被烏克蘭裝備幾種西方武器揍得滿地打滾,又如何能夠相信中國造武器呢?

另外,如果武器效能較差,只要價格足夠低廉,也不會沒有市場。中國曾經賣掉了500多架殲7,也就是米格21戰鬥機,賺了很多外匯。

上面也說了,米格21早已過時,但殲7價格卻極為低廉。中國在2009年賣給奈及利亞的頂配殲7MG,並非是裸機,而是什麽都配全了,單價不過1400萬美元。這個價格僅為梟龍戰鬥機的一半,同單價接近1億的殲10更是無法相比!

然而,現在中國出口的現代化武器,價格今非昔比。

以解放軍出口到泰國的VT4坦克為例,友情價也要580萬美元。

相比起來,印度采購T90MS主力戰車的價格大約為420萬美元,而效能較差的T90S的采購價只有大約150萬美元到250萬美元。

上面也說了,殲10唯一的買家是巴基史坦,一說是15億美元買了20架殲10CE,平均每架為0.75億美元。

而中國購買俄羅斯最先進的24架蘇35戰鬥機,也不過花費了25億美元而已,單價約1億美元。

要知道,蘇35可是雙發重型戰鬥機,可攜帶8噸各式彈藥,而殲10為單發輕型戰鬥機。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