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南海有招:不動武還來硬的,菲國哭了:造島神器要填島

2024-09-13軍情

在世界上,中國以基建狂魔著稱,這並不是自誇自賣,而是靠著國人幾十年的艱苦奮鬥而得來的榮譽。當然基建狂魔,也得要有自己得心應手的家夥什,也就是施工用的裝置設施,這裏頭就有就要投入使用的大型耙吸挖泥船新海鱘輪。

於是便帶出新的話題,為什麽新海鱘輪被譽為造島神器?它對於改善南海局勢有什麽積極意義?南海問題可以不動武,照樣硬剛嗎?

還是先來看看新海鱘,到底長得什麽樣子,新海鱘之所以稱其為輪,自然是漂浮在海面上。

新海鱘輪的全長大概有155.7公尺,寬為30公尺,深度為13.6公尺,泥倉設計容量大約為17000立方米。

這樣的體量,即便是在茫茫大海,也算是龐然大物,與其名字新海鱘很是和諧同光。

值得指出的是,新海鱘的魅力,在於它的出砂量,能夠到達17000立方米,這個體量簡直就是一個頗具規模的小島,因此被譽為造島神器也就不難理解,亦或就是實至名歸。

更難得的是,新海鱘輪的動力,來自液態瓦斯,這種能源不僅動力強大,而且對大氣的汙染,幾乎為零,這對於在南海作業意義重大。

比如說,之前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天鯤號疏浚神器,曾經在國際國內大顯神威,一時間成為了疏浚領域剽悍的存在。

但是因為天鯤采用燃氣動力裝置,因此上還要配備處理燃氣、尾氣的相應裝置,因而就影響了疏浚作業對動力和環境的要求。

正是源於液態瓦斯超強的動能支撐,新海鱘輪在技術層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進。比如大功率的水下泥泵,超寬的深海取沙耙頭等等。

在高科技層面,新海鱘輪積極推進新技術的套用,比如自主研發的阻力效能預報體系,船體強度與工作震動預報等等。

同時因為新海鱘輪采用復合動力精準配置,等核心關鍵技術,這就使得新海鱘輪在載重量系數,艙容系數,以及單位艙容裝機功率等方面,遙遙領先世界同行水平。

既然中國的新海鱘輪,有著如此強悍的威力,這就要把它放到合適的位置去發揮能力,這才叫物盡其用。

於是便出來新的問題,新海鱘輪應該到哪裏施展它的洪荒之力?回答自然是中國的南海。

這首先是因為南海這幾年實在是不安生,究其原因,不外乎相關諸國,對於幾個島礁的屬權爭議。就拿中菲來做例子,兩家的爭端無非就是幾個島礁,比如仁愛礁、仙賓礁以及黃巖島等等。

從環境上來說,這些島礁之所以歸屬,顯得不明不白,關鍵的是這些島礁根本沒人居住,自然也就缺失看護人。

正是因為沒有人堅守,這才給菲律賓人帶來欲望,於是便發生後來的所謂坐灘破軍艦事件,以及圍攻仙賓礁的情況發生。

對於菲律賓強占中國的島礁,我們自然是不能聽之任之,尤其是仁愛礁和仙賓礁,預計雙方的爭執還將繼續,並且因為域外國家的推波助瀾,時態還將會繼續惡化,亦未可知。

但是現在一個新的機會來了,比如在解決南海爭端行程中,因為有了新海鱘輪的強力加持,事情或許會迎來轉機。

這是因為南海島礁的癥結,是無人看守,而無人看守是因為島礁太小,根本不適應人類的居住,這也算是一個根源。

那麽現在這個問題就能解決,無非就是吹沙造島,這個可是新海鱘輪的強項,甚至說新海鱘輪簡直就是為南海量身打造的神器。

據業內人士分析預測,比如說黃巖島,要是使用新海鱘輪,來島礁海面造島的話,估計兩三年就會出現一個新的黃巖島。

這不僅僅是黃巖島的面積會擴大一倍,更關鍵的是能夠在三幾年改變黃巖島的生態環境。

假以時日,黃巖島或許會成為南海一個觀光熱點,成為熱搜打卡地,這樣的憧憬希望很大,前途光明。

當然,新海鱘輪要發揮自己的神奇之力,就先要對這些島礁實際占有。我們為什麽要強調實際占有,是因為菲律賓就是這樣幹的。

其實在之前的仁愛礁坐灘軍艦,我們就可以看出,光指望隔空喊話是沒一毛錢用處的,也更別說在什麽美西方操縱的法庭裁決。

仁愛礁的關鍵是菲律賓的破軍艦就在那裏,這是客觀事實,即便是中國再圍堵,畢竟人家在裏頭你在外頭,時間一長稍有懈怠,仁愛礁的內容就會越來越模糊。

那麽把新海鱘輪開進仁愛礁,中國的情況就會大為改觀。一方面,新海鱘輪在夜以繼日吹沙造島,這就是既成事實,至於這島後來變成綠洲,還是面積擴充套件一百倍,與外人何幹?

按照業內對新海鱘輪的造島能力來測算,就仁愛礁而言,大概也不過一年之內,就能擴充套件一倍的面積,這樣一來生態環境改善了,適宜人類居住了,這島礁還有人來打壞主意嗎?

當然對於我們已經掌控的黃巖島,就應該大張旗鼓把新海鱘輪調進去,理所當然地吹沙造島,因為這裏是中國的地盤,不是說誰的地盤誰做主嗎?

恢復南海秩序有新招,甚至不用動武就能硬剛,中國的造島神器新海鱘輪橫空問世,南海或將迎來新的格局。對此,我們充滿希望,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菲非法「坐灘」軍艦人員喊話騷擾,中國海警:這是中國,回菲律賓去,2024-06-20 22:28·澎湃新聞

填補空白!國內首艘雙燃料動力挖泥船「新海鱘」輪試航成功,2024-09-02 20:44·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