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最近釋出的一張退休軍人海報因出現了「雙發F-35」而遭到廣泛批評,目前該圖片已被刪除,但圍繞這一「錯誤」的討論還在持續發酵。實際上,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在保障F-35B時強行推行單發設計所產生的後果。
▲瞬間消逝卻引發了不小的轟動的海報
盡管許多文獻提到,美國國防部將中國的殲-35誤稱為F-35並放入海報中,實際上並非如此。這個所謂的「雙發F-35」實際上是外界的猜測,強行在F-35上添加了兩個發動機的假想圖,與殲-35有顯著區別。2023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架F-35B墜毀後,當時在野的川普對F-35的安全性進行了猛烈抨擊,留下了「給F-35裝兩個發動機」的名言。在「雙發F-35」海報出現後,有人認為這是美國國防部為了迎合即將上任的川普而特意制作的,但從刪除海報的行為來看,這種推測似乎不太成立。總體來看,更傾向於認為這僅是一個意外,制作者並非「憧憬殲-35」或「奉承川普」,而是對F-35缺乏了解,隨意找了一張所謂的「F-35圖片」便使用了。
▲明顯可以看出這是基於F-35「改進」而來的。
這類情況其實並不罕見,國內曾多次將「狂風」誤認為「飛豹」,將「台風」當作殲-10。老實說,對於不常關註這一領域的人來說,區分這些戰鬥機的型號並不簡單,這並不算什麽大事。然而,這一小插曲卻在美國引發了較大反響,原因並非電洞來風。2014年,中國正式簽約采購24架蘇-35SK,訊息迅速激起了軒然大波,大家線上上爭論不休,並非因為對這20億美元的惋惜。關鍵在於,當時殲-20已首飛三年多,並在加緊試飛之下,再花重金進口蘇-35SK,實際上暗示了殲-20發展遇到困難,需要先借助蘇-35SK來過渡。雖然錯誤地使用「雙發F-35」的假圖並不是大問題,但值得註意的是,世界上確實存在「雙發中型隱身戰鬥機」,並且即將服役。
▲隨著殲-20的服役,蘇-35SK的爭議反而減弱了。
使用雙中推和單大推是中型機動力的兩條經典路徑。由於相容F-35B的原因,F-35從一開始就采用了單發設計,這令美國海軍十分憤怒,差點結束F-35計畫。在全球中型三代機中,單發和雙發都有許多,後續改進大多沒有實質差異,但F/A-18是個例外。該機早期與F-16競爭美國空軍訂單,但失敗後被美國海軍看中,成為F-14A的「助手」。在F-14退休後,F/A-18後來居上,首次統一了美國海軍航母甲板,其起飛重量和作戰半徑等指標甚至超過了早期F-15A,在對外出口時也被定位為略遜於F-15的高端機。
▲殲-35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與F/A-18相似。
換句話說,優秀的原設計使得三代雙發中型機的潛力相比單發型號更高,這種情況在四代機上同樣適用。然而,現實問題是,在F-35B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下,F-35A和F-35C對於殲-35已難以保持優勢。潛在的擔憂被一張意外出現的錯誤海報激發,凸顯了美國隱身戰鬥機發展的重大失誤。此外,近日殲-35在珠海的表演證明了其實力,現實的對比最終導致了如今「小題大做」的局面,很多人因此感到不安。曾經自信無比、從未設想被其他國家超越的美國軍隊,如今淪落至此,令人感慨不已。當然,現場的蘇-57飛行員表示殲-35不如蘇-57,也更讓人感觸頗深。
▲對於美國而言,殲-35所帶來的威脅明顯高於蘇-57。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殲-35終於正式亮相。從展示的情況來看,殲-35整體設計簡潔,風格相對傳統。沈飛在當年對機動性和高效能的追求失利後,風格轉變明顯。然而,從外部環境來看,殲-35的設計理念無疑是合適的,國內亟需一款常規且能夠快速量產的中型隱身戰鬥機。而美國正在量產F-35,對殲-35量產的意義理解最深,反應也最為強烈。相比之下,俄羅斯的進展似乎有些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