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殲8首飛55周年:篳路藍縷 自主研發的拓荒者

2024-07-06軍情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頻頻派出高空偵察機窺探中國的軍事情報,在急需一款先進戰機保衛國家安全的時刻,新中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殲擊機——殲8飛機應運而生。

1969年7月5日,殲8的成功首飛,創造了半個世紀捍衛中國領空的傳奇。自此,這型寄托了中國人的熱望、見證了航空人忠誠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勇攀高峰的戰機,把新中國航空事業從「仿制時代」帶入「自研時代」。

吃透技術,開啟自行設計

20 世紀60年代初,中國空軍大量裝備殲6飛機,而殲6飛機屬於超聲速第一代戰鬥機。當時很多已開發國家的空軍已經相繼裝備了以兩倍聲速、飛彈攻擊為特征的第二代戰鬥機,為縮小差距,沈陽所和沈飛(原國營112廠)的廣大技術人員進行了技術摸底、吃透工作,負責殲8飛機設計的總設計師黃誌千於1964年提出了新機設計改進方案。

殲8首任總設計師黃誌千

為集中各方面智慧、群策群力,慎重確定殲8飛機設計方案,根據設計、生產、使用三結合的原則,在征求了各方意見後,黃誌千修改並最終確定了殲8飛機總體方案。殲8飛機采用機頭進氣、大後掠角薄三角機翼、下平尾的外形布局,裝兩台渦噴7甲發動機,飛機實用升限達20000公尺,最大平飛速度達到2.2馬赫,基本航程1500千米,最大航程2000千米,最大爬升率達200公尺/秒。飛機安裝經改進設計的空空飛彈和航空機炮,安裝搜尋距離較大的雷達。

1965年5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瑞卿正式批準新機的戰術技術指標,並命名為「殲8全天候型高空高速殲擊機」。

我們必須造自己的飛機,設計權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裏。——徐舜壽

英雄謝幕,賡續航空報國

非常不幸的是,就在殲8飛機方案被中央軍委批準後的第三天,殲8飛機總設計師黃誌千乘坐飛機赴西歐考察,因飛機在埃及首都開羅地區上空失事而遇難。黃誌千犧牲後,殲8飛機設計的技術工作由沈陽所副所長葉正大負責。

沈飛從1965年下半年開始進行研制殲8飛機的生產技術準備工作。在總工程師高方啟的領導下,由羅時大、徐培麟、薛德馨負責殲8飛機的技術協調和生產準備工作,並制定了殲8飛機工藝總方案。

由於多年超負荷工作,高方啟積勞成疾,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但他依然堅守崗位,全力以赴趕生產。在他的組織領導下,當時殲8飛機的試制采用了新的工藝協調方法,縮短了生產周期,且後來用全機11400多個零件和1200多項標準件裝配成的100多個組合件、部件及整機,均一次裝配成功,比仿制機種進行得還順利。可是,為了型號奮鬥的途中,疾病卻奪去了他的生命,1966年1月29日淩晨,112廠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高方啟因病逝世,終年51歲。高方啟為工廠的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始終把黨的事業放在第一位。他在臨終前還念念不忘地叮囑:「戰備第一,一定要搞好殲7、殲8飛機……」

殲8飛機研制工作剛剛鋪開,還想為自行設計多作貢獻。——黃誌千

排除萬難,殲8淩空展翅

殲8飛機的研制是在曲折與艱難中進行的。

1966年初,跟蹤配合殲8飛機試制的指揮組,由112廠羅時大、唐乾三、劉積斌、高德昌、孫國柱、薛家田及沈陽所鐘敏昭等人組成,分管技術、生產和供應工作。殲8飛機試制走到哪裏,他們就跟到哪裏,每一步都凝結了他們的辛勤汗水。

殲8飛機初期的試飛在112廠進行。但112廠的飛機跑道只有2000多米,需要延長以滿足殲8飛機的試飛要求。為此,112廠在上報申請得到批準、並向農村征集土地之後,開始延長試飛跑道,空軍工程兵承擔了跑道的設計與施工任務,最終歷時8個月竣工。1969年6月29日,空軍副司令員曹裏懷到112廠檢查工作,研究殲8飛機試飛問題。他認真聽取了設計人員、112廠參試人員和試飛員的意見,認為可以試飛,於是排除了反對試飛的各種雜音,做出果斷決定:7月5日,殲8飛機上天!

正是有了這一決定,成就了殲8飛機的良好開端。

1969年7月5日清晨,一架銀灰色的殲8飛機停在112廠試飛站停機坪上,威武雄健,展翅待飛。上午9時30分,試飛員尹玉煥駕駛飛機進入座艙,進行擡前輪高速滑行。滑行後,他報告說:飛機滑行情況良好。於是,曹裏懷當機立斷,命令放飛。兩顆綠色訊號彈騰空而起,殲8飛機平穩地離開跑道,直沖藍天。殲8飛機在機場上空盤旋通場後,徐徐下降,平穩地降落在跑道上,首次試飛圓滿成功!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人們在握手、擁抱、歡笑、流淚……曹裏懷副司令員異常高興地說:「快!快向北京發電報,快向毛主席報喜!」

「殲8是一架多麽好的飛機啊!飛起來真好看!」在場的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和空軍副司令員曹裏懷不約而同地說道。

7月5日,由試飛員尹玉煥駕駛的殲8飛機首飛成功

緊接著,7月9日上午,殲8飛機進行第二次試飛。觀看這次試飛的有兩萬余人,沈陽地區幾個主機廠所的參研人員代表、省市領導觀看了試飛。試飛後,現場舉行了殲8飛機首飛成功祝捷大會。北京來電:「毛主席看到殲8成功上天的電報後,很高興,要看殲8模型。」於是,112廠連夜趕制了3個殲8飛機模型,送到北京。

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112廠在0001架殲8飛機的機頭兩側,噴上了「6975」的編號。殲8飛機的首飛成功,標誌著中國在自行設計制造殲擊機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人這一輩子,就是要幹點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有趕超世界先進的底氣和勇氣,紮紮實實地奮鬥在自己的崗位上。——唐乾三

試飛排故,他們不畏艱險

殲8飛機完成首飛任務後不久,當時中國航空工業基礎薄弱,基礎理論和地面試驗裝置均不足,想解決問題,只能上天試飛。作為中國自行研制的首款高空高速戰鬥機,試飛工作可能遇到的風險與困難不言而喻。

由於殲8的彈射救生系統遠遠還不夠完善,如果冒險上天,試飛員甚至連最後的「救命稻草」都無可依靠。在摸索前進的試飛路上,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是永別。而當時承擔這一重任的就是中國「科研試飛英雄」滑俊、王昂領銜的英雄試飛員群體,是他們無數次舍生忘死的飛行,為殲8的奮飛翺翔奠定了基礎。

試飛員王昂、蘇國華、滑俊、李少飛(從左至右)在試飛殲8前認真研討試飛方案

1978年6月,王昂駕駛殲8進行高空加力邊界試驗,飛機在高空時突然雙發同時停車。他一面觀察飛機下滑情況,一面起動發動機。12000公尺的高度裏他連續3次輪番起動發動機失敗,轉眼飛機就跌落到近3000公尺高度,必須趕快在跳傘和迫降之間做出抉擇。

王昂毫不慌張,迅速把油門拉到停車位置,轉向機場。同時報告指揮員,一邊作就近機場迫降準備,一邊不放過最後的開車機會,終於第六次嘗試時,發動機起動成功,這時飛機距離地面僅有1500公尺。王昂冒著生命危險挽救了飛機,取得了殲8飛機無動力情況下在高、中、低空中的準確下滑率。地勤人員也根據王昂提供的線索找到了原因,消除了隱患。

1978年5月,為徹底解決殲8在跨聲速時機體強烈振動的問題,總設計師顧誦芬三次乘坐殲教6飛機在空中仔細觀察殲8。當時他已經年近50,每次飛下來,都大汗淋漓。

顧誦芬與鹿鳴東乘坐殲教6飛機上天近距離觀測殲8跨聲速抖振問題

據當時駕駛飛機的試飛員鹿鳴東回憶:「顧總那會兒已是年近半百的人,卻絲毫不顧過載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和潛在的墜機風險,毅然親內建著望遠鏡、照相機,在萬米高空觀察拍攝飛機的動態,這讓所有在場的同誌都十分震撼和感動。」

就這樣,顧誦芬判明了氣流分流區,找到導致飛機振動的根本原因。最後采取局部修型以消除氣流分離的方法,徹底解決了這項技術問題。

實在沒有辦法,那犧牲了也就犧牲了。——王昂

最終定型,殲8達到批次生產

經過中國廣大科技人員、幹部職工的拼搏奉獻,經過10年試飛和不斷探索完善,殲8飛機的效能達到設計要求,於1979年召開了設計定型大會。會議由時任沈飛黨委書記、經理王新主持。在殲8白天型飛機設計定型後,緊接著,沈飛抓緊對設計定型後遺留問題的解決,同時開展了生產定型的一系列準備工作。

殲8白天型設計定型資料審查,顧誦芬、管德、鐘敏昭、邱宗麟合影

為滿足殲8飛機批生產的需要,早在1974年7月飛機研制階段,當時的112廠就組織進行了殲8飛機生產線改擴建工程。工程建設計畫共40 余項,總面積37000余平方米。經施工單位和工廠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截至1979年底,殲8飛機小批生產改擴建工程建立了若幹條新工藝生產線,經實際生產使用的考驗,基本達到了設計要求。殲8飛機生產線改擴建工程的實施,為殲8飛機小批生產提供了必要的生產條件和能力。

為順利轉入批生產,沈飛對部件車間進行了調整,撤掉了部份老機型生產裝配型架,將殲8飛機調入主生產線,使殲8飛機的生產由原來一個專門的試制車間承擔全部裝配任務,擴大到主生產線上的4個裝配車間進行生產。經過建設和改造,殲8飛機達到了批次生產的水平。

殲8機群

1980年,國家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準殲8飛機白天型設計定型。1986年2月20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常規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準殲8白天型飛機生產定型。自此,部隊開始裝備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高空高速殲擊機。

沒有鉆研精神就沒有殲8飛機;沒有創新精神就沒有殲8飛機的發展。要抓住技術前沿,培養科技人員的鉆研精神和創新精神。——顧誦芬

隨著裝備建設發展,中國在殲8飛機基礎上改型設計生產了殲8系列戰機,該系列飛機在裝備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後,成為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主力機種之一,在保衛祖國疆場與維護國家領空領海主權與安全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的研制生產為中國之後自行研制更先進的戰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中國航空工業已迎來井噴式發展,實作了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再到同台競技的歷史性跨越,那些為了研制戰機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航空人,在航空強國新征程上續寫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