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隨著中國航空工業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一大批先進作戰飛機的服役,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空軍過去落後的局面。同時,也讓中國擺脫了對俄羅斯的依賴,自蘇聯解體以來,中國空軍前後從俄羅斯引進了數百架蘇27、蘇30、蘇35、伊爾76等飛機,使得中國空軍的整體實力大振幅增長,特別是蘇27戰鬥機的引進,結束了中國空軍沒有三代機的歷史。除此之外,在引進蘇27戰鬥機的同時,中國還從俄羅斯引進了其生產線和相關技術,使得中國具備了生產三代機的能力,並在此後的20多年時間裏,生產並裝備超過250架。
![](https://img.jasve.com/2024-10/8983c754c1174164a3eaadc2871e2c4a.webp)
殲11
可以說,俄制戰鬥機的到來,讓中國空軍緩解了至少20年的壓力,也讓中國航空工業實力大振幅增長。要知道,中國空軍的首款第三代戰鬥機殲10直到2006年才正式裝備,裝備初期還存在著技術不成熟,作戰能力不足等問題,又經過10余年的不斷改進和最佳化發展出殲10B和殲10C等型號,效能才進一步完善,具備執行國土防空的重任。進入2010年以後,國產戰機正式進入井噴式的發展,先後發展出殲10B、殲10C、殲20和殲16等作戰機型,其涵蓋了重型、中型和隱身等多個機型。
![](https://img.jasve.com/2024-10/51a91f8be4d588d0b8edf24dfe13a96c.webp)
空軍三劍客
同時,中國空軍還發展出了空警500預警機、運20「鯤鵬」運輸機、無人機以及一系列的特種作戰飛機等。老舊的殲6、殲7和殲8等作戰機型也逐步結束歷史舞台,俄制戰鬥機在中國空軍中的地位也進一步下降,早期的引進的蘇27戰鬥機逐步退休,自蘇35引進24架以後,中國空軍更是不再從俄羅斯引進任何作戰飛機,可見中國空軍的發展是迅速的,已經完全能夠實作獨立自主,根據自身的需求構建起一套完善的空中作戰體系,不再依賴於外界。
然而,航空發動機問題卻一直備受軍迷網友的質疑,中國空軍發展雖然迅速,但在航空發動機的發展上卻長期處於落後狀態,且落後飛機的發展起碼20年以上。就拿殲10戰鬥機來說,它的研制始於1986年,1998年3月23日首飛,其配套的發動機也幾乎是和殲10戰鬥機同時立項研制的,但進入到90年代以後,與之配套研制的渦扇10發動機進度嚴重滯後,無法跟上殲10戰鬥機的研制行程,不得已殲10戰鬥機的發動機只能采用兩步走的方案,第一步是從俄羅斯引進AL31FN發動機,確保殲10的研制能夠順利進行,並裝備空軍使用。
![](https://img.jasve.com/2024-10/41a0b4d84a03c82639f6d5c6aa4ece77.webp)
裝備AL31FN發動機的殲10A
第二步是發展國產渦扇10發動機,技術成熟後替代俄制AL31FN發動機全面走向國產化。然而,國產渦扇10發動機進入到本世紀初,在裝備殲11B戰鬥機測試時,卻發生了一系列的嚴重事故,遠還達不到大批次生產和裝備的要求,直到2010年以後隨著渦扇10A的裝備,其可靠性才逐步得到解決,開始在殲11B上試裝,但也存在著壽命短,推力小,油耗高的缺點,依舊無法替換AL31FN發動機。
![](https://img.jasve.com/2024-10/bc5fd488940e0ff3ef92d5cc5d414671.webp)
裝備渦扇10的殲11
此後,中國又發展出改進型的渦扇10B,並在2017年以後開始小批次裝備殲11B/BS和殲16戰鬥機,而殲10C直到2021年才正式換裝渦扇10B發動機。所以,從時間上來看,渦扇10發動機的研制行程比殲10戰鬥機晚了20多年,如果不是AL31FN發動機的引進,中國空軍的現代化發展行程預計還要滯後許多年。渦扇10B技術成熟以後,中國空軍又以此為基礎,發展出推力更大,進行隱身化處理的渦扇10C發動機,並裝備殲20「威龍」隱身戰鬥機。至此,中國空軍的主力機型已經基本全面換裝渦扇10B/C發動機,徹底擺脫了對俄羅斯的依賴,俄羅斯也從此失去了在中國的市場。
![](https://img.jasve.com/2024-10/6bdcf5d8836195aff44d0a7c05c180ab.webp)
搭載渦扇10B的殲16
![](https://img.jasve.com/2024-10/f50aa9a70f483a9b8c007ee88f264d1e.webp)
殲20裝備的渦扇10C
除了渦扇10系列發動機以外,還有一款發動機的裝備,對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來說也是意義深遠。它就是渦扇20發動機,該發動機是中國空軍發展的首款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主要裝備在運20B「鯤鵬」運輸機上。中國空軍早期在研制運20同樣面臨著沒有國產發動機可用的局面。在發動機的發展上采用三步走的方案,第一步是從俄羅斯引進D-30KP-2渦扇發動機,才使得運20的研制得以順利進行,為了擺脫研制,以及推力上的不足,中國空軍第二步對其進行仿制,發展出國產版本,解決有無的問題,並進行最佳化,這就是渦扇18。
![](https://img.jasve.com/2024-10/b5627317e14115a75e70f6d28285b84a.webp)
裝備D-30KP-2渦扇發動機的運20
不過D-30KP-2和渦扇18都存在著推力不足的問題,前者最大推力僅有12.5噸,後者大約為13噸,難以滿足運20最大起飛重量220噸和載重66噸的設計指標。為了運20的運載能力,滿足設計指標,中國第三步是發展國產大涵道比發動機,這就是後來的渦扇20。該發動機的研制幾乎是和運20同步進行的,2014年開始裝備在伊爾76上進行測試。2016年6月15日搭載4台渦扇20的伊爾76試驗機再度出現,2020年11月23日,裝配渦扇-20的一架編號7810的運20完成首飛,標誌著渦扇20的研制已經取得成功,現如今越來越多裝備渦扇20的運20B也相繼亮相。
![](https://img.jasve.com/2024-10/3d2524c8e805b7a27e2fbf8d7ec0fada.webp)
上為裝備渦扇20的運20B,下為運20A
渦扇20的最大推力提升到了16噸,與前兩者相比提升較為明顯,這使得運20B真正具備了220噸的最大起飛重量和66噸的運載能力,對中國大型運輸機的發展來說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未來,中國以此為基礎,將發展出推力更大的發動機,並朝著400噸級運輸機進軍,提升中國空軍的戰略投送能力。所以,渦扇10B/C和渦扇20的裝備,是中國空軍在航空發動機徹底擺脫對俄羅斯發動機依賴的重要標誌,足以覆寫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史,對整個航空工業來說都至關重要。
![](https://img.jasve.com/2024-10/4c02da3c722c56b6ddceda130de41620.webp)
裝備渦扇20的運油20B
註: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數據來源網路,僅供參考!
(潛望者2024年10月13日著,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