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井底之蛙」又在叫囂!島內到手新武器,想在解放軍面前露一手

2024-10-17軍情

拿著一堆「破爛」,就敢叫囂「重創解放軍,反制大陸」?台灣手裏的底牌,到底是什麽?

1、擴大「攻防一體」?別想了

根據台媒報道,台灣「中科院」研發的無人機系統似乎具有出色的戰鬥力,甚至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盟友的註意。台方更是信心滿滿地表示,正在接近完成約200架「劍翔」無人機的量產計劃,並稱其將顯著增強台灣的「攻防一體」作戰能力。那麽,這種無人機真的可以成為台灣對抗解放軍的一張「王牌」嗎?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劍翔」無人機的真實面貌。這款無人機其實並不是什麽全新的發明,而是借鑒了以色列的「哈比」反放射線無人機技術。上世紀90年代初,解放軍就從以色列引進了這種小型自殺無人機,因此對其技術特性了如指掌。

說白了,這是一種利用雷達訊號進行追蹤,並最終透過自毀來摧毀目標的裝置。雖然「劍翔」在航程和釘選能力上有所改進,但從整體效果上看,與當今無人機技術潮流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台灣將「劍翔」分為「目標影像攻擊型」和「衛星定位攻擊型」兩種型號。「目標影像攻擊型」無人機依賴於影像引導系統,可以實作遠端精確打擊;而「衛星定位攻擊型」則利用衛星導航系統,能夠針對高價值固定目標甚至移動目標實施精準打擊。盡管聽起來功能齊全,但這樣的描述更多是在紙面上炫麗,實戰效能仍需打個問號。

2、200架就能與解放軍「掰手腕」?

現代戰爭中的無人機已經成為消耗品,尤其是在高強度沖突中,實際套用的經驗告訴我們,其消耗速度往往驚人。俄烏沖突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大量低成本無人機被投入戰場,用於各類任務從偵察到攻擊。然而台灣的「劍翔」年產僅48架,總量只有200架左右,這樣的數量顯然不足以支撐大規模作戰,何談與解放軍在無人機領域「掰手腕」?

大規模的軍備生產能力和戰略深度實際上是衡量一個地區持久作戰能力的重要標誌。台灣在這方面的局限顯而易見。當面對可能的長時間、耗資源的沖突時,數量上的劣勢對台灣極其不利。

此外,無人機,即使是所謂的「高技術」無人機,在現代復雜戰場上的作用也在不斷演變。它們更多時候是作為戰鬥群體中的一環,配合電子戰和其他資訊化手段使用,而非個人破敵的「神兵利器」。

3、「井底之蛙」信心十足

台灣對「劍翔」有著超乎尋常的信心,甚至將其部署在街頭以展示給公眾,意圖鼓舞士氣。然而,這種無人機曾經「輝煌」的例證,在烏克蘭戰場上也不過是用來吸引火力、消磨敵方防空資源的「飛行小摩托」。烏克蘭在戰爭中靈活利用各種自制或進口的廉價無人機,其成功之處在於快速、大量的生產能力以及初步叠代的戰術戰法。而這一點,台灣卻難以做到。

烏克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從中國進口零件自行組裝的無人機在某些場合下表現出色,因為這些裝置不僅價格適中,而且效能穩定,足以應對嚴峻的戰場環境。

總結來看,台灣的「劍翔」無人機在概念上或許有一些可取之處,但在實戰中充其量只是一個不太合格的「陪練」。要想真正在現代戰場上站穩腳跟,台灣需要的不僅是先進技術,更是成熟的軍事工業體系、持續的研發投入以及與之匹配的戰略戰術構建。而這些短板,不是一兩個「劍翔」無人機計畫所能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