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打了快一年了,當初很多人都預測俄羅斯會速戰速決,結果俄軍的表現卻出乎意料,暴露出不少問題。久戰之下,俄羅斯的軍工體系也面臨著巨大壓力,武器消耗快,補充卻跟不上。普亭當然著急,一方面要求軍工企業加班趕工,改進武器效能,另一方面也開始把目光投向其他國家,想從外部買點 「現成的」來應急。
這時候,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個國家 ——中國。同為上合組織成員,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一向不錯,而且中國軍工這些年發展迅猛,很多武器裝備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正好可以彌補俄羅斯的短板。最近,上合和獨立國協國家防長在俄羅斯開會,普亭在會上公開表示,要加強成員國之間的防務合作,互相取長補短,引進先進武器。這番話聽著像是說給所有成員國聽的,但明眼人都能聽出來,普亭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目標就是中國。
中國這邊會怎麽回應呢?說實話,俄羅斯現在正是缺錢缺裝備的時候,如果能趁機做成幾筆大單子,對中國軍工企業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更重要的是,透過和俄羅斯的軍貿合作,中國還能獲得寶貴的實戰經驗數據,這可是用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只是,這事兒也不能光想著好處,還得考慮現實情況。現在俄烏沖突還在繼續,中國一直堅持勸和促談,保持中立立場。這時候如果和俄羅斯進行大規模軍貿合作,難免會引起其他國家的猜忌和誤解,甚至可能被扣上 「支持戰爭」的帽子,這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所以說,雖然俄羅斯現在對軍購的需求很迫切,但中國恐怕很難立即答應。起碼在俄烏沖突結束之前,中國在這件事上會非常謹慎,保持低調。除非俄羅斯能說服國際社會,證明中國提供的武器不會被用於烏克蘭戰場,否則中俄之間的大規模軍貿合作,估計還得等一段時間。
假設俄烏沖突真的結束了,中國和俄羅斯的軍貿合作是不是就能馬上全面展開呢?也不一定。我們先來看看,除了中國,上合組織裏還有哪些國家能滿足俄羅斯的需求。
說白了,放眼整個上合組織,能稱得上
「先進」的武器裝備,還真不多。哈薩克、白俄羅斯這些國家,基本都是用的蘇聯時代的老裝備,自己也沒啥國防工業,還得從俄羅斯買武器。印度倒是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但大部份武器都是「萬國造」,自己研發的那些裝備,能不能入得了俄羅斯的眼,還真不好說。
至於伊朗,這些年在飛彈和無人機領域確實有點成果,但也僅限於此,整體軍工實力和俄羅斯還有很大差距。所以說來說去,俄羅斯想找一個靠譜的、能提供先進武器裝備的合作夥伴,還真就只有中國最合適。
那麽,中國能為俄羅斯提供哪些
「硬貨」呢?首先就是無人機。俄烏沖突暴露了俄羅斯在無人機領域的短板,無論是察打一體無人機還是自殺式無人機,數量和效能都比不上對手。
反觀中國,在無人機領域可是妥妥的世界領先水平。 「彩虹」、「翼龍」等察打一體無人機早就名聲在外,在實戰中表現出色,深受各國使用者好評。而各種型別的巡飛彈,更是中國軍工的「獨門絕技」,無論是精度、隱蔽性還是價效比,都比俄羅斯從伊朗進口的「沙赫德 -136 」強得多。如果俄羅斯能引進這些中國無人機,無疑可以快速提升空中打擊能力。
除了無人機,中國在資訊化作戰方面也有著豐富的經驗。解放軍這些年大力推進資訊化建設,已經初步實作了
「網路中心戰」的目標,基層部隊的指揮效率和作戰效能都得到了極大提升。相比之下,俄羅斯軍隊的資訊化水平還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很多環節還依賴人工操作,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不足,指揮效率低下。
如果能借鑒中國的經驗,俄羅斯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的裝備,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的資訊化作戰體系,從而大幅提升整體作戰能力。總而言之,俄烏沖突讓俄羅斯深刻認識到自身軍工體系的不足,也讓中國軍工看到了潛在的合作機會。
當然,最終能否實作合作,還要取決於俄烏沖突的走向以及國際局勢的變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國軍工憑借著自身的實力和潛力,必將在未來的國際軍貿市場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有可能改變現有的國際軍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