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33的「半路出家」到殲-15的全面升級,中國航母艦載機發展之路可謂坎坷。
如今,殲-15T雖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卻仍無法擺脫「原罪」。
這背後,是技術進步的喜悅,更是對未來艦載機發展的深思。
2024年11月,咱們的海軍新秀殲15T和殲15D電子戰機都亮了相,這下中國在航母艦載機這塊兒可真是邁出了大步。
殲15T和美國的FA-18E/F-Block3、法國的飆風M-F3放在一起,水平相當,還有點小優勢呢。
不過,殲15T也有它明顯的缺點,感覺是有點生來就有的不足,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這些事兒。
咱們得聊聊蘇33戰機的背景,它是殲15戰機的「前輩」,而殲15存在的不少問題,其實是從娘胎裏帶出來的。蘇33的「爸爸」是蘇27,那可是個地地道道的陸上飛行的戰士。蘇霍伊設計局在設計蘇27時,壓根沒想過要它上艦。
所以,一些在陸上飛行時無關緊要的問題,到了艦載戰機這裏就變成了大問題,比如保障介面。
蘇27的保障介面全在後頭,這對陸基戰機來說沒什麽,但海上的飛機就不同了,保障介面得盡量往前挪。
你看美國的FA-18和飆風M,這些飛機的保障介面就都安排在前頭。
蘇聯在研發航母戰鬥機時,蘇27和米格29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賽,最終蘇27勝出,其後續的蘇33戰機(原稱蘇27K)也成為了航母上的重要成員。
不過,由於蘇33是從陸基機發展而來,它上航母後立刻顯露出一些問題,比如高度和機翼折疊等,雖然這些問題看似不大,卻實際影響了航母的排程效率和甲板利用率。
蘇33作為重型戰機,雖然載重和作戰距離有優勢,但翼展太大又限制了它和其他機型的攜帶量。比如,蘇33的機高5.93公尺,翼展14.7公尺,這比美國的FA-18E/F(機高4.88公尺,翼展13.6公尺)和法國的飆風M(機高5.34公尺,翼展10.8公尺)都要大。
美國的老式F14艦載機個頭也有4.88公尺高。
這就說明,蘇33這種大塊頭的艦載機,掛彈時得反復協調,挺累人的。它的機翼離甲板有0.5公尺多,雖然看起來不多,但真操作起來可就麻煩了。相比之下,美國的FA-18和法國的飆風戰機在設計時就註重了艦載機特性,保障介面都在前面,翼展也盡量小,機身高度也考慮到掛彈方便。
聊完蘇聯的蘇33艦載機,咱們再來看看中國的殲15。這架殲15是在蘇33的原型T-10K-3和殲11B的基礎上升級的,主要借鑒了殲11B的技術,比如那個1493型的雷達和綜合航電系統等。
在資訊科技和空戰能力上,中國的殲15比俄羅斯的蘇33系列強了不少。
俄羅斯的蘇33艦載機就像是蘇27SK戰機的海上版,技術級別還停留在90年代初。
相比之下,中國的殲15戰機雖然更新一些,大約在2005到2010年間研發,它在很多技術方面都更勝一籌。
不過,由於殲15也是從蘇33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它也繼承了蘇33的一些「半路出家」問題,而且因為是老設計,修改起來挺麻煩。
比如,殲15戰機的各種維護介面都設定在機身尾部,這就要求在進行維護時,飛機得完全停在甲板上,這樣一來的話,甲板的可用空間就變得很小了。
而且,殲15和蘇33在大小和重量上差不多,所以蘇33存在的高度和翼展問題,殲15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2024年11月,中國海軍展示了更新的殲15T和殲15D電子戰機。和舊款殲15相比,殲15T用上了更先進的雷達和發動機,整體效能達到了四代半戰機的水平,和美國FA-18E/F-Block3、法國飆風M-F3這些飛機不相上下,甚至在探測距離、攜帶武器和作戰範圍等方面,殲15T還有自己的優勢。
簡單來說,雖然殲15T和殲15D飛機很強,但它們還是繼承了殲15的基本設計,所以也有一些蘇33和殲15的老問題。
這些不是後期可以輕易解決的,除非徹底改變飛機的結構,那樣就相當於從頭開始造新飛機,太不值得了。
簡單來說,殲15戰機在中國海軍中只是個過渡產品,因為它原本是陸基戰機演變來的,有挺多不夠完美的地方。
而沈飛在設計殲35時,就已經想到了既要適應海上也要適應空中,比如殲35的尺寸和布局,就比殲15更合理。就拿之前的FC-31來說,它長17.3公尺,高4.8公尺,翼展11.5公尺,而且各種保障介面都集中在前部,設計得挺周到。
所以,咱們發現殲15戰機的那些毛病,比如翼展太寬、機身偏高、維護介面設計不合理啥的,都已經透過殲35戰機全部解決了。
最近福建艦的艦徽公開了,你看上面完全沒有殲15的蹤影,只有殲35和空警600,這說明了殲35在海軍裏頭的重要性比殲15大多了。
咱們海軍的艦載機主要是以殲35為主,輔以殲15。
你看,就比如福建艦航母,殲35的數量肯定比殲15多得多。而且啊,殲35的個頭和起飛重量也不小,和美國FA-18系列戰機差不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