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役背景與起因
![](https://img.jasve.com/2024-10/2f3d350a081c92138de8517d4b99aa50.webp)
1952 年的韓戰,雙方陷入僵持階段。此時,誌願軍在地面作戰中逐漸掌握主動權,這讓美軍深感不安。為了扭轉局勢,美軍決定發起 「攤牌行動」。
美軍駐南韓司令範弗裏特認為,必須采取小規模進攻行動,使誌願軍陷入被動防守地位。他指出,金化以北的地區,雙方間隔僅 200 碼,而 598 高地和 537.7 高地北山的敵對力量卡住了美軍咽喉,傷亡慘重。若能將誌願軍驅逐出這些山頭,美軍將占據更有利的防守陣地。
考慮到彈藥庫存和空中力量的支援,第 8 集團軍司令對 「攤牌行動」 充滿信心。原本計劃僅用美國第 7 師和韓軍第 2 師的 2 個營,在 6 天內以 200 人的傷亡代價完成任務。但實際上,克拉克批準該計劃後,行動規模遠超預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甘嶺地區成為了美軍進攻的目標。這個地區雖然只是兩個小高地,但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它控制著金化至平康的交通要道,誰掌握了上甘嶺,誰就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對於美軍來說,奪取上甘嶺不僅能開啟通往平壤的道路,還能為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的局面帶來一場勝利,提振士氣,同時在聯合國大會的談判中增加籌碼。而對於誌願軍來說,守住上甘嶺則是保衛整個北韓戰局的關鍵。
二、激烈戰鬥過程
(一)初期猛攻與頑強抵抗
1952 年 10 月 14 日,美軍調集兵力 6 萬余人,大炮 300 余門,坦克 170 多輛,出動飛機 3000 多架次,對誌願軍兩個連防守地約 3.7 平方公裏的上甘嶺陣地發起猛攻。淩晨四時,美軍以 320 門大口徑火炮、47 輛坦克、50 余架飛機對十五軍 30 公裏防禦正面開始火力準備,其中對五聖山前沿 597.9 和 537.7 高地的轟擊特別猛烈,使用了 300 門火炮、27 輛坦克和 40 架飛機,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強烈的炮火使得在坑道中的誌願軍守備部隊仿佛乘坐著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顛簸,不少人牙齒都磕破了舌頭、嘴唇,甚至還有一個十七歲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但誌願軍戰士們依托坑道堅決扼守,頑強抵抗美軍的進攻。在激烈的戰鬥中,誌願軍打退了美軍一次又一次的沖鋒。
(二)反復爭奪與艱苦拉鋸
雙方不斷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嶺發展為局部戰役規模。戰鬥異常激烈,誌願軍坑道作戰面臨巨大困難。白天,美軍在猛烈的炮火準備後,瘋狂進攻,占領陣地;夜晚,誌願軍組織反擊,恢復表面陣地,替換退守坑道的部隊。如此反復爭奪陣地,形成了白天美軍占,夜晚誌願軍奪的局面。在困守坑道的日日夜夜,誌願軍戰士們面臨著物資匱乏、缺水等諸多困難。因為連著好幾天沒有水喝,戰士們只能喝尿解渴,後來尿少且渾濁如泥湯,還把寶貴的尿留給傷員。為了解渴,戰士們還舔石頭,把餅乾放在潮濕的石壁上吸潮以便下咽。由於美軍的炮火封鎖非常嚴密,後方戰士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將物資送到坑道,而這種代價往往是生命。
(三)關鍵時刻與英雄湧現
戰鬥最關鍵時刻,誌願軍全員參戰,湧現出眾多英雄人物。黃繼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1952 年 10 月 20 日上甘嶺戰役中,為奪取關鍵的零號陣地,黃繼光挺身而出,在多處負傷彈藥用盡的情況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正在噴射火舌的槍口,以生命為戰友清掃沖鋒道路。黃繼光犧牲時年僅 21 歲。還有孫占元,在雙腿被打斷的情況下,仍堅持指揮戰鬥,最後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在上甘嶺戰役中,像黃繼光、孫占元這樣的英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書寫了壯麗的史詩,展現了誌願軍戰士們英勇無畏、頑強拼搏的精神。
三、重大意義與深遠影響
上甘嶺戰役打出了國威軍威,粉碎了敵人 「金化攻勢」,穩定了北韓戰局,成為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經典戰役。
首先,上甘嶺戰役徹底打掉了美國為首的 「聯合國軍」 在正面戰線發動進攻取勝的信心。「聯合國軍」 自夏秋季攻勢失敗後,一年時間裏在正面戰線一直未有大作為。而此次 「金化攻勢」,動用 6 萬余人的兵力、300 余門大炮、近 200 輛坦克、3000 余架次飛機,發射炮彈 190 多萬發,投擲炸彈 5000 多枚,連攻 40 余天,付出 2.5 萬余人傷亡,卻寸土未得,以徹底失敗而告終。從此直至韓戰結束,「聯合國軍」 再未動用一個營以上規模兵力發動進攻。
其次,上甘嶺戰役證明誌願軍正面戰線已經鞏固,可以集中精力徹底解決側後海岸防禦薄弱的問題。戰役充分表明,誌願軍不但能夠做到攻則必克,而且可以做到守則必固。此後,誌願軍和北韓人民軍集中主要精力進行反登陸作戰準備,部署主要作戰部隊於側後海岸,構築永久性堅固防禦陣地體系,新建鐵路線和公路線,大量儲備作戰物資,徹底解決了後顧之憂,掌握了戰場作戰主動權,為抗美援朝戰爭最後勝利鋪平了道路。
再者,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創造了世界現代戰爭史上堅守防禦的典範。當時美聯社將上甘嶺的激烈爭奪比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凡爾登戰役。在兩個高地不足 4 平方公裏的陣地上,誌願軍與 「聯合國軍」 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誌願軍防守部隊依托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陣地,在炮兵火力支援下,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機動靈活運用戰略戰術,以傷亡 1.1 萬余人的代價,勝利擊退了 「聯合國軍」 的進攻。
上甘嶺戰役還是談判桌上決定談判方向的重要籌碼。15 軍軍長秦基偉在回憶錄中寫道,整個北韓戰場其他地方的槍聲稀落了,板門店談判桌上談判雙方都在等著上甘嶺的訊息,誰的部隊在上甘嶺打得硬,談判桌前誰的腰桿就硬,講話底氣就足。由於上甘嶺戰役的失利,聯合國軍直至停戰,再也沒有向誌願軍的固守陣地發起主動進攻。
上甘嶺戰役讓美國人真正認識了中國人。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敵人的 「金化攻勢」,給敵人以沈重的打擊。誌願軍的襲擾戰術讓敵人心驚膽戰。美軍再也沒有向誌願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北韓戰局從此穩定在北緯 38 度線上。秦基偉將軍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上甘嶺戰役坑道戰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面對敵人的狂轟濫炸,誌願軍躲進坑道,雖然條件惡劣,但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有生力量。敵人對坑道采取種種毒辣手段,企圖消滅坑道中的誌願軍。但誌願軍頑強堅守,後勤部隊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將大量物資送入坑道。上甘嶺戰役僅運輸人員傷亡就達 1700 余人,占我軍整個傷亡人數的 14%。
上甘嶺戰役湧現出大量的戰鬥英雄和功臣,如黃繼光、孫占元、胡修道、牛保才等。他們的英勇事跡和視死如歸的精神,使得上甘嶺成為五六十年代英勇頑強的代名詞。上甘嶺戰役打出了國威軍威,其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