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代價,到底誰來買單?烏克蘭的辛酸「勝利計劃」是它走向光明的籌碼,還是一條滿是荊棘的死胡同?
2024年10月,戰火依舊籠罩烏克蘭。俄羅斯軍隊在頓巴斯地區取得了關鍵的戰略控制,連帶著占據了烏克蘭的重要城市——武赫列達爾。
雖說戰爭早在2021年底全面升級,但如今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結局卻仍遙遙無期。烏克蘭看似要靠「勝利計劃」力挽狂瀾,實則不過是在多個國際勢力的擺布下孤註一擲。
外援持續不斷,澤連斯基振振有詞,但事實是,歐美的援助只能維持烏克蘭的現狀,且不能支撐到永久。一句話:國際社會的耐心終究是有底線的。
可烏克蘭現在還能靠誰?靠自己?當下的經濟和軍事全盤托付給了歐美,烏克蘭似乎沒有多少可以自由選擇的余地。而作為烏克蘭的當家人,澤連斯基在布魯塞爾祭出了他的「勝利計劃」,試圖走出泥沼。
然而,這五大要素看起來更像一個願望清單,甚至可以說是在「賣國」。每一個都讓烏克蘭走得越來越深,越來越遠,不僅沒能帶來什麽勝利,反倒像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俄烏戰爭的後果,在烏克蘭的經濟、人民以及軍隊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一邊是百廢待興的經濟環境,通貨膨脹讓老百姓生活艱難;另一邊是烏克蘭軍隊在前線的疲於應戰,幾乎沒有喘息機會。
烏克蘭看起來像是一個倒在懸崖邊緣的巨人,隨時面臨跌落谷底的風險。而唯一能把它拉住的,可能就是歐美的支援。
可西方國家現在是什麽情況呢?自己顧得了嗎?這幫「救命稻草」目前也不穩,正在面對能源危機、經濟動蕩,以及右翼力量的崛起。
戰爭拖得越久,對歐美而言就越不劃算——資源被烏克蘭拖著做消耗戰,稍有不慎,自己都快被榨幹了。
放眼全球,美國、歐盟已經開始喊「暫停」,呼籲尋找戰爭的結束路徑。雖然援助不止,卻無法再像最初那樣「大手大腳」地輸出,能在明面上繼續保持「烏克蘭,我們和你在一起」這個口號已經不錯了。
西方其實心裏葉門清,再這麽下去,誰都不見得能撐多久。於是倒頭來,一切壓力都壓在烏克蘭自己肩上,靠外力推著的國家,真的能靠自己的力量邁出那「勝利的一步」嗎?
面對前有敵軍、後無退路的局面,澤連斯基的「勝利計劃」就像拉響的煙花,炫目耀眼,卻也飄忽不定。他提出了五個關鍵要素,無非也是想給烏克蘭找個出口。但冷靜細想,這份計劃更多像是絕望中的一場賭博。
澤連斯基幾乎天天在各大國際場合懇求讓烏克蘭加入北約,但北約方面卻始終對具體的時間表避而不談。言下之意很明白:你烏克蘭想進來可以,我們也想接納你,但不是現在。美其名曰「烏克蘭未來不可逆轉地會成為北約成員」,實際卻是推三阻四,拒絕給出明確時間表。
對烏克蘭來說,加入北約就像一棵救命稻草,一次徹底擺脫孤立的機遇。然而,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臨近,烏克蘭作為這場大選的棋子未定,誰敢在這個節骨眼上拍板?如果烏克蘭的快速加入導致更多西方國家卷入戰火,必然引發全球性的連鎖反應,這個鍋北約不想背。
烏克蘭戰爭最重要的戰場之一是天上,防空系統可是關乎生死的大事。澤連斯基當然也深諳這一點,所以他不斷向美國和歐盟尋求更強大的防空系統,比如像「薩德」和「愛國者」這樣的裝備。
然而,烏克蘭的防空系統並沒有如期升級到位。盡管之前獲得了一部份美國的「愛國者」防空系統,但面對俄羅斯的強力進攻,不少裝置還是在實戰中被摧毀。
澤連斯基希望能引入更多當今世界最先進的防禦武器,但這條路註定充滿曲折。不僅出於美國、歐洲對軍備競賽的擔憂,更多的還是因為供應鏈短缺和資源分配的限制。
提起1994年的【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澤連斯基試圖透過歷史檔重新召喚西方對烏克蘭的承諾。烏克蘭當年放棄核武器,換來的不是國際社會的保護,而是如今單槍匹馬的對抗。
但歷史畢竟是歷史,當下的地緣政治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承諾就像是過期的保修單,靠它能防住炮彈嗎?
在大國紛紛表態「那個條約還有效」的時刻,實際上每個人心裏明鏡似的:靠這種陳舊的承諾,烏克蘭不可能獲得實際的威懾力。
澤連斯基提出的一個重要經濟舉措就是,透過開放烏克蘭的自然資源吸引外資進入,借此重振經濟。聽起來是一個合理的操作,特別是西方大型公司對烏克蘭豐富的礦產資源垂涎已久。然而,這同樣是一把雙刃劍。
烏克蘭可能會因此喪失對自己的經濟行業的控制權,尤其是像「烏克蘭發展基金」這樣的舉措,最終可能變成西方資本的盛宴。
很多人擔心,這不僅不是烏克蘭的復興之路,甚至可能成為整個國家被外界資本擺布的前奏。
澤連斯基的設想是,未來戰後的烏克蘭能在北約系統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甚至扮演部份美軍駐紮歐洲的角色。
這個想象雖然充滿雄心,但是否過於浪漫了?就目前而言,烏克蘭的軍力和國力是否有能力支撐這樣一個角色,還未可知。
更多的西方觀察家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烏克蘭在戰爭結束後,能否恢復自己的經濟和軍事能力,現在依然是個大問號。北約或許最終會接納烏克蘭,但它的位置可能不是主角,而是一顆隨時可替代的棋子。
澤連斯基的「勝利計劃」其實透露了一點——烏克蘭的未來叫人無法樂觀。比起一步步走向光明,它似乎正在被各種國際承諾、條款、協定和利益牢牢捆綁,變得越來越具依賴性,越來越被動。戰爭的代價是犧牲,是流血,那麽問題來了:誰會為這些代價買單?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