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方剛答應恢復合作,英首相就變臉,計劃將航母派到中國家門口

2024-10-30軍情

英國為什麽突然對中國使出這樣的大動作?2023年10月26日,英國首相斯塔默在大英國協首腦會議上宣布了一個引發廣泛關註的訊息:他們計劃在2025年把英國航母「威爾斯親王號」派到中國附近的海域活動。

這顯然不是一個簡單的海軍巡航,而是直指中國的政治訊號。為何英國要把自己卷入與中國的敏感區域?背後到底是防範所謂的「威脅」還是另有算計?

根據斯塔默在會議上的說法,英國決定派遣航母到中國附近海域,是「為了應對太平洋地區日益加劇的風險」。

言外之意,英國看到了中國在該地區的擴充套件,尤其是中國在海軍實力上的提升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帶動的全球影響力,這讓英國感到不安。於是,一舉決定透過強化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存在來應對所謂的「中國挑戰」。

不僅如此,英國還計劃在航母巡航期間存取新加坡,並透過與太平洋島國的軍事聯合演習,表現出英國在該地區的「管控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這並不是英國第一次在亞太地區想「刷存在感」。

比如,2021年「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就駛入了該區域,與美國開展了一系列「外圍演習」。不過那一次,英國還只是試探水深,現在的舉動,卻顯得急不可耐。

從軍事角度來看,英國的這次行動無疑會刺激地區局勢緊張。畢竟,中國不會輕易接受英軍在自己家門口秀肌肉。

然而,英方為了展示全球角色,似乎並不在意可能帶來的外交後果,反而利用各種媒體話術強調「太平洋的挑戰」不可忽視。這就好比成心往別人家門口撒沙子,卻還非說是為了「維護和平」。

其實,無論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技術創新還是軍事現代化,西方的反應都幾乎如出一轍:不斷喊「中國威脅」。

這個「老梗」已經被西方政客用得爛熟,但實際上,質疑中國的發展速度、影響力和全球戰略更像是他們的一種自我焦慮。就像一個快跑輸掉比賽的人,總會找個合適的借口。此次派航母到太平洋附近,也是英國尋求軍事對抗中國的一部份策略。

然而,這樣的敵對策略,和英國近期與中國外交上的「親近」形成了極大的矛盾。還記得大約兩個月前,英國外長拉米剛剛存取中國,與中國外長王毅展開了一場表面看起來相當友好的會談。

當時,英國顯示出合作的意願,並表達了「期待深化中英戰略溝通」的願景。無論從經貿關系還是文化交流上,兩國都有著不錯的合作潛力。話音未落,英國的航母決定卻又接二連三地釋出,好似剛剛握了手,轉身背後就藏了刀。

不得不提的是,英國的這種「既要又要」的態度不僅顯得虛偽,還透出一股依舊停留在殖民年代的傲慢。

對中國,英國一方面希望在實際利益上撈到更多好處:比如讓英國企業繼續乘著中國市場的東風賺錢。

然而,在政治軍事上,他們卻又不願落後於美國,還要展示出一種對中國挑戰的姿態。這種行為,無異於過河拆橋。就像咱們常說的:「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真心和誠意,只怕連敵對都顯得蒼白無力。

背後能看到的還有英國對於美國的急迫追隨。眾所周知,美國一直在亞太推動所謂的「印太戰略」,並多次拉攏澳洲、日本等盟友進行軍事演習。而英國,則充當起了「跟班小弟」的角色。

明面上是為了應對「太平洋地區的挑戰」,實則是為了站隊北約體系內的核心地位,讓美國看見,英國依舊是那個「最老的戰友」。

但是,斯塔默政府可能沒意識到,這樣的舉動下一步會對英國帶來什麽樣的副作用。表面上所謂的維護正義,其實打得是自己的算盤:討好美國,同時繼續讓中國市場給自家企業帶來利益。

這種利益與敵意並存的操作,對於未來中英關系埋下了更多的風險。試想,當英國航母真的駛入中國附近海域,兩國的神經瞬間繃緊,無論軍事、政治還是經濟上的反應,都可能會進一步升級。

而英國的兩面性,不僅可能破壞與中國的關系,甚至在全球舞台上顯得如同一個「墻頭草」,始終在利益和對抗中搖擺不定。

這種搖擺不穩,很可能讓英國逐漸在亞太局勢中變得邊緣化,畢竟,「得罪了大象,怎麽還指望他幫你搬家?」

英國派航母到中國周邊的決定,既充滿了懷舊的傲慢,又帶出了利益算計的真相。兩面討好、分散風險,只會讓中英關系走向越來越危險的邊緣。留給英國三思的機會,恐怕不多了。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