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幾年,全球範圍內爆發了不少局面沖突與戰爭。
俄烏沖突從2022年就已經開始,2025年都快來臨了,仍未看到結束的前景,還有巴以沖突、葉門沖突等其他局面沖突。
這些局部沖突中離不開一個國家的身影,那就是美國, 美國公然向烏克蘭和以色列進行軍事援助,提供武器。
畢竟美國境內擁有全球最大的彈藥庫,儲備量足夠打一次世界大戰。 但美國頻繁參與其中的原因到底為何?它暗藏著何種野心和目的?
一、美國的發家史
這不得不從美國的發家史說起。毫不誇張的說,當前全球範圍內的局部戰爭與沖突,很大程度都有美國在暗中搗亂。
美國在成為世界霸主之前,原先並不起眼, 它的歷史僅有兩百多年,可這兩百多年很少出現停戰的情況。
在美國之前,英國才是世界霸主地位,被冠有「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英國那時的殖民地遍布 全國 ,美國也曾是其中之一, 後來美國爆發獨立戰爭,於1783年成為獨立國家。
而後面兩次世界大戰的出現,讓美國開始走上一條世界霸主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 美國從起初的中立到後來的加入,最後從一戰中獲得了豐厚的「報酬」。
一戰讓美國從以往不被重視的局面,一躍成為大家都在關註的焦點,更是暗中在一戰中大發戰爭財。
僅是1915年與協約國的軍事貸款中,美國便賺取了25億美元 ,但一戰中緊張且多變的形式,很快影響到了美國的賺錢路。
一旦協約國戰敗,美國與協約國簽訂的貸款便收不到錢, 再者說美國也和德國的關系惡化,促進美國走向協約國一方。
在美國這個大助力加入後,一戰也迎來了尾聲,美國從一戰中得到了強有力的國際地位,以及不少戰爭收入。
戰爭可以帶來財富,這句話好像讓愛冒險的美國人更興奮了。
以至於到了二戰時,美國再次投入到戰爭中, 一方面給予同盟國軍事援助,另一方面也在販賣武器 。
再加上美國國內推行羅斯福新政,戰爭的硝煙並沒有席卷到美國這片土地上,美國在戰爭之余發展著自己各方面的實力。
戰爭帶動的不止是美國的高速發展, 還有美國國內的軍工事業,武器的需求量日益增長。
美國國內的軍工企業也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湧現了不少聲名遠揚的軍工企業。
等到兩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再一次迎來了新機遇,那就是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對外戰爭。
其他國家是越打仗越窮,可美國不一樣,它是越打越有錢。
前兩次的世界大戰為它奠定了財富基礎,之後在中東戰爭的對外戰爭,從他國手中搶奪下石油, 而美國發動戰爭的目的也正是因為石油。
若以為只是打仗這般簡單便錯了, 美國深知光有軍事實力是不夠的,研發人才是穩固霸主地位的不二選擇 。
在其他國家、地區正在打仗的時機,美國吸納他國研究人員,給予優厚待遇,為美國的軍事、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美國的發家史,可以說是建立在戰爭之上的,建立在他人的血與淚的基礎上。
時至今日,美國仍然學著以往的作風,在俄烏沖突、巴以沖突和葉門沖突中露頭,戰爭財富再一次讓美國「暴富」。
除了戰爭財富外,美國多次公然表達要增加軍事援助, 美國對烏克蘭、以色列的援助曾多次上過熱點新聞。
另外美國軍事上的支出也隨之增多 ,讓人不禁疑問,美國打了這麽久的仗,難道不會出現武器儲備待不足的情況嗎?會不會把家裏的老本也給賣出去了?
二、全球最大彈藥庫在哪?
這個疑問放在中國來看,或許是不可能出現的問題 。
11月份,國家在珠海開了一場航展,各式各類的武器和飛行表演上場。
那些如玩具、如萌妹般的認知被重新整理,展現出原本的霸氣模樣,網友更是調侃:「三百六十度央媽硬是找到了第三百六十一度」。
但若要放在美國來看,或許又是不一樣的感覺,現實是彈藥不足確實在俄烏沖突中出現過一次。
其實提到美國的彈藥儲備糧,軍事迷都聽過一個地方,那就是霍桑陸軍彈藥庫。
霍桑陸軍彈藥庫在二戰時期便已經存在,有590平方公裏的面積 ,是全球最大的彈藥庫,足以讓它媲美其他國家的彈藥庫。
如此大的彈藥庫,勢必會選址在廣闊、荒無人煙之地。
其坐落在內華達州的沙漠地帶, 據傳有400多個倉庫,倉庫內儲備的武器不得而知 ,但武器的儲存和放置皆有嚴格的環境和條件要求。
這些武器涵蓋的型別,同樣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的武器種類,相信在霍桑陸軍彈藥庫,能找到不少過時的武器。
再加上美國的軍費開支一直都是大頭,霍桑陸軍彈藥庫的武器儲備量只會增多,不會逐年減少。
但在俄烏沖突中,明明有美國等其他國家的援助,為何烏克蘭還會出現彈藥不足的情況?
烏克蘭曾多次表示彈藥不足, 這和霍桑陸軍彈藥庫內的過時武器有關。
援助的武器大多以過時武器為主,而美國自己銷毀的成本和代價過高,賣給其他人則剛剛好。
加之俄羅斯同樣是世界大國,武器儲備充足, 拿以往的過時武器和當下的先進武器打仗,自然會出現彈藥不足的情況。
民眾都知道,美國有著「世界警察」的稱號,經常以維護和平為理由插手其他國家的內政。
在這麽多局部沖突之下, 美國頻繁插手真的只是簡單的提供武器援助那般簡單嗎?它到底藏著何種野心?
三、美國的野心
從根本上來看,美國頻繁挑起戰爭的目的只有一個, 那就是延續老路子,大發戰爭財, 它的野心也很簡單,便是維護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
像在俄烏沖突中,美國提供給烏克蘭的武器大多是以往被淘汰的武器。
這些武器堆積在美國的彈藥庫中,用著不放便是廢鐵,可只要發動一場戰爭,這些「廢鐵」就會轉變為賺錢機器。
售賣完武器和軍事援助後,美國還要高調宣揚軍事支出增長一時,這同樣是在暗地裏宣告自己的霸主地位。
事實上,增長的軍事支出並不能讓其他國家感到恐懼。
極具諷刺的是,美國在世界霸主這個「王座」上做的時間太長,以至於不肯「俯身」往地面瞅一眼。
若美國肯回顧歷史,重看世界變化,反思己身, 就會發現,世界格局已然不是原先的模樣。
從國人的目光來看,美國的野心和目的是不可取的。
雖然「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國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體驗過一回,再也不會、甚至不願去體驗第二回。
可即便國家軍費的上漲, 國家愛好和平的口號不會更改,國人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態度不會改變。
軍事和國防一直都是老百姓關心和在意的話題,一百年的近代屈辱史牢記在國人心中,提升國家硬實力是重中之重。
如今中國已然吸引了眾多國家和地區的目光, 中國也在盡力幫助第三世界的國家、地區,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這和中國文化、思想以及愛好和平的理念離不開關系,但美國卻把開發中的中國視作眼中釘,以為中國是要搶占美國的霸權地位,接著玩美國那套。
美國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中國不會搞霸權主義,也不會學美國的做派, 中國秉持友好合作、發展共建的原則與理念,與世界上任何國家、地區建交、合作。
一家獨大的理念不再適應當下的世界格局,也不再是全球國家、地球之間預設的原則。
一家獨大只會偏居一偶,不能讓各個國家、地區之間良好、平衡的發展。
正所謂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失敗或許是反抗的能力太弱,又或許是時機未到。
但中國就有清楚這一點, 在發展自身硬實力、軟實力的同時,絕不侵略其他國家,保持著友好往來的合作理念。
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位置有了明顯的提升,這些都被美國看在眼裏,明明合作共贏的事情, 偏偏被美國視為是挑釁,是要挑戰老大哥的地位的意思。
美國以戰爭發家,不少局部沖突都和美國脫不了關系, 這背後的野心和目的昭然若揭 。
長此以往下去,美國遲早盡失人心,中國歷史上不乏類似的例子,美國遲早會越作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