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們,不要錯過了!我挖到了一本真正讓我徹夜難眠的小說,情節跌宕起伏,角色鮮活得就像從書裏跳出來陪你聊天。每一頁都是新的驚喜,絕對讓你欲罷不能。要是你也在尋找那種讓人上癮的閱讀體驗,這本書就是你的最佳選擇,快來一起沈浸在這個非凡的故事中吧!
德軍攻陷東南歐
希特勒策劃「水星」計劃
1940年4月至6月,德國在法、比、荷的勝利,不僅將英國的勢力逐出了西歐,同時也大大地削弱了英國在東南歐的影響。東南歐諸國在現代軍備方面都很落後,因此竭力避免與這個歐洲大陸的頭號軍事強國發生沖突。
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家間的緊張關系,因德意兩國於1940年8月30日在維也納強行裁決而趨於緩和。這個裁決使羅馬尼亞損失最大。盡管如此,它卻尋求和德國建立更加親密的關系。這是因為它清楚地認識到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已不復存在,德國便成了能保衛它的剩余領土和對付蘇俄威脅的唯一強國。
希特勒準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羅馬尼亞的願望,因為希特勒對普洛耶什蒂油田感興趣,德國繼續作戰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依賴它。
10月,漢森將軍率領的德國軍事代表團和斯派達爾將軍率領的德國空軍代表團抵達羅馬尼亞。德國也急於探究羅馬尼亞有無參加對蘇作戰的可能性。對蘇作戰已在德國的謀劃之中。
正值德國在東歐進行活動之際,西歐的對英作戰仍在激烈地進行,盡管那裏令人沮喪的局勢已使「海獅」計劃推遲執行。
東南歐在經濟上的重要性與德國自己的軍事計劃,使德國對保障東南歐的和平安全十分關切。義大利對此應該心有靈犀。尤其是它於9月13日開始進入埃及以來,現已在西迪巴臘尼陷入困境時更應如此。可是,墨索裏尼非但不在地中海全力以赴對付已無力發動有取勝希望的進攻的英國人,反而轉向希臘,並在10月28日入侵希臘。
墨索裏尼之所以如此,一是因德國在羅馬尼亞所采取的措施激怒了他;二是受其外交部長齊亞諾的慫恿,墨索裏尼預計入侵希臘會迅速取勝。
當時德國對義大利的行徑大為震驚,極不愉快。對軸心國各自為政的戰爭努力早有許多批評,現在再去進行事後批評,實在是多費筆墨。但是有一條似乎可以肯定:即使全然不考慮希特勒和墨索裏尼的個性與政治上的原因,僅就軍事上的原因來說,當時也不可能將作戰的重心移向地中海,成功地轉移作戰重心的一切必要條件均不具備。
然而必須指出,有人一再勸說希特勒這樣做,尤其是海軍和陸軍的顧問們更是如此,盡管德國海軍在地中海的實力比其他任何地區都弱。
11月12日,即莫洛托夫存取柏林的當天,希特勒簽署了元首第十八號指令。指令明顯地反映出盛行於1940年秋季那種對形勢捉摸不定的看法。這是在德國空軍對英作戰失敗,推遲執行「海獅」作戰計劃,以及巴爾幹又出人意外地爆發了一場戰爭之後。
在這項指令中,希特勒認真考慮了對其主要敵人英國發動戰爭的每一種可能性,並分析了當時的整個歐洲局勢:德法關系,說服法國參加對英作戰的可能性,西班牙與葡萄牙對執行「菲利克斯」作戰計劃的態度以及德國對義大利向埃及發動進攻所給予的援助。指令還註意到東南歐與東歐的形勢。
希特勒預見到義大利和希臘冬季作戰將會遇到重重困難,並意識到這將給英國在大陸上重新獲得立足點提供機會。於是,他指示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作好準備,「如有必要,便從保加利亞向希臘進攻,占領其愛琴海以北的領土。這樣,便可為德國空軍提供有效的作戰基地,特別是可以對付威脅羅馬尼亞油田的那些英國空軍基地」。
鑒於希特勒還認識到土耳其的地位十分重要,「上述決定與其軍事行動都是以使用約達10個師的兵力為前提的」。
為了加速完成必要的部署,駐羅馬尼亞的軍事機構將盡快地得到加強。戈林也奉命加強駐羅馬尼亞的空軍機構,準備在巴爾幹東南部部署德國空軍部隊,還將在保加利亞的南部邊境建立一個空軍情報站。
影響到整個巴爾幹作戰尤其是凱瑞特島之戰的蘇聯問題,是個大問題。指令在提及蘇聯這個問題時指出:
為了搞清蘇聯近期的態度,已經開始和蘇聯進行政治協商。無論這些協商的結果如何,有關東線作戰準備的一切口頭指示依然有效。同時,作戰準備仍要繼續進行。
至11月中旬,意軍在艾爾巴尼亞已被迫采取守勢,而且很難守住陣地。德國的首次援助是提供了一支空運大隊。但情況已很明顯,還必須提供更多的援助。
12月13日,希特勒簽署了元首第二十號指令。在指令中,他說明了德國準備進攻希臘,代號「馬莉塔」作戰計劃的作戰要點。這項指令一開始便指出:
艾爾巴尼亞日趨危險的局勢使我們感到采取這一措施加倍重要,即應當阻止英國以巴爾幹戰線為掩護在那裏建立空軍基地。因為這些基地一旦建成就會威脅義大利,威脅羅馬尼亞油田。
德國進攻的首要目標是愛琴海沿岸地區和薩洛尼卡盆地。然而,也可能有必要經由賴瑞薩與柯林思地峽發動進攻,進而占領整個希臘。
德國空軍的具體任務是「盡可能使用傘降和機降著陸奪取在希臘沿海諸島上的英軍基地」。
在進攻的目的全部達到之後,參戰部隊將撤退,「另有他用」。這一耐人尋味的措辭表明,這些作戰行動與計劃中的對蘇作戰具有直接聯系。事實上,5天後,即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了元首第二十一號指令——「巴巴羅薩」對蘇作戰計劃。
考慮到氣候有利,原來計劃於1941年3月進攻希臘。進攻發起時間之所以推遲了,是由於德國正在與保加利亞進行外交談判,而要到達希臘必須假道保加利亞;也是由於南斯拉夫在3月26日至27日發生了政治動亂;最後是因為德軍到4月6日才能開動,而且時間緊迫只能匆忙部署,要做好這些工作,時間又不夠。
對蘇作戰即將開始,而且作戰計劃已經堅定不移地執行。但是,即便如此,還是不得不改變1941年5月15日進攻蘇聯的原定日期。新的進攻日期定在4周之後。
直至3月末,以空降作戰奪取希臘沿海諸島的建議才進而變成占領利姆諾斯島的實際措施。攻占基克拉季斯群島只能在占領雅典周圍地區之後。因為那裏的地形對實施進攻非常不利。
1941年3月26日,作為準備的一項內容,德國空軍命令聚斯曼特遣隊與第七空軍師的師部一同開往保加利亞。由聚斯曼中將指揮的特遣隊包括第二加強傘兵團以及炮兵、高射炮兵、工兵和通訊部隊。這兩支部隊在保加利亞的任務是在第八空軍的指揮下負責執行空降作戰。但是,駐保德國空軍還需要支援越過希保邊境向希臘軍隊與英國遠征軍發動強大的進攻的作戰行動,這意味著它將無力實施傘降與空降登陸作戰,這一行動只好推遲實施。
戰爭的進展使德國傘兵部隊不必再去奪取利姆諾斯島,但在4月26日,第二傘兵團卻攜帶重裝備在柯林思地峽空投成功。柯林思運河橋梁上的炸藥被英軍的一顆炮彈引爆而炸毀。但德軍很快又架起了一座橋。
德國傘兵們俘獲了約900名英軍和1450名希軍,其中軍官21名。德軍僅死亡63人,傷158人,失蹤16人。
這次軍事行動開啟了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大門,加速了凱瑞特島之戰的行程,並保衛了康史坦薩—博斯普魯斯—柯林思這條軸心國重要的海上通道,此外便是引人註目地使用了傘兵部隊。
這次使用傘兵的經驗加上先前在荷蘭、比利時的經驗,也就明確了德軍在今後如何使用傘兵的具體方法。
在同希臘作戰進行之際,德第十一空軍司令施圖登特曾於4月20日親自向戈林作過報告。還可以肯定的是,就在第二天,進而呈報希特勒後,「水星」作戰計劃終於決定,即從空中奪取凱瑞特島。
德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一份研究報告表明這樣一種觀點,即在戰爭的現階段,鑒於馬爾他島位於地中海中央,應在奪取凱瑞特島之前首先奪取馬爾他島。但那時對蘇作戰即將開始,希特勒的戰略重點日益東移,因此他的註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巴爾幹地區、東地中海、埃及和中東。希特勒在指令中相當明確地指出,奪取凱瑞特島的目的是要把該島作為對付東地中海英軍的空軍基地。
盡管第二十八號指令中沒有明顯地涉及奪取凱瑞特島的戰略企圖,但可以推測出,在4月21日那次重要的會議上,施圖登特將軍向希特勒闡明的意見,與他在成功地奪取凱瑞特島之後作戰報告中所強調的想法相同。
他寫道:
我軍必須占領凱瑞特島,因為奪取它是將英軍逐出大陸後保衛軸心國的康史坦薩—柯林思—義大利這條至關重要的海上通道的唯一手段,也是為了保證希特勒得到羅馬尼亞的石油供應的唯一可行手段。
凱瑞特島在德國人手中將有如下作用:
實際上等於把英國艦隊驅逐出愛琴海;標誌著英國在東地中海的地位受到很大的削弱;為德國空軍攻擊埃及,尤其是蘇伊士運河,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基地。
希特勒在命令中規定應於5月15日進攻凱瑞特島,由戈林負責指揮。空降登陸軍擔任主攻,由已進駐地中海地區空軍基地的德國空軍部隊和在西線已負盛名的第二十二師實施支援。
不過,第二十二師還駐在布加勒斯特地區,而且由於所有可用的運輸機急需為實施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做準備,因此趕不上參戰。數日後,由林格爾將軍指揮的第五加強山地師代替第二十二師進入希臘。
在整個「水星」作戰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希特勒對擬定的對蘇作戰有種焦慮不安和迫不及待的心情。他毫不掩飾地催促加速作戰準備。他要求所有參戰部隊不要希望在現有兵力以外再增加部隊,作戰部隊的空執行動絕不能耽誤「巴巴羅薩」作戰部署,空降登陸軍完成任務之後應立即撤出,另有他用。
由此可見,德軍從一開始就面臨著時間緊迫的問題,而且在整個作戰過程中一直如此。這使德軍不得不頻繁地變更部署,因此造成了不堪設想的嚴重後果。
其原因是對於傘降與機降作戰來說,精確地選擇時間是成功的關鍵。然而,巴爾幹之戰大敗英軍的勝利使德國戰爭決策者興奮至極,他們信心十足地認為這次作戰已勝利在望。
德軍錯誤估計盟軍實力
「水星」作戰是首次以德國空軍為主,國防軍三軍相互配合的作戰。這次作戰的任務交給了勒爾將軍指揮的第四航空隊,其編成內有馮·裏希特霍芬將軍指揮的第八空軍和施圖登特將軍指揮的第十一空軍。海軍支援的作戰任務交給了東南艦隊司令舒斯特爾海軍上將。
由裏希特霍芬將軍指揮的第八空軍在攻占希臘本土的作戰中作用顯赫,因此他對這次行動的總情況已了如指掌。由施圖登特將軍指揮的第十一空軍編成內的大部份部隊不得不從德國的駐地和訓練營地內抽調。
在調動過程中,德軍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主要是技術方面的,例如在巴爾幹非常缺乏交通線,而「巴巴羅薩」作戰的運輸量又很大等。
但是盡管如此,至1941年5月14日,第十一空軍還是成功地在雅典附近集中完畢,並做好了戰鬥準備。德軍還調集了10個容克-52飛行聯隊,共500余架飛機,準備運送傘降與機降部隊。
但是,空軍地面部隊卻未做好準備,其數量也不足以完成任務。由於少數可以使用的機場必須分給第八空軍的轟炸機、俯沖轟炸機和戰鬥機使用,所以留給第十一空軍使用的機場是在柯林思、梅加拉、塔納格拉、托波利亞、達迪翁、埃萊夫西斯和法利龍。
在這些簡陋的機場上過多地集中飛機對實施進攻凱瑞特島的作戰妨礙極大。飛機所掀起的大量塵埃幾乎使機隊無法在規定的時間間隔內起飛。第十一空軍使用了地面消防裝置,試圖消除塵埃,但作用不大。
所有的補給物資必須運往比雷埃夫斯港與柯林思港。在裝載這些物資時所有可直接利用的船艙都利用了。補給船受到水雷與盟軍潛艇的襲擾,一直拖至5月17日後才趕到。
因為碼頭與港口設施受到嚴重破壞,又沒有合適的勞動力,在解除安裝這些補給物資時發生了拖延現象。此後,在轉運物資時又有耽擱。
在5月17日至5月20日期間必須為第十一空軍提供79.2萬加侖的油料。但目前的油料僅夠10個容克-52飛行聯隊實施3次戰鬥飛行之用。與此同時還必須給第八空軍的部隊提供油料。
補給艦船遲遲不到,為機場運送油料又遇到許多困難,這就必須推遲作戰的發起日期,開始推遲至5月18日,後來又推遲到5月20日。另外,通訊系統也遠不能令人滿意。但是,把有關的作戰參謀機構集中在雅典及其周圍是有利的,這樣可使大量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得以迅速解決,促使空軍總司令迅速作出決策。
德第八空軍的部隊改編和準備完畢後,便執行了各種重要的戰前任務,諸如為補給艦只提供空中掩護,對付盟軍潛艇與水面艦只的襲擾,偵察整個作戰海域,攻擊在凱瑞特島周圍航行的盟軍運輸與戰鬥艦只和該島港灣內的艦船,以及突擊盟國空軍地面部隊和防空陣地等。
這些戰鬥行動給盟軍造成了傷亡、破壞,使德軍奪取了該島的制空權,這是後來德軍空降作戰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作為進攻凱瑞特島這場總體戰的一部份,德國空軍在凱瑞特島周圍的許多島嶼上修築了工事:把基西拉島與安蒂基西拉島修建成防空陣地;把梅洛斯島修建成補給中心和海空救援站;把斯卡潘托島修建成戰鬥機與俯沖轟炸機基地。各作戰參謀部只得依賴德國情報部與空中偵察所提供的情報來了解盟軍的兵力與陣地情況。
凡是德軍能從海空運送部隊登陸的地點,盟軍都用巧妙的技術和大量的物資器材有計劃地進行了設防。在許多重要機場的周圍和北部沿岸修築了許多易守難攻的堅固支撐點。
盟軍充分了解德國傘兵部隊的戰術,在入侵部隊可能用來空降的所有內陸地區都作了認真的設防。這些地區大多是低窪的平地,為此盟軍占領了周圍的制高點,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
為了把整個地區都置於自己的火力之下,並盡量使德軍損失慘重,盟軍在那些被視為適於機降和傘降登陸的橄欖樹林內埋伏了狙擊手,對所有防禦性堅固的支撐點進行了十分巧妙的偽裝,使德軍即便借助於詳盡的空中照相和冒險的低空飛行也難以辨別。
盡管德軍費盡心機,並且蠻有把握地認為發現盟軍的一些防空陣地,但後來才弄清楚那些被發現了的陣地都是用木頭「炮」設定的假陣地,而真陣地卻設在別處,偽裝得十分成功。
德軍參謀總部經常出現對盟軍實力錯誤估計以及對盟軍陣地的設定位置錯誤判斷的情況,比如他們認為:希臘人「將不願再繼續作戰」;英國兵已「士氣沮喪」,一旦遭到德軍攻擊也「不會認真抵抗」。
德軍這種對盟軍戰鬥力的錯誤估計給整個作戰的行程造成了威脅,結果是使第十一空軍遭受了極其嚴重的損失。
鑒於盟國情報部門的工作卓有成效,加之德國傘兵部隊已經在柯林思作戰,德軍試圖達成戰略上突然性的希望已成泡影。不僅如此,連發動一場進攻性的戰術突襲,無論從兵力和時間上來說都是不可能的。
由於英國在希臘的間諜活動活躍又富有成效,它對德國傘兵部隊與運輸機聯隊在雅典附近集結、裝船和運輸的情況了如指掌,結果,以亞歷山卓為基地的英國海軍部隊從5月15日開始便在凱瑞特島附近的海面上巡戈。
至5月17日,駐凱瑞特島的英軍進入高度戒備狀態,準備對付德軍的進攻,他們預計德軍將在翌日淩晨發起進攻。
在發起進攻之日的淩晨,德國第八空軍將實施預備性作戰,摧毀仍留在島上的英國空軍部隊及其地面防禦設施。它還負責掩護第十一空軍頭兩波攻擊部隊的接近和著陸,並對爾後作戰實施支援。最後第八空軍還要負責掩護參加作戰的艦只,消滅凱瑞特島附近的盟軍海軍部隊。
德東南艦隊司令官將派出踩地雷艇與機帆船,這樣第一分艦隊就可在進攻的第一天晚上在馬利姆以西上岸,而第二分艦隊可在第二天晚上在伊臘庫林以東上岸,運貨的輪船則準備在接到蘇達灣的水雷已被排除和盟軍已被肅清的報告之後立即揚帆起航。這項擬訂得極其詳盡的進攻計劃為快速攻占凱瑞特島提供了勝利的希望。
英軍前沿陣地馬利姆失守
1941年5月17日淩晨5點半至6點,德國第八空軍向馬利姆和伊臘庫林的機場,以及這些機場周圍地區和幹尼亞城的防空設施發動了預備性進攻。
接著,即在空降著陸開始之前,第八空軍於7時再次發起了攻擊,目的是牽制著陸地區的守軍。盡管守軍做了非常周密的準備,但參加戰鬥的總數為493架的德國容克-52式飛機只損失了7架。
第十一空軍發動的第一攻擊波是根據作戰計劃中規定的空降作戰時間實施的。但由於英軍防空火力猛烈以及飛行員迷航等多種原因,派出的飛機並不是每次都能到達選定的著陸場。
負責奪取馬利姆的西部大隊和負責奪取蘇達村與幹尼亞的中部大隊以滑翔機各運了半個營進行機降著陸。這個營的3個連就在守軍防空陣地周圍著陸,以便摧毀這些陣地。有兩次成功地實施了這項計劃,隨後參加第一攻擊波的傘降部隊也紛紛而至。
德傘降部隊遇到了守軍步兵部隊的猛烈抵抗,而戰前的空中偵察並沒有發現這些部隊。在馬利姆機場以南的斜坡上的抵抗尤為頑強,守軍在那裏構築了台階式的防禦陣地,火力十分密集,有些傘兵在空中就被擊斃,有的剛一著陸便被擊斃,許多人雖然著陸時未被打死,卻也無法得到他們的兵器囊。
德國突擊團的一個營降落得太偏東,中部大隊向阿克羅蒂裏高地與加拉塔斯村發動的進攻遭到了徹底的失敗。
西部大隊與中部大隊的戰鬥一打響便失去了它們的指揮官,這使局勢變得復雜了。指揮中部大隊的聚斯曼中將在作戰剛開始便因滑翔機在埃吉納島墜毀而斃命,西部大隊司令官邁因德爾少將在著陸前不久受重傷。
直至下午,德軍作戰室才了解到這些情況。這是因為當運輸機安全返回基地和收到第八空軍的報告時給人的印象是「第一波已按計劃著陸成功」。當時駐雅典的空降軍司令部絲毫沒有得到傘降部隊的訊息。
臨近中午,中部大隊發來了一份電報,電文報告說,向幹尼亞發動的進攻因損失慘重而受阻。西部大隊也報告,激烈的戰鬥仍在進行,指揮官已負傷。由於最初抱有的樂觀態度,所以第二波仍按計劃出發,結果釀成了更大的失誤,遭受到更大的挫折。
9時至10時,運輸機返回希臘的基地。但事實證明在13時之前,不可能讓容克-52做好飛第二架次的準備。
每個容克-52飛行聯隊起飛時間耽擱達3個半小時之久,其原因是:一是加油困難;二是必須先把墜毀的飛機從跑道上清除掉;三是起降過多飛機的機場塵埃密布,即使使用消防器材也無濟於事。結果各運輸機中隊都未按戰鬥序列起飛,也沒有同時到達目的地,只是在15時至18時之間才陸續到達。
第十一空軍的戰鬥報告說明了如下情況:各個機場之間的電話通訊常被切斷,因此指揮官們不可能就拖延進攻時間問題進行磋商,也不可能重新安排共同發起進攻的時間。
負責指揮德第二特種任務轟炸機大隊的軍官報告,在第一波著陸不久,他便意識到出現情況。但由於未能與他的直接上司(隸屬於第十一空軍的地區作戰指揮官)取得聯系,於是他便直接向軍司令部通話,要求推遲第二波發起進攻的時間。
可是無法確定是否作出了決定,即便作出了,也沒有傳達到實施第二波進攻的運輸機大隊。同樣的原因,也未同第八空軍做出進一步安排。
轟炸機編隊按原計劃在15時飛臨雷西姆農與伊臘庫林目標的上空,企圖摧毀英軍的高炮陣地,或至少要壓制住英軍的火力。緊接著,單引擎與雙引擎戰鬥機飛來掩護傘降部隊跳傘,壓制英軍的防禦火力。
由於這些飛機的航程短,在16時15分之後便不能再停留,大部份部隊是在沒有戰鬥機掩護的情況下實施傘降的。
中部大隊現由施圖爾姆上校指揮。其任務是占領雷西姆農飛機場,爾後向蘇達灣推進。東部大隊由布羅伊爾上校指揮,任務是占領伊臘庫林城及其機場,並扼守該機場,保證後續部隊空降著陸。
這兩個大隊都遭受了嚴重損失。原因同第一波一樣,它們都降落在防守堅固、偽裝巧妙的守軍防禦陣地的中心。另外,由於運輸機是毫無組織地到達的,這使英軍更易於完成其抵抗任務。
一些無經驗的運輸機機組人員犯了錯誤,把傘兵降落在錯誤的地點,造成了更大的混亂。由於許多傘兵都不能得到他們的補給囊,所以德軍的物資損失也很大。
所有情況都使得中部大隊未能占領雷西姆農機場。同時在英軍密集的火力下,向蘇達灣推進的企圖也沒有實作。
由於運輸機在運送第一波進攻部隊不能及時趕來,當東部大隊與英軍接觸時,其兵力比原計劃少了600人。尤為糟糕的是,進攻的時間耽擱了,這給部隊的進攻帶來了更大的困難,以致最後東部大隊未能奪取預定的目標。
在當時的情況下,布羅伊爾上校只能在夜暗的掩護下集結失散的人員並於翌日清晨向機場發動進攻。
5月20日夜,對作戰情況的檢查表明,在4個空投傘兵所在的地點,英軍的防禦比預想的要強得多。3個機場無一被攻占,凱瑞特島的局勢十分危急。馬利姆的情況似乎好一些。
傍晚,甚至有人錯報:該機場盡管仍處於英軍炮兵火力之下,但已被攻占。現在為了按計劃使第五山地師進行空降著陸,十分有必要至少占領3個機場中的一個。
在目前的情況下,那只有奪取距德軍在希臘的空軍基地最近的馬利姆機場。雖然它比伊臘庫林機場小得多,但可為進攻部隊的勝利提供最美好的前景。
馬利姆機場南面的107高地是英軍防禦的要點。不過,開始德軍並未從空中照片上看出它的重要性,因此只派了一個由科赫少校率領的加強連,搭乘滑翔機向107高地發起突擊。結果傷亡慘重,突擊被擊退。
西部大隊指揮官邁因德爾少將著陸後很快認識到英軍防禦陣地力量雄厚。該陣地從機場的西部邊緣沿塔夫羅尼蒂斯河床透過107高地的西坡向南延伸。他立刻增加4個連的兵力向機場方向實施正面進攻,另外派出2個連從南麵包圍高地。
馬利姆周圍的陣地由紐西蘭第二十二營扼守,營長是安德魯中校。在通訊與訊號系統均遭破壞後,他認為已不再能對其部隊實施有效的指揮,於是便在強大的壓力下趁著黑夜撤離陣地。這次「從馬利姆的撤退」導致了整個凱瑞特島的失陷。
這一天,英軍總司令弗賴伯格將軍截獲一份德軍將把第三傘兵團投入戰鬥的指令。這項指令提供的情況加上他對整個局勢的看法,便使他對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比較清楚了。
深夜,他向韋維爾將軍報告,如果海軍能夠阻止德軍從海上發動的入侵,那麽他自己的部隊是有足夠的力量,並且完全能夠對付所有可能來自空中的進攻。
不過他也指出,德軍猛烈的空中突擊,使他的通訊與訊號系統的效能已經降低。但他向上級報告時還不知道當時情況的嚴重程度,例如,他不知道紐西蘭第二十二營已從馬利姆撤退,已在他防禦最薄弱的地段大開了缺口。如果他知道這些情況,毫無疑問,他勢必會竭力在夜暗的掩護下派援兵援救馬利姆。
施圖登特將軍預期在5月20日至21日這個具有決定作用的夜間發動猛烈的進攻。當這一設想未成為現即時,突擊團的那些疲憊不堪的殘部在5月21日清晨卻獲得了一個喘息的機會。他決定集中全部力量進攻馬利姆,從而使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於德軍的變化。
他之所以能夠作出這項決定,原因之一是,當時盡管團通訊主任損失了他的大部份器材,但他與駐雅典的空降司令部成功地建立了無線電聯系。
5月21日上午,一些攜帶武器、彈藥的容克-52飛機在馬利姆灘頭降落遭受了一些損失,一架容克-52飛機在馬利姆機場降落。
然而,由於機場的跑道仍處於英步兵與炮兵的密集火力之下,所以雖然為山地營著陸做好了一切準備,但是不得不再次推遲。
要增援西部大隊並作出更大的努力使機場完全置於德軍控制之下,唯一的途徑是繼續空投傘兵,德軍這樣做了。
大約在17時,德軍占領了馬利姆,並且牢固地控制了機場。這一戰果是在第八空軍的十分有效的支援下取得的。第八空軍享有絕對的制空權,向英軍的防空陣地和堅固支撐點實施了連續的攻擊。
同時,從16時起,德軍一個加強山地營的第一批空降組冒著英軍不間斷的炮火和機槍火力在機場著陸。許多容克-52飛機在著陸過程中被摧毀。但是已可以繼續著陸,擴張戰果,並向前推進,於5月22日,與幹尼亞和蘇達灣附近的中部大隊會師。
下一個目標是,擴大馬利姆這一橋頭堡,由此出擊,將英軍從蘇達灣的海軍據點中趕出去。在那裏,英軍的快速艦艇仍利用夜暗不斷地運入補給物資。
5月21日,德軍的運輸機給中部大隊運來了彈藥,但占領加拉塔斯周圍高地的企圖卻失敗了。進攻部隊遭受到很大的削弱,只能扼守已攻占的陣地,牽制英軍的力量。
留在雷西姆農附近的德軍擊退了英軍一次又一次的攻擊。他們在彈藥與其他補給物資的支援下守住了陣地。
在伊臘庫林附近,東部大隊被切成兩段。西段的部隊在第八空軍的近距離支援下,試圖突入伊臘庫林。開始打得還不錯,爾後卻遭到英軍的猛烈抵抗,進攻受挫,結果那些已經突入該城的部隊只好撤出。
東段的部隊由布羅伊爾上校指揮,企圖占領機場,但未成功。部隊沒有重型武器,進攻毫無獲勝的希望。由於它的失敗,空降軍不能按計劃將第五山地師的部份部隊機降到伊臘庫林。
據第十一空軍5月21日夜的報告,它已繞過伊臘庫林這個重要地點,並受命鞏固德軍在馬利姆的陣地以及向幹尼亞發動進攻。第五山地師師長林格爾將軍現已升任西部大隊指揮官。翌日,該師的3個營在馬利姆機場登陸。
英艦隊與德空軍的對抗
進攻凱瑞特島的重要問題之一是迅速提供重型武器。完成這項任務的唯一理想途徑是用機帆船與商船從海上運進武器。
德軍企圖執行這項任務並同時阻止英國海軍把援兵送上凱瑞特島的軍事行動,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海空之戰」。很明顯,英國人在空中處於劣勢,他們希望使用能夠在東地中海投入作戰的強大的海軍部隊來彌補這個不足。
英軍認為,德國人將會發現單靠空軍奪取凱瑞特島是不可能的,所以估計大量德軍會試圖從海上登陸。
德第八空軍已經收到了如下指令:在作戰的準備階段要不斷地監視凱瑞特島周圍的海面,並襲擊在這一海域中看到的所有運輸艦。第八空軍報告稱,在執行這項指令中,至1941年5月20日止,已擊沈或重創27艘英艦船。
兩支由機帆船編成的船隊根據計劃從比雷埃夫斯與哈爾基斯駛出,由義大利的「狼號」與「人馬座號」魚雷艇護航,載有一支約2300人的山地部隊和重裝備,在進攻凱瑞特島的當日夜間,抵達了戰鬥出發地點——梅洛斯島。
德第四航空隊要求東南艦隊司令竭盡全力保證第一支船隊於5月21日夜幕降臨前,在馬利姆附近靠岸。德國當局還試圖說服義大利艦隊出海,以便把參加凱瑞特島作戰的英國海軍部隊引開,但是被拒絕了。
5月20日至21日夜,英國海軍部隊繞越在其東側的凱瑞特島,又穿過該島西側的基西拉海峽,搜尋了凱瑞特島以北的海域,並沿該島北部的海岸巡戈。英國海軍在搜尋過程中,轟擊了斯卡潘托機場,但未造成很大的破壞。
正在待命出擊的攻擊力量強大的德第八空軍看到時機已到,於是在5月21日晨向正在撤離的英國海軍艦隊發起攻擊,擊沈「天後號」驅逐艦,重創「埃傑克斯號」巡洋艦。
當時仍在該島以南進行戰鬥的第八空軍於上午9時報告,凱瑞特島以北的海域已沒有英國的海軍部隊。
接近中午,第一支由機帆船編成的船隊繼續從梅洛斯島向馬利姆行駛,可是下午被英國空軍偵察機發現了。
夜間,遭到新抵達的英國海軍部隊的攻擊,這支部隊包括「狄多號」、「奧賴恩號」和「埃傑克斯號」巡洋艦以及4艘驅逐艦。多虧義大利「狼號」魚雷艇的英勇奮戰和船隊的迅速四下疏散,只有10艘艦只被擊沈。其余的船只則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南海岸避難。
如何將重型武器與援兵運入凱瑞特島的問題仍未解決。第二支船隊在5月22日清晨又遭到英國第二支特混艦隊的攻擊而被立即召回。2艘船被擊沈。由於義大利的「人馬座號」魚雷艇的救援與德國空軍立即實施的多次攻擊才使損失減少到如此小的程度。
為了支援正在發動進攻的英國海軍艦隊,康寧漢海軍上將派出了第三支特混艦隊,其編成內有「厭戰號」與「勇士號」戰列艦、「格洛斯特號」與「斐濟號」巡洋艦以及7艘驅逐艦。
5月22日一整天,英國特混艦隊與德國由第十空軍的轟炸機和俯沖轟炸機支援的第八空軍展開了連續的激戰。
「格洛斯特號」與「斐濟號」巡洋艦以及「快輪號」驅逐艦被擊沈。「水中仙女號」巡洋艦、「厭戰號」戰列艦被重創。「卡萊爾號」防空巡洋艦與「勇士號」戰列艦受創較輕。英國海軍就是這樣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才戰勝德國運輸船隊。
翌日,即5月23日,得到加強的第八空軍發動的攻擊使英國在凱瑞特島以南海域又損失了2艘驅逐艦——「卡西米爾號」與「凱利號」。
德國空軍首腦對於英國人是否會把這場在「狹窄的海域飛機對軍艦」的作戰的勝利讓給他們仍無把握。但是,5月24日康寧漢海軍上將坦率地向倫敦報告,他的部隊迫於德國空軍攻擊的巨大壓力,晝間已不能在愛琴海或凱瑞特島周圍水域作戰。
然而,倫敦對於德國人不可能從空中奪取凱瑞特島還相當有把握。
因此康寧漢在亞歷山卓得到的答復是決不妥協,英國海軍與空軍必須不顧一切阻止德國人將更多的援兵送入凱瑞特島。
根據這項指示,英國海軍艦隊必須在晝間實施消滅該島以北的德國運輸船隊的作戰,並準備蒙受巨大的損失。但是,盡管英國當局釋出了這些指示,卻不可能把更多的戰艦從西地中海調往凱瑞特島。
因為駐守在直布羅陀的H艦隊、本土艦隊的全部艦只以及其他所有可以使用的艦只都被動員用於獵捕在大西洋中的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了。
盡管如此,5月24日至25日,英軍夜間增援凱瑞特島北部沿海的活動仍在繼續進行。5月26日,「可畏號」航母也出現在那裏,並以12架艦載飛機襲擊了斯卡潘托島上的機場。當天下午,它遭到德國轟炸機的猛烈轟炸,有兩處直接中彈,與此同時「努比亞人號」驅逐艦被炸掉了船尾。次日,隸屬另一支特混艦隊的「巴勒姆號」戰列艦在卡索斯島東南水域因遭到攻擊而受創。
所有這些作戰行動都十分清楚地表明,在占優勢的德國空軍飛機的航程內,一個艦隊如果沒有充分的空中掩護是不能實施海上作戰的。否則就要付出十分高昂的代價。
德空降部隊攻克凱瑞特島
英國決定不惜任何代價保衛凱瑞特島,所以此時來自埃及的英國空軍飛機再次出現在該島的上空,重點攻擊了馬利姆機場。
攜帶副油箱的「颶風式」戰鬥機在伊臘庫林機場降落。但是這些努力成效甚微,主要原因是在同日夜間,德國人早已把戰鬥機轉移到馬利姆機場去了。
1941年5月22日夜,林格爾將軍接管了馬利姆地區的指揮權,他重新組織部隊,並開始對該島的西部進行掃蕩,以防止來自西部和南部對其基地的威脅。
5月25日,卡斯特利陷落。
在向凱瑞特島東部的幹尼亞與蘇達灣開進時,林格爾把部隊分為兩個大隊,一個由山地部隊組成,任務是向南成扇形展開,在坎坷不平的山地上前進,另一個由傘兵部隊組成,任務是沿海岸向前推進。
山地部隊5月23日晚與幹尼亞以西的中部大隊會合。德軍首次以在右翼實施的一次大規模合圍機動戰勝了守軍。
在5月24日後的數天裏,德軍有秩序地調來更多的援兵編進林格爾將軍指揮的大隊裏,使他得以實作自己的作戰意圖。他能得到多大程度的增援取決於現有的運輸機的數量和島上其他參戰大隊所需的補給物資的數量。
要減輕空運大隊的過重負擔以及輸入坦克等重型武器的唯一途徑仍然是海上運輸,這就要求晝間有強大的空中護航機隊的掩護,而且對所涉及的整個海域進行徹底的偵察。
德軍海上運輸的首次成功,是在加強了對梅洛斯島和基西拉島的對空防禦之後才取得的。5月28日,一艘拖輪把載有4輛坦克的兩艘駁船拖入馬利姆。總的來說,英國海軍在凱瑞特島之戰的關鍵日子裏確實起到了阻止德國人從海上將其援兵與補給物資輸入凱瑞特島的作用。
夜間,英國海軍完全控制著凱瑞特島周圍的海域。如果德國空軍沒有在晝間對所有艦只的活動保持嚴密的監視並一發現情況就迅速做出反應,那麽穿越山地前進的林格爾將軍的部隊就可能使英國人有機會把意義重大的援兵輸入蘇達灣。
當時的情況是,只有航速最快的英軍艦才能在夜間到蘇達灣作一次往返航行,而且這些艦船也只有部份航程在德國空軍的飛行半徑之外。英國這樣的艦船很少,即便是有也只能運載幾百人。
5月24日,林格爾大隊的進攻在加拉塔斯受阻,英軍在那裏構築了堅固的陣地。在幹尼亞以西的高地上,弗賴伯格將軍集中了蘇達灣地區的所有部隊。爭奪凱瑞特島的最後一戰就是在這裏進行的。
5月25日,英國空軍再次參戰,它的轟炸機與遠端戰鬥機從埃及出發向馬利姆機場發起攻擊。可是,向已成為島上重要的德軍基地所發起的空襲勢頭太弱,成效甚微,最重要的是為時過晚,無法扭轉失敗的局面。同樣,德軍在馬利姆的情況也不妙,飛機在狹窄的機場上著陸時不斷墜毀,機場跑道上可利用的有限的空地,因飛機殘骸的不斷堆積變得越來越狹小。不過,裝備有繳獲到英軍坦克的登陸隊十分迅速地消除了障礙物。
登陸隊的努力,給山地師輸入援兵成為可能。
5月26日,德軍第六山地師又有一個團在機場著陸。此後,這場旨在粉碎英軍抵抗的作戰按預定計劃順利進行。第八空軍向幹尼亞發動了一場大規模攻擊之後,德軍突破了該城以西的陣地。
翌日,徹底粉碎了英軍在幹尼亞的抵抗,德軍占領了該城。
5月28日,德軍占領了蘇達灣,次日又占領了雷西姆農,並與在伊臘庫林周圍駐紮的東部大隊會合。
5月22日,義大利人對凱瑞特島的局勢進行了判斷,認為局勢十分有利於他們參加征服該島的作戰,因此建議提供一個裝甲連。這支相當於一個加強團的遠征部隊於5月28日在錫提亞登陸,爾後向耶臘皮特臘推進,在前進中並未遇到什麽抵抗。
意軍的目的是使英軍無法撤至凱瑞特島以東,並從那裏撤走大批部隊。這次登陸對凱瑞特島之戰的結局根本未起到任何作用。
至5月26日晨,弗賴伯格將軍已十分清楚地認識到,凱瑞特島的失陷只是個時間問題。
他把他的想法向中東部隊總司令韋維爾將軍作了報告,並告訴他,在過去幾天連續的戰鬥和集中轟炸攻擊中,凱瑞特島上的英國部隊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如果允許立即撤出,還有可能救出一些參戰部隊。
弗賴伯格還說,當然,如果認為在該島堅持的每一個小時對中東的局勢都很重要的話,他將繼續盡最大的努力指揮作戰。
韋維爾回答說,情況確實如此。他曾請示過丘吉爾。丘吉爾仍堅持認為,凱瑞特島之戰的勝利是絕對必要的,要求韋維爾向凱瑞特島提供保證取勝的援助。
但是,嚴酷的現實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當傳來倫敦對此問題的答復時,韋維爾獲悉駛往凱瑞特島的又一支運輸船隊在遭到德國空軍猛烈的攻擊之後,已經被迫調轉航向,返回埃及。
在凱瑞特島上,守軍的情況在5月26日這一天急劇惡化。
第二天,弗賴伯格將軍下令,準備從該島南海岸的小港斯法基亞撤退。
5月26日至27日的夜間,萊科克上校率領的兩個突擊營在蘇達灣登陸,這支新銳部隊在執行後衛任務時打得很頑強,使幸存的守軍得以從馬利姆與幹尼亞撤至凱瑞特島的南岸。
與此同時,德軍向東部的推進打消了守軍想撤往雷西姆農與伊臘庫林的一切念頭。
5月28日至29日的夜間,守軍從北岸港口撤出約4000人。為掩護撤退,英國海軍損失了「赫裏沃德號」與「帝國號」驅逐艦,近300人喪生。這兩艘戰艦都是在企圖透過卡索斯海峽時被擊沈的。
與此同時,「埃傑克斯號」、「奧賴恩號」與「狄多號」也被擊傷,留給守軍的唯一出路是設法從凱瑞特島南岸逃脫。
撤退的集結點在斯法基亞一座近乎垂直的峭壁腳下的小漁村。這座峭壁高約100公尺,只有一條險阻的羊腸小徑可以通行。
晝間等待撤離的人們必須盡量隱藏好,以免遭到德國空軍的襲擊。在這同時,他們背後的山地上,後衛部隊與緊追不舍的德國山地部隊正在激戰。戰鬥是沿著南部一條難於通行的道路進行的。
後來,弗賴伯格將軍把這條道路稱為英軍的「悲慘之路」。
撤退行動是從5月28日至29日的夜間開始的。一支由英國巡洋艦、驅逐艦與商船編成的艦隊在四個夜晚共撤走約1.7萬人。
在夜間短暫的幾小時之內,從開闊的海灘上英國能撤出遠征軍的一半,這確實是一個壯舉。從撤退一開始,英國人便把5月31日至6月1日的夜間定為撤退的最後日期。他們感到任何的損失與受創對地中海艦隊來說都將不堪重負。
「佩思號」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受創,「加爾各答號」防空巡洋艦在距亞歷山卓100海裏的海面上又被一架容克-88型轟炸機擊沈,這確實更加重了英國海軍為保障從斯法基亞村的撤退所受的損失。
空軍中將特德把留在埃及的3個英國空軍戰鬥機中隊用於在晝間執行護航掩護任務,這避免了更嚴重的損失。
人們通常把英軍的死、傷、被俘數位估計為1.5萬人,但一個更可靠的報告認為比這個數位要多近750人。同時,海軍還損失2000余人。現在,已可以對德軍在凱瑞特島作戰中的損失作出可靠的估計。這個數位遠低於丘吉爾原先所作出的「擊斃5000多名傘兵」,總計打死打傷1.5萬名德軍的估計。在對所有的官方與非官方的資料進行認真的研究之後,在參加這次作戰總數為2.2萬名德軍中,死、傷、失蹤人數只有6500余人。
盡管我們所說的這個數位遠遠低於丘吉爾所作的估計,但要高於德軍在整個巴爾幹之戰中的全部傷亡數位。在巴爾幹之戰中,德軍死、傷、失蹤總數為5600余人。
在凱瑞特島之戰中,德軍以較小的代價贏得了難得的勝利。這一勝利使德軍的登陸作戰似乎成為不可戰勝的了。
在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德軍只有依靠其空中優勢和獨一無二的強大的傘兵空降部隊進行這次戰役,這是世界上唯一的以空降部隊為主實施的進攻戰役。
但由於盟軍早有準備,原本可能的「輝煌」最後卻使凱瑞特島變成了德國傘兵的墳場。
從對歷史的影響來說,凱瑞特島空降戰役對西方產生很大影響。美、英軍事當局認為戲劇性的凱瑞特島空降作戰,作戰思想大膽新奇,具有極高的想象力,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美、英軍方從而得出結論,盟國要打敗強大的德國軍事機器,空中機動是絕對必要的,從此美、英加速了空降兵建設的步伐。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