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中國沒能成功引進圖 - 160轟炸機,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大的遺憾。
圖-22M轟炸機同樣沒有被成功引進,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當時,這款轟炸機讓中國和美國都特別頭疼,就像懸在頭頂的一把刀,冷不丁就會落下來。
當時就連美國都不敢保證能把它攔截住,中國就更只能幹看著它在天上晃蕩了。
中國當時為啥決定不買效能這麽強大的轟炸機呢?現在還需不需要呢?
【冷戰下戰略轟炸機的軍備競賽】
在冷戰的形勢裏,美蘇這兩大集團開展著很激烈的軍備競賽。
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蘇聯以圖 - 16和圖 - 95為基礎,提出了一個研制新一代高速遠端轟炸機的計劃。
圖波列夫設計局費了好大勁兒搞攻關,先後弄出了兩種不一樣型別的轟炸機。
1958年,蘇聯的第一種超音速轟炸機圖 - 22「眼罩」轟炸機問世了。
它是三角翼的,最快能達到1.42馬赫的速度,作戰距離有4900公裏。
可在實際使用的時候,圖-22有機動性差、飛行穩定性不好這些問題。
蘇聯想要在轟炸機方面占據戰略主動,於是打算以圖 - 22為基礎,進行全新的設計。
同時,美國也在加快新型遠端戰略轟炸機的研制。
60年代剛開始的時候,B - 70轟炸機的計劃就啟動了,這個計劃就是想讓美國具備3馬赫這種高速突破防線的能力。
可這轟炸機又大又復雜,到最後就造出來2架樣機。
美國開始大力發展B - 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讓它成為戰略打擊的主力戰機。
那時候,美國有600多架B - 52呢,這對蘇聯的目標來說是很強的威懾。
蘇聯的圖 - 22呢,效能不咋地,產量也少得可憐,所以很難起到戰略上的作用。
就這樣,在赫魯雪夫的支持下,圖 - 22M的研制受到了蘇聯高層的重視與大力支持。
圖-22M的設計目的很清晰,那就是達成高低空這兩種飛航模式,同時具備遠端、高速以及機動性。
蘇聯花費了許多人力和物力去解決這個難題,把可變機翼的創新設計當作突破口。
1965年,圖-22M的原型機試飛成功了,這就意味著設計完全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圖-22M透過持續改進和試飛,在1969年終於正式服役了。
圖-22M的出現給冷戰格局帶來很大影響,它讓蘇聯的遠端戰略打擊能力有了很大提升,直接威脅到美國本土。
在之後的20年裏,圖 - 22M和美國的B - 52形成了對峙局面,成了蘇美互相威懾的關鍵棋子。
兩邊都把核彈頭洲際飛彈部署在圖 - 22M能夠打擊到的範圍裏,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很嚇人的均勢。
圖-22M不但對軍事力量的對比有影響,在冷戰期間的政治賽局裏也起到左右局勢的作用。
【效能卓越的圖-22M「逆火」】
1970年的時候,經過大幅改進的圖-22M轟炸機首次試飛就成功了。
它最大的創新就是采用可變後掠翼,飛行狀態因此能得到最佳化適應。
圖-22M在很多飛行階段都能挑個最棒的後掠角,這樣它最大飛行速度就能提到2.3馬赫了,在當時,它是為數不多能一直超音速飛行的轟炸機。
圖-22M跟固定三角翼的圖-22比起來,飛行包線最佳化得更好,阻力和飛行載荷都降低了。
機頭弄成錐形的設計,這樣能讓雷達反射面積變小,對突防來說這可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續航7000公裏,最大載彈量有24噸。
這就是說,圖 - 22M能夠從蘇聯本土出發,很快沖破防空飛彈網,精確打擊美國和北約的目標,接著快速撤走。
圖-22M能進行高空突防和低空突防這兩種模式。
在高空的時候,可以選擇采用最大後掠翼的方式飛行,以2.2 - 2.3馬赫的速度向敵方目標發動突然襲擊。
低空的時候,小後掠角機動性強,能夠突破敵方雷達的監視。
圖-22M的生存率被多模式復合的飛行能力大大提高了。
圖-22M裝備著先進的雷達高度表與地形追隨雷達,這樣就能按照地形起伏低空貼地飛行,以滿足低空突防的需求。
它的座艙經過最佳化設計,傾斜角度增大了,飛行員的前方視野因此變得更優,這對低空突防特別關鍵。
圖-22M能夠攜帶核彈頭的空對地飛彈,對敵方重要的政治、工業中心實施核打擊。
它還能使用好幾種大容量的常規炸彈,展開淪陷性轟炸。
圖-22M為了擴大打擊範圍,能使用投放式燃料儲箱來延長航程和突防距離。
在反艦作戰這一塊,圖-22M的能力也很強。
它能掛載反艦飛彈,靠著射控雷達對海上目標實施打擊。
只要1 - 2枚飛彈,大型軍艦就能被摧毀。
蘇聯在圖 - 22M服役期間,總共生產了大概300架。
它不光裝備蘇聯的國內部隊,還大量供應給東歐華約國家,對北約構成全方位的戰略威懾。
【讓中美都頭疼的戰略利器】
圖 - 22M的問世讓美國面臨巨大威脅,高超音速是圖 - 22M威脅到美國的關鍵所在。
它飛得特別快,所以能從離美國很遠的蘇聯領土起飛,然後對美國本土和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基地進行超視距的精確打擊。
另外,圖-22M帶著反艦飛彈,這對美軍的航母戰鬥群有特別大的威懾力。
蘇聯海軍航空兵的戰術是一下子出動24架圖 - 22M轟炸機,從各個方向朝著一支美軍航母編隊進行飽和攻擊。
每架圖 - 22M都可以帶3枚Kh - 22反艦飛彈,這飛彈射程能到400多公裏呢。
這就能讓它在超視距之外,朝著一支航母編隊一下子發射72枚飛彈呢,這數量可遠遠超出了航母編隊攔截系統的飽和上限。
所以呢,美國就一直在改進航母的防空系統,安排更多的攔截戰機和驅逐艦來護航。不過,這樣還是很難從根本上擋住圖 - 22M帶來的威脅。
要是打起仗來,圖 - 22M說不定就會突然冒出來,給航母編隊來個出其不意的攻擊,把美軍打得很慘。
圖-22M帶來挑戰,美國有兩手應對策略。
一方面要加快戰略打擊力量的建設,用進攻當作防守,大量部署洲際彈道飛彈讓美國有了反擊的能力。
另外,美國加大了對蘇聯本土目標的偵察強度,打算獲取先發制人的戰略優勢。
80年代中期,美國把B - 1槍騎兵戰略轟炸機計劃又給重新開機了,想讓美軍有那種能低空高速突破防線的現代化轟炸機。
B - 1還在服役,這對圖 - 22M來說是個直接的挑戰。
北大西洋和北極地區被雙方當作玩貓鼠遊戲的地方,這是冷戰晚期緊張局勢加劇的一個重要表現。
中美關系解凍之後,中國也深深感受到了來自北方的威脅。
那時候,中國的防空體系比較簡單,空軍作戰飛機大多是殲 - 6,它的最快速度還不到1.4馬赫。
圖-22M的飛行速度接近3馬赫,和它相比的話差距太大了,要想有效攔截它可太難了。
中國的大部份重要目標,就這麽處在圖 - 22M的打擊範圍裏了。
具體來講,當時中國僅有老舊的HQ - 1型地對空飛彈,這種飛彈的有效射高才20公裏,要想威脅高空高速突入的圖 - 22M,那可差得遠呢。
地面雷達站的探測距離和跟蹤能力都不咋地,想要提前檢測到圖 - 22M並且持續監視它,挺難的。
中國空軍的主力作戰飛機殲 - 6,最快速度才1.3馬赫。等圖 - 22M進到領空了,再派殲 - 6去攔截,那肯定來不及了,根本沒什麽用。
所以,要是戰爭爆發了,圖 - 22M能夠輕松沖破中國的防空體系,給重要目標造成淪陷性的打擊。
1964年的時候,圖 - 22M老是跑到中國上空搞偵察,好多回呢,可咱們中國空軍當時沒什麽辦法對付它。
中國有多項應對措施,像加強地面雷達站的建設,讓戰鬥機增加起降頻率去攔截,加快地空飛彈的部署之類的,不過沒什麽效果。
那時,圖 - 22M就像懸在中國頭頂的一把利刃,讓中國面臨著巨大的戰略壓力。
【圖-22M的結局】
圖-22M作戰能力很卓越,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中國就好幾次向俄羅斯表示,想購買少量圖-22M呢。
畢竟就中國當時的狀況而言,引進圖 - 22M是能夠提升自身遠端打擊能力的。
還能透過對樣機進行反向工程,得到先進的航空技術和制造工藝,給自主研制戰略轟炸機積攢寶貴經驗。
所以雙方曾經就這件事積極地進行磋商。
按照方案,中國打算引進大概20架圖 - 22M來做改裝試飛的工作,中國的專家也多次到俄羅斯去參觀考察。
但美國那邊有政治壓力,俄羅斯這邊又有限制技術轉讓的情況,所以最後這事沒成。
雖然最後沒有從俄羅斯把圖-22M引進來,不過中國一直沒打消得到這款轟炸機的念頭。
所以當得知烏克蘭境內以前也部署過不少圖 - 22M轟炸機的時候,中國馬上就跟烏克蘭聯系了。
俄羅斯和西方都對烏克蘭有幹涉,最後烏克蘭決定把大部份的圖 - 22M報廢掉,只留很少一部份放在博物館保存。
中國想透過烏克蘭來獲取這種戰略武器,最後也沒成功。
【圖-22M最終成為雞肋】
21世紀之後,圖 - 22M就徹底沒有戰略作用了。
俄羅斯有好多圖 - 22M退休了,還拆毀了不少,只留了一小部份用來做引擎試驗。
烏克蘭也陸續停飛了國內的圖 - 22M機群。
到這兒,這種傳奇轟炸機就正式成為歷史了。
從軍事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說,圖 - 22M在60年代所擁有的那種絕對技術優勢已經漸漸沒了。
特別是技術不斷發展以後,圖-22M那種低空超聲速突防的設計理念,已經不能符合未來戰場的要求了。
中國應該研發體系更完備、更先進的新型轟炸機,不能總是依賴圖 - 22M。
並且圖 - 22M在中國空軍中的用途實際上和轟 - 6K差不多,基本上都是靠裝載飛彈來對航母戰鬥群發動飛彈攻擊。
就中國的軍力而言,自21世紀起,中國的綜合國力與軍事實力有了極大的提升。
中國的航空工業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就像運 - 20大型運輸機開始服役一樣。
這讓中國有充足的信心與能力自主研發新型遠端戰略轟炸機,不必再依賴從俄羅斯進口了。
自己去研制的話,對掌握核心技術更有好處。
就俄羅斯的軍力狀況來說,圖-22M對於其空軍來講也慢慢變成了一個負擔。
這批轟炸機已經用了好幾十年了,現在正在更新換代或者馬上就要更新換代了。
可新型轟炸機的研制進展挺慢的,圖 - 22M這種老舊飛機,維護和更新起來成本更高了,難度也更大了。
這也讓俄方大規模出口的意願變弱了。
能看出來,圖-22M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已經沒了。
它既不能給俄羅斯提供出色的戰略打擊力量,也不是中國現代化轟炸機隊伍所需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