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竟然留了一手,蘇-57隱身戰鬥機剛從珠海航展回國,就對外公布換裝「產品30」發動機,配備了二元向量噴管。俄羅斯國營電視台「第一頻道」,對外展示了換裝AL-51-F1渦扇發動機(「產品30」)的蘇-57戰鬥機。這台AL-51-F1渦扇發動機配備了一款前所未有的二元向量噴管。
按照早年計劃,蘇-57在第一階段內,會使用由土星科研設計局研制的AL-41-F1發動機,該型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達147千牛,且采用有俯仰式軸對稱向量噴管。相較在AL-41-F1上所采用的俯仰式軸對稱向量噴管,蘇057深度改進型將采用AL-51-F1發動機,上面配備了獨特的二元向量噴管,將會對蘇-57的隱身效能有所提升。
俯仰式軸對稱向量噴管也被稱為「留裏卡式」噴管,即出自留裏卡設計局之手。「留裏卡式」噴管相當於是「整體運動」,是指一個噴口運動振幅為上下15度,移動速度約30度/秒。使得AL-41-F1備三維活動能力,且這種噴管最大的特征就是構造簡單,能夠快速實用化,但缺陷也很明顯,那就是對蘇-57的後向隱身能力造成了致命影響。
盡管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但俄軍工聯合體只能聽之任之,原因在於二元向量噴管當時尚處在研制中,距離實用化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更有趣。那就是據留裏卡-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的研究發現(上世紀80年代),當時還被稱為YF-22所采用的扁平噴口,會使發動機推力減少14%~17%,待相關技術進步後,動力損耗也會降至5%~7%左右。換句話說,蘇-57采用「留裏卡式」噴管的另一個原因,也與不想受此拖累有關,但這明顯就是利用二元向量噴管先天缺陷在進行找補,屬於是托詞。
據悉,蘇-57第二階段,將會裝備由俄羅斯聯合發動機制造集團承制的「產品30」。按照俄羅斯說法稱,這型發動機不僅采用了全新結構,而且還大量使用了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最大加力推力超過176千牛,相比第一階段發動機推力提高近20%,推力品質比達10∶1以上,同時耗油率和全生命周期成本也得到大幅降低。
在此基礎上,「產品30」還套用了近期亮相的二元向量噴管,其用意非常簡單,那就是提高蘇-57的糟糕的後向隱身效能,使之相對較高的紅外特征訊號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從這個角度來看,俄軍工聯合體此舉,與當年的洛·馬公司的做法是一個路子,不過問題在於,僅靠二元向量噴管就想讓蘇-57實作「鹹魚翻身」,目前來說還遠遠不夠,充其量算作是補課而已。
當配備二元向量噴管發動機的蘇-57現身後,有國內網友提問,為啥殲-20不會采用此類技術呢?
有人就給出說法,稱中國在推力向量技術方面,與美俄相比仍有不足,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性,但中國已經透過自身努力取得了相應突破。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對向量噴管的研究工作始於上世紀80年代,例如在「七五」期間,國內科研院所便結合某「進發匹配課題」進行了向量噴管地面試驗。
緊接著在「八五」期間,611所又進行了推力向量對戰鬥機效能影響分析和吹風試驗工作。在此之後,相關研究更是如火如荼般展開,由此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當然最經典的,莫過於在第12屆珠海航展上,配裝先進的軸對稱推力向量發動機的殲-10B驗證機,向與會各界先後展示了包括「眼鏡蛇」、「大迎角360弗滾轉」、「榔頭」、「赫伯斯特」、「落葉飄」等5種,國際公認的典型過失速機動飛行。
由此便標誌著中國在推力向量戰鬥機設計技術上,攻克了長期以來的技術瓶頸,達到了工程套用的水平,從而為後續開展一系列的戰術使用,甚至是先進平台概念的研發,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殲-20總師楊偉也在早年間的采訪中表示說,首先是中國已經擁有了推力向量發動機,其次是當某型戰機有所需求時,那麽推力向量發動機便會迅速投入運用。
綜上所述,殲-20現階段對二元向量噴管說「不」的原因,在於其還沒有相關需求,即在隱身效能及機動效能上,不需要借助二元向量噴管來達到目標。反過來講,殲-20已將隱身設計做到了極致,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態勢感知能力層面,所以就沒有這個必要。此外進一步講,未來當殲-20對二元向量噴管發出召喚時,那麽其現身的速度,絕不會像如今的蘇-57這般拖拖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