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軍號網」訊息,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出動殲-16多用途戰鬥機,開展包括跨晝夜飛行、空戰戰術、對地(海)面目標攻擊等在內的多課目訓練。外界發現此次參訓的殲-16,在位於左側進氣道下方的掛點上,搭載有兩款吊艙,即鷹隼-II前視紅外吊艙與鷹隼-III晝夜瞄準吊艙,采用了組合掛載方式,殲-16緣何對此情有獨鐘呢?
鷹隼-II與鷹隼-III同屬機載光電載荷,至於後者按照任務使命和使用需求,可以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光電探測和對抗系統,主要包括雷射告警、飛彈逼近告警等。二是輔助導航系統,主要由規避告警系統、夜視紅外系統、導航前視紅外系統等。三是情報收集、偵察與監視系統。四是搜尋跟蹤瞄準系統等。
固定翼飛機的機載光電載荷通常采用柱筒狀吊艙結構形式,透過吊掛適配裝置攜載至機腹下。它們主要由光電傳感單元、控制處理單元、供電單元、環境控制單元等組成。其中光電傳感器(可見光、紅外、雷射)安裝在多軸(橫滾、俯仰、偏航)陀螺穩定平台上,以此就構成了光電傳感器單元,從而可實作戰區偵察監視、目標搜尋捕獲、跟蹤定位、瞄準打擊、以及毀傷效果評估等功能。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軍工單位在機載光電瞄準吊艙方面的起步,相較國外而言就有些晚。根據國內相關報道來看,在上世紀90年代,第一代國產機載光電瞄準吊艙才開始立項研制,直到2004年才實作設計定型並裝備部隊。立足內需的同時,多家國內軍工單位也在積極發展外貿產品,希望能夠在海外市場上獲得突破。
在2016年11月舉行的第十一屆珠海航展上,航空工業集團首次公開展出鷹隼-III與WMD吊艙,兵器裝備集團則推出了OC-05吊艙。值得一提的是,這三款光電瞄準吊艙面向市場以後,並沒有得到積極反饋,特別是在兩年後的巴基史坦空軍相關裝備采購上,還輸給了來自土耳其的ASELPOD光電瞄準吊艙。
上述三種吊艙中,WMD-7與OC-05在外形尺寸、綜合效能上較為接近,但與ASELPOD光電瞄準吊艙相比,顯然還存在著差距。
比如WMD-7吊艙的重量及尺寸都要比ASELPOD吊艙大,但最大探測距離僅為25千米,照射距離只有13千米。反觀OC-05吊艙在這兩項指標上的數據,分別為15千米與12千米,與ASELPOD吊艙的55千米及25千米更是相差甚遠。唯獨只有鷹隼-III,在總體效能方面,可以與ASELPOD光電瞄準吊艙抗衡,不過最終巴基史坦空軍還是選擇了後者。
意識到這一點後,中國軍工單位便著手進行改進,最終在第十八屆珠海航展上,對外展出了鷹隼-IIIA吊艙。目前鷹隼-IIIA吊艙仍缺乏詳細資料,但可以肯定的是,該型光電瞄準吊艙在影像處理能力、傳感器分辨率、探測及照射距離會有大幅提高。所以如無意外的話,殲-16此次搭載的鷹隼-III,在綜合效能方面,將會以此為基準並形成超越。
至於鷹隼-II,在功能定位上和美制AN/AAQ-13吊艙極為類似,區域在於前者還在其寬視場前視紅外傳感器下方,設定了一個地形追蹤雷達,反觀鷹隼-II僅保留了前視紅外傳感器,使得地形追蹤雷達所要擔負的任務,則交由載機的機載雷達來完成。
鷹隼-II主要用於在夜間和不良氣象條件下,對載機前方目標進行雙視場探測成像,輸出紅外視訊在平顯或下顯上顯示,以供飛行員及時了解航線前方地形狀態,從而輔助載機起降和低空突防,以及引導光電瞄準吊艙快速發現目標等。按照常理來說,戰鬥機在攜載吊艙遂行作戰任務時,大都是掛點與吊艙間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但殲-16卻反其道而行之。即將前視紅外吊艙與晝夜瞄準吊艙透過組合掛載的方式,以此搭載在同一個掛點上,這樣做的直觀好處,便是可以節省出相應空間,用以攜帶其他型別的吊艙。
諸如殲-16左側進氣道下方掛點在這種情況下,就能夠安裝K/RKL700A這類的電子對抗吊艙,可以在截獲敵方機載射控雷達、以及地空飛彈搜尋/制導雷達的訊號。並對有威脅的目標發射有源電子阻塞/欺騙訊號,從而大幅提升了戰場生存性。
更重要的在於,隨著鷹隼-II與鷹隼-III的曝光次數增多,向外界傳遞出一個明確訊號,那就是在機載光電載荷技術及運用領域內,中國軍工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種做法將會提高海外客戶對此類裝備的關註度,且最終也會對出口有所幫助。
除了不具備高度隱身能力,殲-16戰機的各項作戰能力都很接近中國最先進的殲-20隱身戰鬥機,再加上殲-16戰機龐大的數量規模,美軍對中國殲-16戰機的重視程度一點不亞於殲-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