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軍營觀察丨在「設計戰爭」中鍛煉提高

2024-12-19軍情
在「設計戰爭」中鍛煉提高
■李中文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雷 彬
體系之變
「以前講聯合,我們關註的是參訓部隊的多少,現在大家更關心要素之間的耦合」
沙場秋點兵。
演習中,導調員唐長生的戰位在導演部,主要負責演訓任務的組織實施和行程把握。
偌大的指揮導調大廳內,戴著不同臂章、說著不同術語的官兵齊聚一堂。透過著裝和話語,可以得知他們來自哪個軍種,但他們具體是什麽專業、負責什麽工作很難判斷。
南部戰區海軍某艦艇編隊組織訓練。楊雲翔攝
沒有相互介紹、握手寒暄,官兵們走上各自席位,職能身份一目了然。作為演習組織者之一,盡管前期已經多次和相關單位協調對接,唐長生還是不能喊出每一位戰友的名字,他在布置工作時直接用席位名稱進行指代。
唐長生解釋,「不認識人」並非他沒做功課:一方面,每次演習,總有一些新力量加入,導演部的席位、人員總在變化,他「無法認全」;另一方面,演習方案確定後,每一個席位都是「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無論相關單位派誰來,都可以直接上崗操作,他也「無需認識」。
這個小小的細節,蘊含著軍事訓練組織實施中的一個變化:部隊練兵體系正在擴大,聯演聯訓更趨制度化、標準化、規範化。
「這樣的局面來之不易。」唐長生說,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經歷過一番刻骨銘心的思維重塑和能力進階。
剛成為導調員時,唐長生常常感到惶恐:當不同軍兵種的多支部隊都納入基地的「點兵簿」,他要思考的,不再是一支小分隊的戰術,而是如何用更深層的邏輯和設計,引領更多部隊掌握制勝未來的本領。
然而那時候,大部份部隊唐長生都是第一次接觸,一些兵種,他以前也從未聽說。
「春江水暖鴨先知。」唐長生說,部隊訓練體系的變化,率先被他們感知到了。從單一兵種的幾個部門,到多軍兵種的幾十種專業,每名導調員都需要加班加點給自己「充電」。
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人與他們一路同行——
某編隊指揮員曾多次來到基地。他第一次認識到體系的力量,是在一次反潛訓練中。他所在編隊與航空兵部隊「雙劍合璧」,在任務海區互為補充,布下「天羅地網」,很快就發現水下潛伏之「敵」。後來,他主動要求增加航空、後勤、資訊保障等力量進入編組。
多方並肩作戰,嘗到「甜頭」的不僅有部隊指揮員。不少院校、科研院所和後方保障部隊發現,只有到近似實戰的海上練兵場,他們的人員、裝備和技術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檢驗和提升。
唐長生記得,有段時間,大家都爭先恐後打來電話,希望加入下一次演習,在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於是,導演部的布局不斷擴充,席位不斷增加,多個要素先後納入作戰體系、融入演練行程。
一個變化讓唐長生印象深刻:最初參加聯合訓練,無論是隊友還是對手,「一只手就數得過來」,每次見面,大家總要寒暄一番。現在,參加演習的兵力和要素越來越多,大家往往直奔主題,各司其職展開訓練。
「以前講聯合,我們關註的是參訓部隊的多少,現在大家更關心要素之間的耦合。」唐長生說,對於導調員而言,更多力量的主動加入,讓訓練設計不再是簡單的方案疊加,而是科學求解的排列組合:他們引入多支新域新質力量參訓、在聯合演練中加入多個不同領域的自由對抗……練兵場上出現了一系列新模式、新氣象。
戰爭,究竟是什麽樣的?
放在幾年前,唐長生還只能回答一句:「戰爭是本領與血性的較量。」如今,坐在導演部註視海上發生的一切,他在心中勾勒出這樣的答案——
「未來戰爭,是軍人本領的比拼,更是作戰體系的較量。」
藍軍之變
「不再一味追求學誰像誰,我們最大的對手是自己」
「也許某一天,‘藍軍’這個詞會消失在我軍的歷史長河中!」分析紅藍態勢,唐長生一句不經意的話,讓記者為之一驚。
如果把時間線放長,唐長生的這一設想,又似乎不是毫無依據——
唐長生告訴記者,過去一個時期,基地組訓施訓存在一種慣性思維:只要組織紅藍對抗,大家總是習慣將優勢資源向藍方傾斜,紅方大多數時候要靠過硬的戰鬥精神和高超的戰術戰法取勝。
某驅逐艦支隊裝備諸多先進戰艦,也是扮演藍軍的專業戶。一位艦長記得,那時候他們收到最多的指令是「演真扮像」。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他們常常在指揮所貼上「假想敵」的番號、旗幟,甚至要求官兵穿上與紅方截然不同的軍裝……
海軍指揮學院朱教授是該基地的常客。前幾年,朱教授和幾名教員被納入組訓團隊,他們將院校最新研究成果帶給了藍方潛艇。訓練中,這艘潛艇如幽靈般「神出鬼沒」,讓紅方官兵憋屈了一路。
訓練結束,紅方反潛作戰部門長迫不及待地跑到導演部參加復盤。這位部門長驚訝地發現,原來藍方有外援,而且外援還是自己的軍校老師——朱教授!
那天在導演部,朱教授又像多年前在軍校課堂上一樣,給部門長講起破局思路。這位部門長感慨道:「如果單從戰術戰法上敗給自己的老師,不丟人;丟人的是,我對新技術新情況缺乏感知和對策……」
這場意料之外的「師生對」,引人深思:過去,我們希望打造更強、更狠的藍軍,是為了讓部隊進一步體會戰場殘酷,在極限條件下磨礪官兵血性膽氣和戰術戰法。然而,過分強調不平衡條件下的戰鬥本領,會不會讓官兵在系統思維、資訊素養等方面顧此失彼?
一系列問題,觸動了官兵們的思緒。在基地組織的一場藍軍建設會議上,許多曾經習以為常的觀點被單獨拎出來討論,各級官兵反復提到一個詞:過猶不及。
這幾年,基地與多個兄弟單位進行溝通協作,提出初步應對思路:紅藍雙方都可以找幫手、請外援,磨合出適合自己的「最佳拍檔」。
其實,朱教授和那位部門長學生相遇的那天,也給紅方部隊帶來一個好訊息:未來,學院教研團隊將常態化嵌入演訓任務,紅方戰艦也將迎來一系列全新試驗。
現在的紅藍對抗,往往不再是差距懸殊的非對稱作戰,更多時候,像兄弟之間的切磋過招,大家不再琢磨怎樣使用絕活甚至奇招「秒殺」對方,更多的是思考如何當好稱職的陪練和對手,甘願成為對方成長進步的「磨刀石」。
「不再一味追求學誰像誰,我們最大的對手是自己。」唐長生說,做出這一改變,不是我們否定了之前的練兵模式,而是要更加堅定地走上符合自身實際、彰顯我軍特色的練兵之路。
實際上,非對稱作戰、極限化練兵,這些曾經常見的練兵思維和組訓模式,現在依然存在於練兵場,只是它們出現的形式和頻次,都已發生變化。
部隊之變
「合,能攥指成拳;分,能找準在體系中的定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在基地這樣一個聯訓平台,官兵們開展工作養成了許多新的習慣。唐長生講了一個小細節:以往,基地統一下發的電話本中,「海」字頭的單位占了大多數;現在,把各軍兵種部隊的電話號碼列入工作簿,早已成為大家的工作慣例。
身處演訓一線的官兵更是如此:以前,官兵們參訓,首先要問「對手是誰」;現在,大家更習慣先了解「隊友是誰」,而後共同商討應「敵」之策。某防空旅訓練部門領導說:「到今天,如果還墨守成規,僅僅把思維停留在本系統本專業,大家會覺得你有點‘落伍’。」
這是他在聯合實踐中的切身體會:最初組織聯合防空演習,他們和航空兵、水面艦艇的戰友都想「當主角」,采用粗放式、覆蓋式火力攔截,造成資源浪費、效率平平。當大家漸漸熟悉、相互認同之後,他們形成共識:「什麽距離適合誰打,誰就當‘主角’。」
從爭「戲份足」到求「效果好」,反映的是官兵思維模式的變化。許多官兵都還記得,關於聯合訓練,曾經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比喻:聯合,就是讓各軍兵種像雞蛋一樣「打破蛋殼」、融為一體。
往事歷歷在目。這幾年,基地搭建起豐富多樣的聯訓舞台,多軍兵種官兵相互結成訓練對子,一起戰風鬥浪、一起協同伴飛、一起掩護沖灘,早已情同手足。
唐長生說,這幾年,聯合思維漸漸深入人心,無論在體制上還是文化上,大家基本融在了一起。現在,指揮員和組訓者們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讓越來越龐大的作戰系統更加高效——
由此,一個新的比喻誕生了:練兵場上的各要素,要像鐘表的齒輪一樣,環環相扣、緊密契合、協同運轉。
為此,一支支有遠見的部隊正在重新定義「平戰一體」。不同軍兵種的官兵往往在練兵場上結識,又將戰場情誼延伸到日常訓練中。
一次協同訓練,某氣墊艇中隊指揮員與陸軍某部楊連長並肩作戰。回到單位後,一有時間,這名指揮員就向楊連長請教陸軍裝甲兵力的基本常識和戰術戰法。現在,這名指揮員已經成了中隊「最懂坦克的人」。每次演習,他所在的氣墊艇總能把坦克分隊帶到最佳突擊位置。連陸軍戰友都說,他可以稱得上「半個裝甲兵」。
「官兵思維習慣的變化,根本在於練兵格局變了。」唐長生說,過去的演習,總容易陷入一個固有模式套路:平時大家各訓各的,演習中攜手,演完就「散夥」,下一次又要從頭開始。許多經驗成果難以固化,許多問題堵點反復出現……
如今,當訓練標準、內容、形式進一步聚焦實戰,當監督問責貫穿訓練全程,部隊練兵備戰有了統一的目標指向。在許多方面,演習演練和平時訓練已經沒有明顯界限。
官兵們聚在一起時,更多的是透過集智攻關,尋求具體難題的突破。而各自訓練時,每支力量還是要立足自己在體系中的位置,想方設法進行能力升級——
某登陸艦支隊常態開展氣墊艇夜間進出塢等高難課目訓練,給聯合演習提供了新的思路;某驅逐艦支隊透過課題研究,提升了單個軍艦的反潛能力,後來,他們在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也為兄弟單位提供了許多參考經驗……
部隊的這些變化,被唐長生用一句話來形容:「合,能攥指成拳;分,能找準在體系中的定位。」
「過去常把我們訓練機構比喻成‘設計戰爭的人’,如今,參訓的每支力量都在思戰研戰,其實是在共同‘設計戰爭’中一起成長。」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海上形勢和練兵需求,這幾年,基地官兵開展了一系列學習研討活動。
導調員們的學習和思考,最終都會在實踐中加以套用。前方等待部隊的,將是一場場新的挑戰……
銳視點
於變局中開新局求勝勢
■熊 峰
當前,軍事技術飛躍發展,新型裝備不斷湧現,戰爭樣式加速演變。從歷史經驗看,戰爭領域的巨變又在醞釀,誰能率先完成作戰體系升級,誰就將掌握制勝優勢。因此,新時代軍事訓練必須主動識變、應變、求變,透過精準科學的戰爭預演,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平戰一體強化聯合支撐。未來戰場無戰不聯、無聯不勝,必須把聯合體系建設作為基礎工程、貫穿平時工作,將部隊、院所、廠家等不同戰場要素深度捆綁,常態開展現地教學、共研共商、輔助決策,打造有機整體。同時,構建深度聯訓平台,讓官兵在攜手實踐中強化認同、規範行為、形成默契,真正達到「形神合一」。
戰訓耦合提升對抗強度。金不煉不純,刀不磨不利。應區分編組、平台、指揮員和職手等不同物件,引導部隊進一步完善分級分類、互為條件、依托體系、互為對手的訓練模式。緊貼實戰要求構建背景、確定課題、設計內容,利用導調命令和技術手段頻繁構設難局、危局、險局,讓官兵在對抗比拼中強心智、長本事。
體系融合深化科技練兵。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具備創新思維和前瞻眼光,探索新的執行模式,促進新技術、新裝備、新力量深度融入訓練體系,在實戰化戰場環境中挖掘潛能、檢驗效能,推動軍事科技叠代升級完善,實作新技術與現役裝備優勢互補、協同運用,才能貫通「技術開發—戰術運用—戰鬥力生成」鏈路,打造訓練質效新的「增長極」。
一名導調員的角色轉換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雷 彬
認識戰爭,是每名軍人的必修課。
對於海軍某聯合訓練基地導調員唐長生來說,戰爭的概念,是在軍事實踐中一步步豐富起來的——
曾經,他是海軍陸戰隊一名「三棲尖兵」,闖灘蹈海、蹚水跨澤;後來,他調入後勤部門,專註服務、精心保障,當過一段時間「糧草官」。
迎著新時代改革強軍的浪潮,某訓練基地被冠以「聯合」二字,職能使命重塑,唐長生和一群戰友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這裏,組成一支全新的導調員隊伍。幾年間,基地組織和參與大大小小演練50余次,唐長生和戰友們不斷學習戰爭、研究戰爭,在歷次聯合演習中運籌謀劃、構設情節,將所學所思運用到練兵場上,他又成了「設計戰爭的人」。
身處跳出「紅」「藍」雙方的戰位,導調員擁有俯瞰全域的視角。唐長生常常需要以不同身份嵌入戰場……
非敵非友、亦敵亦友。總的來說,這是一個讓參訓部隊「又愛又恨」的角色。
有時,感受時代浪潮,只需要觀察一朵浪花。從訓練一線到幕後戰線再到頂層設計,唐長生經歷了部隊練兵備戰的多個環節,他最大的感受是「一直在變」:就個人而言,他的崗位、身份、職責和能力在變;對於他身後的這支部隊來說,則是職能使命、訓練體系、練兵格局、人才需求等多方面發生變化。
變的不僅是角色。那麽,這些變化是怎樣發生的,現狀如何?
面對這個問題,唐長生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談起自己的思考:「若想了解部隊發生的一切,最直接的途徑就是看訓練。」
此時,恰逢基地組織一場聯合實兵演習。在劍拔弩張的海上練兵場,他的回答開始了……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