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文 | 昕昕
●—? 前 言 ?—●
最近,軍迷圈裏的熱點話題總是圍繞著幾個關鍵詞:六代機、076、下一代航母......
但你可能沒有註意到,在這些耀眼的光環背後,有一則訊息悄然流出,卻鮮為人知。
這則訊息或許掀不起萬人空巷的狂歡,但對中國航空事業而言,其意義之重大,絕不亞於任何一款明星裝備。
這個"最強悍"的玩家究竟是誰?
●—? 發動機,航空工業的"心臟" ?—●
在浩瀚的藍天之上,雄鷹在雲霄間翺翔,它們迎著風展翅高飛,時而俯沖,時而盤旋,然而這一切的背後,是一顆"心臟"在默默地跳動——發動機。
發動機是飛行器的靈魂,是航空工業的核心,沒有它的力量,再強壯的機翼也無法托起飛機的身軀;沒有它的呼嘯,再完美的流線型也只能永遠趴在地上。
從最早的活塞式發動機,到後來的渦輪噴射發動機、渦輪扇發動機,再到如今的超音速沖壓發動機,每一次發動機技術的突破,都引領了一次航空工業的革命。
但發展航空發動機絕非易事,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航空、材料、機械、電子、控制等多個學科,需要頂尖的科研人才、超前的工業體系和龐大的資金投入,這也是為什麽只有少數大國能夠真正掌握核心航空發動機技術的原因。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的航空工業基礎幾乎為零,更談不上自主研發發動機,此後的幾十年裏,中國的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工作,從仿制到自主設計,從引進到消化吸收再創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渦扇-6、渦扇-10、渦扇-15......一個個型號標誌著中國航空發動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相較於世界先進水平,中國航空發動機在若幹關鍵技術方面仍存在著不容小覷的差距。
高溫材料、高效葉片、數位化控制系統等領域,我們雖然奮起直追,但在基礎研究、工程化套用上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尤其是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甚至是更先進的第六代發動機技術上,我們更是剛剛起步。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歷史發展的鐵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殲-8Ⅱ、殲-10等戰機研制屢屢受阻,根本原因就在於發動機技術的制約。
如今在智慧化時代的戰爭中,隱身性、超音速巡航、長航時成為戰鬥機的標配,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更加強大、高效、可靠的發動機。
發動機不只是一台"機器",更是一個國家工業實力和科技水平的集中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誰掌握了先進航空發動機技術,誰就掌握了制空權的鑰匙。
那麽,面對殘酷的現實,中國航空發動機的出路在哪裏?
●—? 600公斤渦扇的突破 ?—●
2024年年末,一則訊息悄然劃過航空圈上空:中國首款600公斤推力渦扇發動機點火成功!乍一聽,600公斤,似乎不值一提,但稍加探究後,你會發現這個"小不點"背後的大故事。
故事要從無人機說起,隨著現代戰爭向資訊化、無人化演進,無人機憑借其成本低、風險小、機動靈活等優勢,成為未來制空作戰的"新寵"。
攻擊-11、無偵-7、翼龍三型......中國的無人機家族日益壯大,它們翺翔於世界各地的天空,重新整理著人們對現代戰爭的想象,然而在這個"無人機的時代",有一個瓶頸一直困擾著我們,那就是發動機。
長期以來,受制於航空發動機核心技術的限制,中國中小型渦扇發動機主要依賴進口,俄羅斯的TRDD-50、烏克蘭的AI-450,它們曾是我們無人機的"心臟"。
但進口發動機存在諸多問題:價格高昂、供貨不穩、技術受制......更重要的是,它們已經無法滿足下一代隱身無人機、高速巡航無人機的動力需求。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產600公斤推力渦扇發動機應運而生,它雖然推力不大,但幾乎集合了渦扇發動機的所有關鍵技術。
高推重比、高涵道比、先進的數位化控制系統......尤其是在熱端部件方面,單晶葉片、陶瓷基復合材料等一系列新技術的運用,使其工作溫度、使用壽命大幅提升。
可以說,這款發動機集推力大、油耗低、可靠性高諸般優點於一身,堪稱中小推力渦扇發動機中的「集大成者」。
更為驚人的是,此款發動機從建設到完成僅僅耗時8個月!這背後是中國航空科研工作者的艱辛付出,是設計、材料、工藝、實驗全領域協同攻關的結果,更是中國航空發動機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的寫照。
一台小小的發動機,卻填補了國內航空發動機的一項關鍵空白,打破了國外在中小推力渦扇領域的技術封鎖,這對一個還在攀登航空動力技術高峰的大國來說,意義何其重大!
但若將視野拓展至更為廣袤的世界,我們便會發覺這僅僅是一個美妙的開端,前路依然漫長而修遠。
在蕪湖某處的實驗室裏,當中國科研人員還在為600公斤推力的渦扇歡呼雀躍時,大洋彼岸的普惠公司已經在測試更先進的FJ44系列發動機。
從FJ44-1AP的770公斤推力,到FJ44-4A的1600公斤推力,這一系列為公務機、教練機量身打造的渦扇發動機代表了當今世界的尖端水平。
而在大推力領域,通用公司的F414、勞斯萊斯的EJ200更是技高一籌,它們不僅為F-18、台風戰機插上騰飛的翅膀,也將發動機效能推向了極致。
差距不僅體現在效能參數上,更體現在基礎研究和產業基礎上,以高溫合金為例,這種能夠在1300攝氏度高溫下長期工作的關鍵材料,是現代航空發動機的"皇冠明珠"。
美國於上世紀80年代便已研制出第三代單晶高溫合金,而直至今日,我們仍未全然洞悉其中的奧秘。
再看制造工藝,真空定向凝固、雷射3D打印等先進技術在歐美已經實作產業化,而在我們這裏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一款新發動機的研制,絕不是幾家科研院所的"獨角戲",它需要設計、材料、制造、試驗等全產業鏈的協同配合。
以美國為例,從通用、普惠等主機廠,到哈尼維爾、洛克希德等分系統供應商,再到各個高校實驗室,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緊密協作、優勢互補的產業生態。
而反觀我們,整個產業鏈還比較分散,企業之間缺乏有效協作,基礎研究與工程套用"兩張皮"的現象仍然普遍。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以中國航發為龍頭的航空發動機產業鏈正在加速形成。
"兩機"專項、"科技重大專項"等一系列國家科技計劃的實施,推動了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商發、黎明、黎陽等骨幹企業的改革重組,促進了資源的有效整合。
從科研院所到高校,從材料、工藝到控制、測試,一支覆蓋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研發隊伍正在成長壯大。
差距是殘酷的,但差距更是機遇,正是因為有差距,我們才會發奮圖強;正是因為有挑戰,我們才會奮起直追,600公斤推力發動機的突破,就是我們勇於挑戰自我、不斷縮小差距的結果。
參考資料:
高端無人機的強勁「心臟」!中國首台600公斤級渦扇發動機成功點火 央視新聞 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