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億是昨天的價格,要再加3000萬,否則免談。」
1997年,德國幾乎壟斷全球盾構機市場,乘中國修建秦嶺隧道迫在眉睫之際,以7.6億的天價賣給我們2台二手盾構機,甚至還有恃無恐的揚言,給中國100年也造不出。
然而,誰曾想到,不到15年,中國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並彎道超車。日前,據【南華早報】,中國創造性的使用2500年前「勾踐劍」淬火技術,突破耐高溫介質問題。此外, 9月1日,世界在建最大泥水盾構機——「山河號」,將以遠超德國6m/h,最高可達10m/h的挖掘速度,穿越黃河,打造最大水下盾構隧道……
就連外媒自己也道:低估中國是我們錯了。
01. 「地下航母」彎道超車,歐美制裁夢碎
「要想富,先修路」。
上世紀90年代,中國致力於新中國建設與經濟騰飛,卻被18.46公裏的秦嶺隧道阻礙了行程。當時,基建技術尚處初級階段,依賴人力「挖挑擔」作業,日進度最多五米。若按此速度,貫通隧道需耗十年之久。但如若有盾構機,只需要5個月。
可惜由於自身技術欠佳,不得不求助當時壟斷盾構機的德國。不料,德國竟仗著技術優勢,坐地起價:2台二手的盾構機,當新機賣,大言不慚的要了我們整整7個億。
更可惡的是,德國還不提供任何售後服務。某次因德國給出的圖紙有誤,中國拖車鋼結構出現問題,德方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還獅子大開口,要求每天給1萬元的咨詢費用。要知道,當時錢佬的日薪才只有66元。
此外,收了錢的維修人員態度還極其傲慢,工作效率低下不說,還拉長警戒線,明晃晃打臉:中國人不得入內。
何其悲傷,不僅是盾構機,高鐵軸承、生物制酶等多個核心領域,中國都曾備受屈辱——
德國的核磁共振裝置,進口一台需3000萬,轉嫁至民眾,短短5分鐘一次的檢查費用就上千,令普通患者望而卻步;「精茵萊」高端男士健康科技,被美日壟斷,原料被炒至2.3萬元/克,僅供少數富人享用,地產大佬王石曾出席的宴會餐桌上就曾擺放。
一系列惡劣行徑,刺激著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決心,「中國人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盾構機」。
02. 奪回定價權!外媒:中國正在征服世界市場
山間風雨大,懸崖亦開花。
2002年,中國科研團隊,從零奠基,拆解組裝超3萬盾構機零部件,花費5年時間,攻克40多萬行控制程式碼。直至2008年,中國鐵路1號成功上線,讓7億的天價降為2500萬。
如今中國盾構機蟬聯全球銷量冠軍6年,遠銷21國,包括馬來西亞與法國等,占據全球市場8成份額.對此,德媒【經濟周刊】警示:「中國制造」正席卷歐洲市場。
隨著中國基建、航空、芯片等高新科技迅猛發展,在許多領域已奪回主動權,不必看他國臉色。
7月22日,國產核磁共振儀宣布進一步實作量產,從3000萬/台跌至290萬的儀器,未來還將更加「平價」;而上述生物科技「精茵萊」成果,中國也憑市場優勢,爭取來了定價主動權。
據悉,依托5.6億龐大的健康市場和強大的市場整合力,促使日企將成果價格大幅下調至4位元數,以圖分一杯羹。
據James L. Kirkland博士釋出在【Aging Cell】上的文章,證實極寒地帶的落葉松可選擇性靶向消滅老化細胞,啟用身體機能。
商智數據顯示,「精益瑞」降價不到1年,順利普及至國內數十萬普通人群,被預測形成千億藍海;上述國產核磁共振儀,也已陸續進駐,業內人士樂觀預期:「檢測花費降至百元指日可待。」
03. 「要造全世界最好的盾構」
中國一片妍妍向榮下,反觀「傲慢」的歐美國家。德國面臨「能源危機」,眾多企業受天然氣匱乏困擾,減產頻現,通脹壓力下國際競爭力受挫。昔日漫天要價的德國維爾特公司亦難逃此劫,其硬巖掘進機等關鍵技術及業務最終落入中國囊中。
相信盾構機逆襲的壯舉非終點,而是新征途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