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一旦戰爭爆發!中國發射一枚東風41飛彈需要多少錢?
前言:
2019年,16枚DF-41同時現身為建國70周年喝彩助威。這是東風41首次公開亮相,盡管它的存在其實早已不是秘密。
1萬多公裏的射程可以覆蓋到北美,也足以打擊全球範圍內的目標,且在半個小時內即可到達。
這樣的大殺器造價自然不菲,單枚的成本都是以億為單位來衡量的。 至於是否有傳說的二十幾億,則是不可窺探的機密。
(DF-41)
一、DF-41的成本眾說紛紜,MX作為類比價格高昂
在2019年以前,DF-41一直都是國內外軍迷和媒體追蹤的熱點。它每一次試射,不僅五角大廈會密切關註,就連民間也會根據禁飛區等公開資訊進行各種分析。
原因無他,這是中國繼DF-5、DF-31之後的新一代洲際飛彈也是全球最厲害的之一: 21分鐘就能夠飛抵紐約,可運送多達10枚核彈頭,一個下去就能毀掉一座城市。
人們都希望生活是和平的、遠離戰亂的,但如果事事都能如意,巴以問題也不會幾十年都不能解決、烏克蘭也不會飛彈滿天飛了。
假如有那麽一天戰爭降臨到了我們的頭上,有可能會不得不動用DF-41這樣的大殺器。那麽問題來了,DF-41的成本有多高?
畢竟打仗其實是一筆經濟賬,包括武器在內的費用在國力的承受範圍之內,才有可能堅持到最後。
(DF-41)
有關DF-41的造價,網上傳言紛紛,有人言之鑿鑿稱需要二十幾億。
它們往往是根據彈體的大小和材料、燃料價格等對彈體的成本進行估算,彈頭的造價則參考其他型號,如此就可以對DF-41的成本做出估計。
只是這樣所估量出來的結果,很可能與實際情況相差較大。並且僅考慮了飛彈本身的制造成本, 沒有把研發、維護成本和載具的成本納入進去。
而國之重器乃是最高級別的秘密,外界是不可能知道具體情況的。好在,我們還可以透過參考 其他國家公開過的同型別產品的采購價格,對DF-41的造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洲際飛彈射程遠、殺傷力大、有核,全球範圍內有能力制造的國家都不多,不到兩掌之數。其中,主要是中美俄三國,發展時間久、型號多、數量也多。
(白楊-M)
以美國為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就成功研制出來並裝備到部隊之中,並且差不多每隔十年就會進行更新換代。一直到冷戰結束之後,這種恐怖的軍備競賽才暫緩下來。
僅僅是已經退休下來的型號,就不少於七種,其中在2005年退休的一種叫MX。它是七十年代立項研究的,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批次生產交付美軍。
東風41計畫的代號為204工程,出現的時間比MX晚了十年。1984年,它立項的時候MX剛剛完成首次飛行試驗。
進入到九十年代之後,隨著冷戰的結束軍備競賽也告一段落,此後洲際飛彈的研發就緩慢了很多。 因而,時間較為接近的這兩種飛彈具有相當的可類比性。
MX的彈體長為21.6m,彈徑為2.33m,DF-41的彈體長度為16.5m,直徑為2.78m。 兩相比較之下,MX比較細長苗條,DF-41則較為粗壯。
(MX)
MX可攜帶10枚W-87型彈頭,該彈頭標準情況下重200kg、當量為30萬噸,透過技術手段可以提升到272kg、47.5萬噸當量。
DF-41所搭載的彈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每次僅可攜帶一枚1.6噸重、當量為550萬噸的彈頭,一種是可同時攜帶6枚0.25噸、當量也僅有前者九分之一的小彈頭。
從彈體和彈頭的數據來看,在原料、人工成本差不多的情況下,二者的造價相差不會很大。
MX的研發周期是12年,成本為68億美元左右,加上采購的費用和相關設施的修建費用, 平均每一枚飛彈的成本為1.2億美元。
在大批次采購的前提下,MX的成本被攤薄之後看起來並不高。不過,這裏的美元是以1985年的購買力為標準計算的,放到如今的話1.2億是打不住的。
(MX)
也就是說,雖然不知道真實數據, 但DF-41的制造成本肯定是以億為單位的。
二、漫漫研發路,不惜成本要品質
與MX相比,DF-41的研制周期要長了不少。 這是正常的,畢竟MX之前美國在該領域的經驗就很豐富,而中國經驗少且DF-41相比於DF-5有很多技術上的升級換代。
從二級、液體、井下發射到三級、固體、同時具備井下、公路和鐵路三重發射能力,從9000km射程到突破12000km,從單個彈頭到分導式多彈頭這中間的技術跨越是需要時間去積累的。
計畫組花了七年的時間成功搞定燃料的解決方案,又過了三年,DF-41順利試射成功。此時恰好是就是年代中期台海突變,對新一代戰略核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就是要求要求足夠的自保能力或者說是生存能力。DF-5只能在井下發射,但是美國有強大的偵測裝置,透過衛星就可以挖出發射井的位置。
(DF-5)
打仗的時候,只需要專門盯著發射井狂轟濫炸就能在短時間內癱瘓相當一部份核反擊能力。所以, DF-41必須得具備強大的機動能力,這樣戰時存活下來的機率才會更大。
如果僅僅是能夠沿著公路網進行運動也是不夠的,那樣是存在被敵人透過道路系統快速搜尋從而進行定位的可能性。
它需要做到可以在路況不太好的野外進行機動並完成發射任務。只是能夠完成這項任務的發射車的制造難度,一點兒也不比DF-41彈體低。
它的同類、大名鼎鼎的「白楊」就有過翻車名場面:發射車載著飛彈行駛在不平坦又堆了一層積雪的路上,一個不慎掉了個個兒,飛彈「哐當」一聲直接被壓在了地上。
2019年,DF-41方陣從遠處緩緩駛向天安門,這表示它已經解決了發射車的問題, 也意味著我們的核反擊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強。
(DF-41)
從1984年到2018年,DF-41一共試射了10次,成功率百分之百。作為對照組,白楊-M在定型之前只進行了4次,成功率也比我們的低。
這說明DF-41走的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解決燃料、發射車、分彈頭變軌等難題,不因白楊-M晚立項早入役而焦躁,才有了最終的成果。
MX是單一的井下發射,少了發射車的研發和制造費用。
如果采用機動的方式進行發射,那麽DF-41的費用就得在飛彈的基礎上加上發射車,此外還得考慮到生產出來之後的維護保養費用。
不要小看「維護」這兩個字,費用可一點兒都不低。 1987年,中國史無前例地把DF-3賣給了沙烏地,在這筆交易中維護費都是單獨計算的高達數億美元。
(白楊-M)
曾經有記者探訪過「民兵-3」基地,在那裏不管外界的溫度有多高或者多地,飛彈都必須保持在15-27℃,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延長飛彈的壽命。
而溫度只是其中的一項, 堅固的堡壘、動不動就是幾十上百噸重的裝置,每一項都價值不菲。
美國長期為到底是繼續花費高昂的代價給老舊的民兵延壽,還是投入新一代的研發上而爭吵不休, 原因之一就是民兵-3的維護費用太高,單枚就需要1500萬美元。
林林總總算下來,輕輕按下按鈕把DF-41給發射出去,就是直接燒掉不少個億。當然,與它所能夠帶來的安穩相比再多幾個億也是值得的。
(民兵-3)
三、半小時「包郵」威力大,震懾對手保和平
DF-41的射程非常明確的是12000+km,但是「+」了多少就眾說紛紜了,有說+1000的也有說+2000的。
但不管多少,總歸都能把北美納入到打擊範圍之內。按照它8.3㎞/s的時速,21分鐘就可抵達紐約,30分鐘內到達任一目標。
DF-41有一個特別厲害的獨門技術: 每枚彈頭可針對不同目標,能釋放誘餌彈、能機動變軌,大大加強了對手的反導難度。
想要全部攔截下來的話,按照平均30%的成功率,至少要出動34枚才有可能。然而,「防空防空十防九空」,只要有一枚成功穿透反導系統擊中目標所造成的損失就會令對手難以承受。
要是同時有多枚DF-41發動襲擊,美國引以為傲的反導系統會直接癱瘓掉。
(DF-41)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科學模擬的結果,也是DF-41存在的意義: 只有真的具有打擊對手的手段,才有止戰的能力。
核力量一直是維持大國平衡的底牌,中國並不像美俄那般瘋狂「上量」,走的是量少、質優、體系完備路線,達到最低威懾即可。
當然,這個威懾必須是讓對方自己感受到的。
1990年8月,沙烏地全國都處於慌張的狀態之中: 伊拉克十萬大軍蓄勢待發直指自己,隔壁鄰居已經在不到半天的時間內就失守。
它雖然富比四海,可要是論起戰鬥力與同樣盛產石油又打了八年戰爭的伊拉克比起來還是差了不少。
(中東地區)
關鍵時刻,他們拉出了從東方大國手中以單枚1億美元的價格購買到的DF-3。
DF-3那粗大又威武的身軀公開在軍演中現身,是在向伊拉克發出的訊號最強的警告: 2800千米的射程,可以輕松打擊你境內的任何一個目標。
最終,10萬大軍未敢往國境線寸進一步,像潮水一樣退回去了。
彼時, DF-3運抵蘇萊伊勒不過數月之久,就讓一場已經聞到了硝煙味道的戰爭消弭於無形之中。
這是東風系列「快遞」的威力首次這麽直觀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中程、常規飛彈尚且能夠在地區局勢中起到如此大的作用,那麽DF-41呢?
(DF-3)
作為公認的現役top,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簡單的戰爭範疇,是可以直接影響到大國平衡乃至世界和平的存在。
假如戰爭打響了,中國遭遇了核打擊,但只要有DF-41能夠在第一波攻擊中保存下來就能夠反擊回去。而反擊的後果,超出了對方的承受範圍,如此對方也就不敢戰了。
這就是以DF-41為代表的東風家族成本昂貴也基本沒有投入實戰的機會,我們仍然不惜代價去研制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