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格萊達爾怎麽會淪陷得如此之快?2.9萬守軍被全殲,總司令的生死成謎,1.5萬人選擇逃跑,究竟發生了什麽?
眾所周知,烏軍一直以來仰仗西方的援助,尤其是武器裝備的支持。這一次戰鬥開始時,烏克蘭軍隊的士氣已經有些撐不住了,守軍的數量雖然達到2.9萬人,但很多士兵根本不願再戰。這也讓基輔的政權開始擔憂,西方的武器援助可能無法再讓烏軍繼續戰鬥下去,畢竟光有裝備,沒有士氣也是白搭。
這次戰役中,烏軍的兵力調配出現了嚴重問題。烏格萊達爾的主力部隊包括烏克蘭武裝部隊第123旅和第72獨立機械化旅,本來這些部隊是烏軍中的王牌。
然而,這些部隊在俄軍強大的火力面前顯得不堪一擊。俄軍的火炮和遠端飛彈將烏格萊達爾的防禦工事轟炸得支離破碎,特別是那些精確制導武器,幾乎將烏軍的陣地直接削平了。
在這種情況下,第123旅的一個營,大約200名士兵,居然直接拒絕了上級的命令。這些士兵本應該負責掩護第72獨立機械化旅的撤退行動,但他們卻選擇放棄職責,自行撤離戰場。這導致第72旅陷入了極大的被動,撤退時傷亡慘重,幾乎被打散了。烏軍指揮系統開始混亂,撤退變得十分困難。
而這次事件的直接後果,就是烏軍的一名指揮官,伊高爾·格裏布,選擇了自殺。格裏布是一個有著豐富戰鬥經驗的軍官,自2014年以來,他一直活躍在頓巴斯的前線戰場,積累了不少戰鬥經驗。
作為一名33歲的指揮官,格裏布原本是部隊中的中堅力量,他的職位也讓他對部隊有著很高的責任感。然而,面對自己手下士兵拒絕命令,擅自撤退的行為,他感到了巨大的壓力。最終,在撤退失敗和部隊崩潰的雙重打擊下,格裏布選擇了用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一事件在烏軍中引發了廣泛的關註。很多人認為,這不僅僅是因為一次戰鬥的失敗,而是反映了烏克蘭軍隊中更加嚴重的問題。
士氣的低落已經不是個別現象,烏克蘭軍隊內部的紀律松散,甚至出現了無法有效指揮和控制部隊的情況。特別是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戰爭之後,許多士兵對前線的戰鬥已經徹底失去了信心,不願意繼續為基輔的政權賣命。
指揮官的自殺並非孤立事件。這也讓外界對烏軍的戰鬥能力產生了更大的懷疑,尤其是在西方國家的眼中。
之前,他們一直期望烏克蘭軍隊能夠透過西方武器的援助,拖住俄羅斯的攻勢。但現在,烏克蘭內部的崩潰已經開始顯現,不僅僅是武器上的差距,更是士氣和組織上的全面崩潰。西方國家意識到,僅僅依靠武器援助,已經無法挽回烏克蘭的頹勢。
隨著烏格萊達爾的失守,烏軍的損失數位也非常驚人。2.9萬名烏軍守軍在俄軍的持續攻擊下幾乎全軍覆沒,許多部隊沒有任何反擊的機會便被消滅。與此同時,烏軍的總司令在這場戰鬥中下落不明,甚至有傳聞稱他可能已經陣亡。這給烏軍的指揮系統帶來了更大的混亂,整個部隊的士氣也因此跌至谷底。
另外,大約1.5萬名烏克蘭士兵在潰敗的過程中逃離了戰場。這些士兵並沒有被俄軍完全圍殲,但他們的撤退顯得十分混亂。許多士兵選擇單獨逃跑,而不是組織有序的撤退,這也讓烏軍的戰鬥能力進一步削弱。
這種逃兵現象引發了烏克蘭政府的高度重視。畢竟,士兵的持續逃亡會讓軍隊的戰鬥力進一步下滑,甚至可能讓整個軍隊崩潰。為了應對這種局面,烏克蘭最高拉達透過了一項新的法案。
根據這項法案,那些因各種原因離開前線的逃兵,如果在72小時內決定回到部隊,將不會受到任何懲罰。這項法律的出台,顯然是為了減緩逃兵的規模,同時試圖挽回士氣。
然而,法案雖然透過了,但情況並沒有好轉。實際上,願意利用這項法律返回前線的士兵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人願意這樣做。
烏克蘭軍隊內部的士氣低落已經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士兵們寧可冒著被捕的風險,也不願意回到戰場繼續戰鬥。戰場上的形勢對他們來說已經非常清楚:繼續戰鬥只會帶來更多的傷亡,勝利似乎遙不可及。
相比於戰爭初期,烏克蘭國內的氛圍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14年戰爭剛剛開始時,很多士兵懷抱著「愛國主義」情懷,自願奔赴前線。他們相信自己是在保衛祖國,保護自己的家園。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面對俄軍的強大攻勢,這種情懷逐漸消失了。士兵們開始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敵人不再是那些烏克蘭內部的反叛者或民兵,而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俄羅斯正規軍。昔日的愛國主義已經變得蒼白無力,士兵們不願再為基輔的政權流血。
這也是為什麽即便有了新法案的保護,逃兵們依然選擇繼續逃亡,而不是返回前線。他們明白,現在的戰鬥早已不是當年那場簡單的沖突,烏克蘭軍隊的劣勢已經明顯。
前線的俄軍不僅武器裝備更先進,而且士氣高漲,根本不是烏克蘭軍隊能夠輕松應對的。在這種情況下,士兵們寧可當逃兵,也不願意再回到那片充滿死亡的戰場。
西方國家對此也感到十分頭痛。畢竟,他們一直期望透過提供武器和支援,幫助烏克蘭軍隊頂住俄軍的攻勢。然而,烏克蘭軍隊內部的士氣崩潰和逃兵現象,讓西方的援助變得毫無意義。
即便武器裝備不斷更新,士兵們依然沒有意願繼續作戰。對他們來說,戰爭早已失去了意義,愛國主義更像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理想。面對實力懸殊的俄軍,他們選擇了生存,而不是犧牲。
烏軍的逃兵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整個戰局,俄軍的強大壓力讓烏克蘭的部隊承受了巨大的損失。隨著士兵們的逃亡,烏軍的戰鬥力也在不斷下滑。這不僅僅是指揮系統的問題,更是整個士氣的崩潰。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援助雖然一再增加,但沒有士兵願意上前線戰鬥,這些武器裝備再好也無濟於事。
愛國主義在烏克蘭軍隊中的衰退是顯而易見的,士兵們不再相信這場戰爭值得繼續下去。他們看到了俄軍的強大,也意識到自己的局限。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政府即便出台新法案,也無法改變士兵們的選擇。戰場上的形勢對烏軍來說越來越嚴峻,而逃兵現象的加劇更是讓他們雪上加霜。
烏格萊達爾的淪陷標誌著烏克蘭軍隊在這場關鍵戰役中的徹底失敗。2.9萬守軍在俄軍猛烈的炮火和精準打擊下幾乎全軍覆沒,總司令的生死至今成謎,指揮系統陷入癱瘓。
而1.5萬士兵的潰逃則徹底暴露了烏軍內部士氣的崩潰與紀律的松散。在俄軍強大火力和士兵心理壓力的雙重打擊下,烏格萊達爾迅速失守。這場慘敗不僅讓烏軍損失慘重,也讓西方援助的效果變得更加無力,烏克蘭局勢陷入了更深的危機。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