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不得不承認,一些西方智庫的能力真是「我去試試也能做到」。
在8月底,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釋出了一項關於解放軍對台灣實施「封鎖」可行性的評估報告。該報告列出了三種可能的「封鎖」方式:以國家統一為核心目標的「全面封鎖」,針對懲罰「台獨」活動的「半封鎖」,以及包含海警部門參與的常態執法型 「封鎖」。
澳洲的智庫只是在發表意見而已,毫無實際感受。
綜合整份報告來看,若不考慮其中關於意識形態及對中國的誤解等內容,這份報告的評估既包含合理之處,也存在不合理之處,因此可以說是見仁見智。
最近,有人對報告中提到的觀點表示不滿。澳洲智庫「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日前釋出了一篇文章,駁斥了美國智庫的看法,認為所謂的「解放軍封鎖台灣」的理論並不可行。
相比於美國智庫的深入分析,澳洲智庫這份報告顯得過於武斷,不僅缺乏基本的邏輯,而且顯示出作者對軍事和歷史知識的無知。
遭受攻擊的烏克蘭運糧船表達了它的看法。
簡而言之,澳洲的智庫首先將解放軍與俄黑海艦隊進行對比,指出當初俄黑海艦隊在登陸敖德薩等烏克蘭港口時失敗,這表明只有在地區防禦能力被削弱到無法抵抗的情況下,海上登陸才可能成功。此外,「俄烏沖突的經驗還表明,僅依靠空襲很難擊潰台軍的防線。」
由於空襲和登陸行動不可行,文章因此得出結論「這讓解放軍必須轉向封鎖戰術」。然而,澳洲智庫隨後指出「即便解放軍對台灣實施封鎖,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原因在於「俄羅斯至今未能封鎖敖德薩港口」,而且「歷史上並沒有因封鎖導致目標屈服的案例」。
馬島的守軍是怎樣投降的呢?
這暴露了澳洲智庫的水平之低:首先,雖然俄羅斯並未封鎖敖德薩,但自去年黑海運糧協定結束以來,烏克蘭的糧食運輸船幾乎無法行動。就在12日,澤連斯基也指責俄軍襲擊了一艘烏克蘭運糧船。
其次,澳洲智庫所稱的「歷史上沒有封鎖使目標投降」的看法顯得極為無知。在上世紀80年代的馬島戰爭中,英軍采用的主要策略就是對馬島進行海空封鎖,以切斷那裏守軍與阿根廷部隊之間的聯系,最終促使馬島守軍向英軍提出談判以求投降。
澳洲的智庫在歷史和軍事領域的無知並不是最令人震驚的,接著文章又提出了一些更為荒唐的言論:首先,這個智庫聲稱即便解放軍成功對台島實施「封鎖」,台灣當局也能在島內實行配給制,「在這樣的配給制度下,台灣民眾將因糧食短缺而變得更加健康」。
其次,澳洲智庫還呼籲台灣當局與美國及其盟友一起對大陸采取「反封鎖」措施。這意味著只要美國發出號召,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會對中國大陸施加貿易禁運。即使是與中國關系最為密切的東協也可能選擇妥協,從而嚴重打擊大陸經濟,並迫使解放軍放棄對台島的「封鎖」。
難道澳洲智庫認為解放軍的火箭軍只是個擺設嗎?
最終,澳洲的智庫得出一個結論:所有聲稱解放軍能夠「封鎖」台島的言論都是「騙取資金」的行為——讀完這篇文章,只能說他們自己開心就好。
討論解放軍是否具備封鎖台島的能力時,不必關註西方智庫的無端言論,而應重點考慮兩岸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今年6月,中國防長董軍提出了一個極為恰當的比喻:解放軍在面對「台獨」極端情況及其軍事準備方面,已經如同甕中之鱉。
在更早的時期,島內媒體曾提到,如果解放軍對台灣進行「封鎖」,持續7天甚至半個月的話,戰略物資的供應將會完全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