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直至2003年,我軍先後進行過10次大裁軍,其間百萬以上的嚴重裁軍就有4次之多,每次裁軍都好似一次陣痛,我軍也因此得以一次又一次涅槃重生。
縱觀整個裁軍歷程,從開端的人員精簡整編到後續的深度結構調整,歷屆領導人為之付出的盡力都能夠用「殫精竭慮」來描述,這其間的感人往事也是不乏其人。
還記得2003年盛夏,時任我軍總後勤部副政委的劉源對廣東省省長黃華華的一番厚意叮嚀。
「我女兒嫁到你家了,你要好好對她!」
單看這句話,任誰想到的都是婚嫁之事,要說劉源說此話時也的確是在「嫁女兒」,只不過,這位「女兒」是榜首軍醫大學,所謂的「婆家」則是廣東省,此事的大布景還要從我軍第10次大裁軍說起。
相對於1985年的裁軍100萬、1997年的裁軍50萬,2003年的裁軍20萬的確算不上大規模,可裁軍的復雜程度遠超於過往,對於剛剛就職總後勤部的劉源將軍而言含義非凡。
當年,劉源面臨媒體采訪,明確指出這一次大裁軍、最佳化戎行結構的意圖便是為了適應資訊化戰役的特色,這不是我軍的一廂情願,而是全世界戎行開展的主流。
美伊戰役中,美英聯軍現已開端展現出資訊化作戰的優越性,每一輛坦克都因聯網而受到五角大廈的直接指揮,機械化坦克年代成為曩昔,以資訊化、結構最佳化為主基調的戎行變革成了年代主旋律。
由此,第10次大裁軍的意圖便是為了完成中國戎行的「結構最佳化」。
其一,將海、陸、空、二炮在體系上聯合起來,尤其是人才培訓方面要向高科技化、技能化看齊。
其二,緊縮指揮層次,要向扁平化方向開展,以此完成指揮機構更精幹的局勢。
在劉源看來,以上兩點是此次大裁軍的主要特色,從最佳化結構角度來看,其含義絲毫不亞於1985年的那一次百萬嚴重裁軍。
至於前面提到的「嫁女兒」這件事就產生在此次裁軍中裁減人數最為集中的總後系統四所院校向當地的全體移送工作中,也是我軍院校首次最大規模、最高級別向當地全體移送辦學。
首先,軍需大學正式交由教育部統轄,與吉林大學開啟聯合辦學。
其次,榜首軍醫大學交由廣東省統轄,名稱改為南邊醫科大學。
第三,第三軍醫大學成都醫學院交由四川省統轄,並更名為成都醫學院。
最終,第四軍醫大學吉林軍醫學院移送吉林省辦理,改名稱為吉林醫藥學院。
2003年8月,四所院校分別舉行了戎行向當地的交接儀式,劉源參加了每一次儀式,帶著不舍與憧憬見證了我軍開展史上含義非凡的時間。
由於深度參加到了此次大裁軍,他也切身感受到移送行程中最艱難的思想工作,不少人憂慮先前享有的戎行福利保障將蕩然無存,被移送到當地領導,就相當於一輩子能夠安身立命的當地不再,鐵飯碗畢竟被打翻在地。
對此,劉源不知道做了多少盡力,好在,人們憂慮的不良狀況並沒有產生,相反,四所院校在移送當地後,工作人員享受到的是比轉業愈加優厚的方針待遇,尤其是曾在戎行評定掛牌的研究所、專科中心、要點學科、要點實驗室等,都依照相關規定被確認為省部級要點學科、要點實驗室和專科中心。
至於劉源「嫁女兒」這件事,就產生在榜首軍醫大學的移送儀式上,聽到他如此說,在場許多師生為之動容,難能可貴的是,榜首軍醫大學在「嫁入」廣東省的榜首年就迎來了新氣象,招生名額由4000人擴大到10000人,何曾不是轉型後的重生,如他後來感慨的那樣。
「第10次大裁軍今後,軍費得到了愈加高效的利用。原來置辦醫療裝置的錢,能夠用於置辦更多先進軍事裝置了。對於院校來說,也完成了參軍到民、從計劃到商場的轉變。」
不妨看看現如今我軍以及這幾所院校的取得的傑出開展效果,將2003年第10次大裁軍稱之為「雙贏」一點都不為過,真正「剪掉尾巴,輕裝上陣」。
所以說,第10次大裁軍從本質上看還是後勤社會化的一次深入餞別,劉源將軍將其稱之為「能社會化的就社會化,非得武士去做的才出動武士」。
由於裁軍,我軍職能變得愈加精煉,由於後勤社會化,南邊醫科大學等4所戎行院校在當地政府的照拂下開展得愈加迅猛,劉源2003年的「嫁女兒」畢竟讓他心愛的「女兒」們收獲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