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80年代,是人民軍隊發展歷程中非常艱難的歲月。當時解放軍現役的制式裝備,已經大幅落後於美蘇等強國。可國內的經濟和科研環境,沒有能力讓中國軍工技術短時間內大幅提升。我軍工人員在如此不利環境下克服困難,研制出了一些新型裝備。可惜由於種種客觀原因,這些「先進武器」很快就從解放軍裝備序列中消失了。本篇文章就盤點一下,80年代那些曾經讓人們眼前一亮,卻又迅速消失的8款國產裝備。
79式手榴彈:火箭手榴彈:會「飛」的手榴彈,卻因不實用而沒有列裝
手榴彈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是步兵徒手投擲的小型爆炸武器。新中國成立以後,解放軍長期將投彈作為重要的步兵考核科目。但1970年代西方國家已經研制出了槍榴彈,和小型榴彈發射器發射的榴彈。這兩種武器尺寸與手榴彈相當,但射程卻介於手榴彈投擲距離和輕型迫擊炮之間。而中國軍工人員突發奇想,嘗試把手榴彈和火箭筒合二為一。這樣士兵既可以扔手榴彈,又可以把手榴彈發射到高處。
79式火箭手榴彈
於是在這種思路指導下,解放軍有關部門研制了一款安裝有火箭發動機的手榴彈。並於1979年12月底定型,第二年投產後供部隊試用。該手榴彈彈徑為45公釐,連同發射筒在內重650克。在拿它當微型火箭筒使用時,火箭發動機可以將手榴彈彈頭發射到400公尺之外。然而部隊反饋的結果卻是,由於其發射筒過短。該手榴彈在當火箭筒用時,很容易燒手,且精度太低。若將其當普通手榴彈用。又重量太大,也過於復雜。就這樣79式手榴彈未能正式服役,在解放軍的手榴彈家族中如流星般轉瞬即逝。
79式火箭筒:全民打坦克的「利器」,卻只能供國外遊擊隊使用
上世紀70年代為了對抗北方蘇軍的鋼鐵洪流,解放軍高層提出民兵也需要反坦克武器。於是在這場「全民打坦克」運動中,有關部門提出研制一款可以單手發射的微型反坦克火箭筒。該裝備於1979年末定型,成為了解放軍歷史上最小的個人火箭筒。
在79式火箭筒
79式火箭筒只有430公釐長,外形後尺寸都近似啤酒瓶。其大頭部份直徑77公釐,小頭部份直徑只有42公釐。火箭彈加發射筒只有1700克重,老人和小孩也能使用。但用其攻擊敵坦克時,可以在60公尺距離上擊穿115公釐的鋼板。同時還為其開發了高爆彈頭,用於攻擊伴隨坦克進攻的敵步兵。但部隊試驗後認為,其發射筒太短。瞄準發射時會燒傷戰士的臉,只能進行機率瞄準。這樣命中率太低,還會暴露戰士的位置。故而該火箭筒沒有裝備我軍,但生產了一部份支援了國外抗擊越軍的遊擊隊。
80式無後坐力炮:同類武器中射程最遠,卻被時代無情淘汰
無後坐力炮,曾經是解放軍步兵分隊重要的反坦克或打碉堡的攻堅利器。上世紀70年代時,解放軍營一級裝備有65式和78式,兩款口徑為82公釐的無後坐力炮。而團一級則裝備了需要車載的,75式105公釐無後坐力炮。但是面對國境線以北,裝備了T-64坦克的強大蘇軍。82公釐炮威力不夠大,105公釐炮又過重。於是有關部門提出研制口徑介於二者之間的95公釐後坐力炮,並優先裝備我空降兵。
80式無後坐力炮
1979年底該炮研制成功,並被命名為80式無後坐力炮。該炮炮管和支架總重為48千克,符合拆卸後有兩名士兵攜帶的設計要求。全新研制的破甲彈,可以在700公尺距離上擊穿165公釐鋼板。然而盡管該炮的有效射程,超越了之前步兵分隊的同類火炮。但解放軍高層卻認為無後坐力炮,已經屬於落後裝備。應該研制一次性個人火箭筒和反坦克飛彈,來替代無後坐力炮。因此80式無後坐力炮盡管效能先進,卻未能大批次生產裝備。
83式273公釐火箭炮:第一款大口徑火箭炮,效能不佳卻實作了出口
現在一提到國產火箭炮,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研制的口徑300公釐以上的各型遠端火箭炮。以至於對中國遠端火箭炮的開山鼻祖,83式273公釐火箭炮感到非常陌生。1970年代時解放軍只裝備有130公釐口徑,和107公釐口徑兩款火箭炮。而蘇聯已經研制出了口徑300公釐,射程超過70千米的的「龍卷風」火箭炮。於是鑒於中國當時能生產的無縫鋼管最大直徑為273公釐,於是有關部門開始研制83式273公釐火箭炮。
83式273公釐火箭炮
83式火箭炮底盤為改進的60-1型裝甲牽引車,戰鬥全重約為17.5噸。發射車上安裝有四聯裝,273公釐火箭炮發射裝置。盡管該炮炮彈尺寸遠遠大於130公釐火箭炮,但最大射程只有40千米,並沒有發揮出遠端火箭炮的效能優勢。且單車載彈量僅為四發,部隊試驗後。對其射程和火力密度非常不滿意,因此該型火箭炮未能裝備我軍。不過在1990年代後。研發部門。研制了幾款273公釐外貿型火箭炮,並成功實作了出口創匯。
86式152公釐加農炮:效能強大,卻因口徑問題而被淘汰
建國初期,解放軍炮兵的裝備基本上都是仿蘇式裝備。1959年仿制蘇聯M46型130公釐加農炮的,國產59式加農炮研制成功。但有關部門認為130公釐加農炮,單發炮彈的威力比不上152公釐榴彈炮。故而提出參考蘇聯M47型152公釐加農炮,研制一款最大射程達到32千米的新型加農炮。
86式加農炮
然而陸軍火炮不像艦炮,必須考慮其在崎嶇地形上的透過能力。因此解放軍相關技術人員在造出樣炮之後,不得不全力降低樣炮的自重和牽引長度。經過長達27年的努力公關,終於在1986年將其定型,並命名為86式152公釐加農炮。可盡管該炮實作了設計要求的32千米最大射程,並且出口伊拉克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但這時北約國家,已經開始了155公釐火炮革命。我軍高層認為,應在引進西方新式火炮技術的基礎上,研制國產155公釐系列加農榴彈炮。於是86式加農炮就因為生不逢時,而未能加入解放軍炮兵序列。
88式自行高射炮:開國產武器的先河,卻因為效能落後而被淘汰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我軍緊急從蘇聯引進了37公釐高射炮,其國產化型號被命名為55式37公釐高射炮。而到了1970年代,為了能保護裝甲部隊免受空中威脅。我軍嘗試將37公釐高射炮搬上坦克底盤,並於1988年定型成功。
88式自行高射炮
88式自行高射炮,采用了79式中戰車的底盤。設計了一個全新的大型炮塔,將雙聯裝37公釐炮,搜尋雷達等裝置整合在其中。然而這時解放軍高層才認識到,37公釐高射炮的諸多效能早已落後於世界。其射速慢、精度差,且只能用彈片殺傷敵機。此外88式高射炮的射控系統移植自76A型艦炮,技術也落後於美蘇同代產品。該型高射炮雖裝備了第38集團軍某師但迅速撤裝,未能成為解放軍的制式裝備。
「鷹擊」-1/3超音速反艦飛彈:尺寸過大難以套用,但為新一代飛彈提供了借鑒
1950年代中國從蘇聯引進了「冥河」反艦飛彈,其國產化型號為「上遊」1號。但「上遊」1號和其發展而來的「海鷹」系列飛彈,最大速度均只有0.9倍音速,容易被發現和攔截。這時西方國家和蘇聯,已經研制出了沖壓發動機為動力的防空飛彈和反艦飛彈。於是我軍高層提出,研制以沖壓發動機為動力,最大飛行速度為兩倍音速的新一代反艦飛彈。
鷹擊3超音速反艦飛彈
可直到1970年CF06型沖壓發動機才開始研制,而超音速反艦飛彈計畫。又被拆分成尺寸較小、可掛在「水轟」5機翼下,或安裝在艦艇上的「鷹擊」1型飛彈。和尺寸更大、只能作為岸防武器,使用的「鷹擊」3型反艦飛彈。兩種飛彈最大速度均為兩倍音速,制導系統都是由「海鷹」發展而來。然而到了80年代末有關部門才發現,以沖壓發動機為動力的飛彈機動效能差。且「鷹擊」-1和「鷹擊」-3兩款反艦飛彈的制導系統過於落後,尺寸又龐大到不適合裝備在軍艦上。盡管「鷹擊」-1和「鷹擊」-3在1988年參加了亞洲防務展覽會,但隨後就從公眾視線裏消失了。不過研制這兩款超音速反艦飛彈,為今天的國產「鷹擊」-12積累了經驗。
「鷹潭」號護衛艦:防空護衛艦的獨苗,因「紅旗」-61飛彈而大起大落
二戰之後為應對噴射式戰機的威脅,各海軍強國紛紛研制艦對空飛彈系統。1965年中央軍委提出,為陸軍研制機動靈活的「紅旗」-61低空防空飛彈系統。1967年又要求,將「紅旗」-61安裝在海軍護衛艦上,充當海軍編隊的防空飛彈系統。
紅旗61飛彈及發射架
1966年,「紅旗」-61的樣彈就被生產了出來。其彈長為3.99公尺,發射重量300千克。末端最大飛行速度可達三倍音速,最大射程為10千米。然而由於國內只有龐大的「紅旗」-2地空飛彈可以做參考,導致「紅旗」-61的飛彈制導系統,和配套的制導雷達研制進度非常緩慢。海軍原計劃建造一批053K型防空護衛艦,但最後只完工了兩艘。到1986年「紅旗」-61飛彈完成設計定型時,僅有531「鷹潭」號尚在服役。
531號護衛艦
盡管「紅旗」-61飛彈的效能,此時已落後於西方國家同代產品。但「鷹潭」艦卻因為在首尾,各有一座「紅旗」-61飛彈的雙連聯裝懸臂式發射架,而成為當時解放軍海軍中唯一具備防空能力的「明星戰艦」。可這個時候中國有關部門已經從法國引進了「海響尾蛇」艦對空飛彈系統,並將其仿制成功後命名為「海紅旗-7」艦對空飛彈。同時海軍也認為053K的功能過於單一,故而決定不再對「鷹潭」艦進行升級。而是開工建造可安裝6聯裝「紅旗」-61傾斜發射架,或8聯裝「海紅旗」-7發射架的,新一代多功能護衛艦。1994年「鷹潭」艦黯然退休,其一共服役了20年。卻只在80年代後期風光了幾年,就永遠從人民海軍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