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軍營觀察丨邊防軍營有了「創客團隊」

2025-01-03軍情
邊防軍營有了「創客團隊」
■梅誌峰 何文博
工作台上,擺放著各類工具和零部件;一旁書架,碼放著一本本與科技、設計有關的書籍資料;一側墻面,貼上著最新計畫的設計圖紙和創意海報……這裏,是新疆軍區某邊防團某邊防連的「創新實驗室」。
工作台一角,3D印表機發出「吱吱」聲響,不斷蠕動的針頭正在慢慢「織就」一個新發明。白板上,黑色油性筆字跡還未幹透,連隊幾名官兵圍坐在一起,討論著某個新計畫的核心模組。
在該邊防團各營連,這樣的創新空間還有不少。如今,該邊防團已先後「孵化」出近20個服務於邊防一線的創新成果,其中獲得2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目前,仍有多個創新計畫正在孕育之中。
「創客」一詞譯自英文單詞「Maker」,是指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近年來,這群邊防官兵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頭腦中的想法和靈感落地為服務基層的發明創造,努力促進一線戰鬥力提升。
「在這裏,人人皆可創新、人人渴望創新、人人崇尚創新。」該邊防團官兵說,有了好的創新氛圍,大家的創新熱情格外高漲。
新疆軍區某邊防團「創客團隊」成員研討交流。
他們接到了來自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電話
周末一早,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門口排起了長隊。常航和女兒早早排在隊伍之中,興奮地等待著博物館開門。
常航是新疆軍區某邊防團某邊防連的一級上士,4年前,他加入了連隊的「創客團隊」。
不久之後,團隊成員們設計的「邊防軍犬遠端作戰反恐指揮系統」,成功入選「領航強軍向復興——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
「小家夥一直想看看爸爸和叔叔們的發明創造。」這次休假,常航終於帶著女兒來到北京,走進軍事博物館。
一塊「雪山石」前,軍犬模型頭戴頭盔、身著犬服,警覺地看向前方。看著眼前的景象,常航回憶起和戰友們發明該系統的日子。
為軍犬設計新裝備的想法緣自一次令人心痛的經歷。該邊防連位於大山之間的「喇叭口」上,一年之中會經歷六七個月的風雪期。4年前,連隊的軍犬「哈達」由於常年在風雪中巡邏患上了眼疾,左眼幾近失明。大家想了很多辦法為它治病,始終沒見效果,沒過多久,「哈達」退休。
感到遺憾的同時,時任指導員王超決定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他申請與幾名動手能力較強、有一定技術特長的官兵組建「創客團隊」,為軍犬研制防護裝備。此舉得到上級大力支持,團機關專門劃撥了相關經費。
「我們不是科研專家,靠自己鼓搗,能行嗎?」「創客團隊」組建後,大家心裏不太有底。
「邊防不意味著落後,基層官兵更不是創新創造的‘局外人’,我們是最了解一線環境和戰場需求的人,應該主動作為。」為了激勵大家,王超分享了自己讀書期間進行發明創造的經歷。
就這樣,幾名「創客」在發明創造的路上邁出了第一步。否決了「制作護目鏡」「設計專用眼罩」等眾多方案後,他們最終決定采用3D打印技術研制一款軍犬防護頭盔。
選用強度高、韌性好的打印材料保證頭盔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加裝特制濾光鏡片保護軍犬眼睛免於風雪侵害……一個月後,一個軍犬防護頭盔制作完成。
大家趁熱打鐵,結合實際套用情況進一步展開「頭腦風暴」——
「有了頭盔,能否再給軍犬加裝多功能犬服,開發更多使用場景?」
「如果為裝備增加遠端指揮模組,實作指令發送,就能遠距離指揮軍犬執行任務。」
「是啊!還能在頭盔上搭載運動防抖相機,即時回傳軍犬的第一視角,為指揮員提供前方情況……」
火熱討論之中,許多創新點子接連迸發,軍犬裝備開始向更高層次升級。
為了設計新犬服,大家加班加點設計圖紙,確定需要攜帶的單元模組,後又專程前往地方廠家學習材料的包邊縫合技術;資訊模組的研制是最難跨過的一道坎,大家專門請教友鄰單位專業技師,探索研發方案。
整整3個月,想法終成現實。一場訓練中,軍犬搭載「遠端作戰反恐指揮系統」迅速前出,即時回傳現場畫面。軍犬誘導員遠距離發送指令,成功引導軍犬處置特情。看到軍犬出色完成任務,大家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小發明」釋放「大能量」。新發明僅有1.3公斤重,卻是一件凝聚了「創客團隊」心血的「重量級」作品,不僅實作了對邊防軍犬的有效保護,還大大提高了軍犬遂行多樣化任務的能力。
不久後,該創新成果被媒體報道,他們接到了來自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電話——想把該發明收藏入館。
這為團隊成員們帶來巨大鼓舞。當晚,他們在工作室裏激動地忙活著,著手為該發明設計一個專屬圖示。
「基層一線是創新的沃土,邊防這片天地著實大有可為。」新發明的成功讓大家真切感受到,每名官兵都有機會成為「創客」,在創新創造上釋放巨大能量。
佩戴防護頭盔的軍犬與連隊官兵共同執行任務。
他們知道,路走對了
哪些計畫可以繼續列入創新清單?
連隊組織大家尋找答案。很快,透過談心調查,他們收集到厚厚一沓需求建議。
上等兵葛旭日幹的反饋引起大家重視:「現有的防寒面罩與臉頰貼合不太緊密,巡邏時遇到一般天氣還好,但碰上大風等極端天候,冷空氣會從口部的縫隙處鉆進來。」
他仍記得班長劉明臉頰被凍傷的那段經歷。在該邊防連所轄管段,每年8級以上的大風會刮200多天。那年寒冬,劉明帶領巡邏隊伍頂著10級大風,在零下25攝氏度的氣溫裏執行巡邏任務。等回到連隊,劉明感覺臉上火辣辣地疼,一照鏡子,才發現已經紅腫,第二天,左臉頰拱起來個大水泡。
「任務一線需要什麽,我們就發明創造什麽。」「創客團隊」成員們一致認為,打通戰友們在勤務任務中的堵點,是他們的工作重點。經過商討論證,設計一款防寒面罩成了「創客團隊」接下來的創新計畫。
困難比想象中大。最初,大家嘗試在原有面罩的口部縫制一個小型橡膠呼吸閥,從而達到封閉保暖的效果,但拼接組合而成的面罩佩戴起來並不舒適,呼吸閥反而加重了呼吸負擔,無法滿足官兵長時間巡邏的需要。
「我們不如從頭開始設計。」「創客團隊」畫圖紙、找布料,爭分奪秒展開攻關。
翻閱了大量有關面部防護的資料後,大家前前後後設計了近10種方案,房間裏,圖紙堆成了小山。「哪種方案最好,只有實踐檢驗了才知道。」他們在低溫條件下反復測試各類方案的使用效果。
經過5個月的努力,「創客團隊」收獲了喜人的成果,一款一體式防寒面罩「出爐」。經上級有關部門授權,連隊官兵嘗試在巡邏中使用新面罩。
「可別小瞧這個面罩,有效解決了大風條件下連隊官兵的面部防護問題。」葛旭日幹欣喜地說,戰友們普遍反映新發明保暖性與舒適性都不錯。
將創新的「準星」對準提升邊防戰鬥力的「靶心」,「創客團隊」成員們的活力不斷迸發,「金點子」層出不窮。看到越來越多緊貼邊防一線需求的創新成果被研制出來,他們知道,路走對了。
「基層官兵的智慧是無窮的。」「創客團隊」邊實踐邊摸索出的一系列發明成果,引起團領導重視。
為了進一步激發基層創新的活力,培育更多邊防一線的「創客」,上級決定推廣該連經驗,鼓勵各基層單位有發明意願的官兵開展創新活動,並為他們提供資金、技術等多方面支持。
隨著越來越多官兵在創新舞台上一展身手,更多發明創造在邊防落地生根——
為了解決某裝置訊號傳輸距離短的問題,去年,該邊防團某通訊連一名運維工程師帶領通訊保障人員開發訊號格式轉換新方案,並在通訊鏈路中加裝訊號中繼站,有效打通了傳輸堵點。
要不要往前走一步,大家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淩晨,該邊防團某營的「創新實驗室」仍然燈火通明。一級上士任朝陽與下士馬石磊圍繞雪地行軍具的設計方案展開激烈「交鋒」。
馬石磊建議嘗試使用目前較為「流行」的某纖維材料作為原材料:「這種材料品質輕、強度高,適用於極端環境,是制作高效能產品的優良材料,能夠提升雪地行軍具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成為「創客」多年,任朝陽深知發明創造的艱辛,他更多考慮方案施行的穩妥性:「我們並沒有長期使用這種材料的成熟經驗,較為常見的鋁合金材料結實耐用、容易加工,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大家研討了幾天,想法始終沒有統一。實驗室負責人建議吸納多方意見,綜合考慮可行性、實用性、創新性等情況後再確定方案。在團機關的協調下,他們爭取到了與院校專家的交流機會。
「探索一種新型材料無疑需要花費更多人力物力,但某纖維材料的套用範圍非常廣泛,如果能在這個計畫中為它拓展更多使用場景,或許能給你們未來的發明創造帶來更大創新空間。」專家的話深深觸動了每一名「創客」,要不要往前走一步,大家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能和戰友們一起探索鉆研新事物,思維和眼界都開闊了,值得!」看著設計圖紙逐步落地,任朝陽的想法悄然轉變。
經過艱苦攻關,一款體積小巧、便於攜帶、可自由組合拆卸的雪地行軍具研制完成,在得到上級批準投入使用後,實作了不同體重人員在不同巡邏場景中的快速機動。前不久,某邊防連官兵在積雪中使用該行軍具巡邏,以往需要花費3小時的路,大家只走了不到2小時。
隨著創新維度的持續拓展和研發成果的不斷豐富,「創新實驗室」決定每周六舉行交流分享會。
這是一個思想深度碰撞的日子——對於新材料、新技術,大家共同分析最新案例,尋找創新突破點;針對發明創造的復盤分析,相關專業技師和創新成果使用者也被邀請加入討論,挑問題、提建議,助力成果下一步的改造升級。
「每每討論出一個新思路,感覺特別興奮。」任朝陽感慨,有時為了琢磨一個新點子,他們常常廢寢忘食,不做成不罷休。
「創新實驗室」負責人說:「這裏是一個可以充分發揮創意的空間,我們鼓勵大家講想法乃至說困惑,因為任何一個靈感的迸發,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創新維度,為邊防一線建設賦能。」
前不久,「創新實驗室」成員們在交流分享會上提到無人裝備的發展熱潮,認為該領域前景廣闊。大家隨即向上級提出建設「無人裝備專修室」的想法,希望官兵能在這裏成長為懂裝備、有技術的骨幹人才。
在團機關大力支持下,「無人裝備專修室」的成員越來越多,大家深研新裝備、共商新戰法,不斷推進無人裝備在邊防執勤訓練等任務中的實踐和套用。
深夜,「無人裝備專修室」成員們緊盯螢幕、敲擊鍵盤。他們正在擬制無人裝備藍軍分隊的建設構想:「我們計劃明年組建一支由無人機、無人車、無人機器狗等組成的藍軍分隊,讓無人裝備在任務中發揮更大效能。」
(圖片:郭長泉、夏雨龍攝)
讓創新夢想在邊關開花
■王 超
我始終有一個「創客」夢。
讀大學時,我創辦了學校第一個「軍夢航模俱樂部」,和同學們一起研發航模,多次參加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並獲得名次。
5年前,我來到某邊防連任指導員。原以為要和我的愛好說再見,沒想到,機遇突然來臨。
「1點鐘方向,距離2.5公裏,一名可疑人員出現在密林一帶。」一次訓練中,接到「敵情」通報的操作手張偉,迅速操作某新型無人機抵近目標。但邊防的地理環境復雜,氣候條件不佳,不久,裝備訊號便遭到幹擾,無人機沒有飛到指定地點。
演練結束,張偉頭腦中跳出的第一個想法是聯系廠家上門偵錯裝備,可我認為這並不是長久之計。
相比廠家,我們才是最了解邊防環境和戰場需求的人。要想在今後的任務中不掉鏈子,必須主動作為、深研裝備,從而實作人裝合一。張偉認可了我的想法,我們嘗試著偵錯無人機裝備,並在廠家的指導下,進一步探索裝備構造和原理。
最終,透過動態調校參數,該無人機的穩定性大大提高,遂行任務中,它能在不同氣候環境下出色展現偵察效能,「水土不服」的問題被我們有效解決了。
同時,結合無人機裝備缺少使用教材的實際情況,我們及時總結整理裝備操作規程和訓練要點,撰寫了6萬余字的運用規範手冊,該手冊很快成為團裏培訓無人機操作手的基本教材。
那之後,埋藏在我心中的夢想火花再次被點燃——我想成為一名「創客」,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為邊防一線帶來更多創新成果。
軍犬「哈達」的退休使我進一步堅定了這個想法。在團機關的支持下,我著手組建連隊的「創客團隊」,為軍犬設計防護裝備。
幸運的是,我們成功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還收藏了有關發明成果。此後,我們團隊又接連發明創造了許多新東西,為戰士們解決了不少工作難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創新的能量在基層,創新的活力也在基層。我們身處基層一線,處在軍事鬥爭準備前沿、作戰體系鏈條末端,對裝備器材運用質效、功能發揮等方面的感知最直接、最敏銳。有時,我們的一個想法、一個建議往往就是解開工作難題的「鑰匙」。
這些年,我常對戰友們說,創新並非遙不可及的一件事,我們普通一兵也可大有作為。我們可以把本職崗位看作創新創造的陣地和舞台,充分發揮身處一線的優勢,勇於掀起「頭腦風暴」,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在破解一線難點、痛點問題中發揮作用。
樹欲參天茁壯,必先根植於沃土。不只是我,在邊防一線這片沃土,許多戰友的「創客」夢得以實作。未來,我們會繼續發揮主觀能動性,研究出更多實用、管用的創新成果,讓夢想之花繼續綻放。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