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為國送好兵——山東省臨沭縣連續63年為國輸送優質兵員記事

2024-07-24軍情
新華社記者
今年春天,山東省臨沭縣向陸軍第82集團軍某旅「鋼八連」定向輸送了24名新兵。又一茬聽著「鋼八連」故事長大的孩子們走進了軍營。
「1944年除夕夜,‘鋼八連’與一夥日偽軍在朱村展開激戰,24名年輕的指戰員長眠於此。每逢新春,朱村百姓都要在烈士墓前放一碗熱氣騰騰的水餃,以慰英魂。」
在臨沭縣曹莊鎮朱村抗日戰鬥紀念館,年過七旬的義務講解員王經臣老人,數十年如一日地操著鄉音,向參觀者講述當地「第一碗水餃敬英烈」的年俗。
軍愛民,民擁軍。
「沂蒙精神一直感召激勵著這片紅色熱土。」臨沭縣縣長侯素雲說,「選送優秀青年參軍報國是我們的光榮傳統」。
自1961年恢復建縣以來,臨沭縣連續63年無責任退兵,累計為部隊輸送優質兵員2.5萬余名,多次被軍隊和山東省表彰為「征兵工作先進單位」,形成了征兵工作「臨沭經驗」的金字招牌。
「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沭縣探索開創新時代征兵工作高品質發展新格局,實作高素質兵員比例連續12年持續躍升。」侯素雲介紹。
這個縣,緣何能夠連續多年輸出高品質兵員?經過記者多方實地探訪,答案越發清晰——
為國選好兵,為戰點精兵。
臨沭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將征兵工作提到愛黨、愛國、愛軍的高度去認識和實踐,無論形勢任務如何變化、無論接力棒傳到誰手裏,歷任19名書記、22名縣長和41名人武部部長、政委都堅決扛起黨管武裝工作的政治責任。
「向部隊輸送高素質兵員是黨管武裝的主要工作之一,是關系國家安危的嚴肅的政治任務,是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沈甸甸的責任。」臨沭縣縣委書記張雷說。
63年來,臨沭人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無責任退兵」這份榮譽——選兵,突出一個「精」字;驗兵,突出一個「嚴」字;定兵,突出一個「準」字。
「我們一方面透過到新訓機構回訪、赴駐軍單位座談等,摸清不同軍兵種和地域的特點要求;另一方面對大學畢業生、高級技工等征集物件分類建檔,確保重點方向無盲區、重點群體不落人。」臨沭縣人武部部長孫軍濤說。
為了實作兵員征集供需對接的精準耦合,臨沭縣緊盯戰鬥力標準選好兵,利用大數據輔助系統全面掌握轄區內兵員潛力以及在外務工、上學青年等轄區外重點物件情況,把過去的「概略征集」變成現在的「精準發動」,真正做到一季一研判、一人一對策。
時任縣人武部部長王金華2次專程去青島動員機電類專業人才袁海鵬參軍,又到他父母家中做工作,如今袁海鵬已是連隊主官,「三顧茅廬追好兵」的故事傳為佳話。
征兵準星始終瞄向戰鬥力靶心,是臨沭征集高品質兵員的根本所在。
在臨沭,青年應征要過「七道關」,年齡、政治面貌、身體、文化、病史等情況都要逐一接受核驗。「為戰點兵就要立起向戰從嚴的標準,」臨沭縣人武部政委孫國林說,「我們主動強化研判,將思想和身體存有隱性問題的物件堅決擋在軍營之外。」
走進沂蒙支前紀念館,記者看到一幅往年應征入伍的新兵合照,人人眼神堅定、意氣風發。
這張照片裏的每個年輕臉龐背後,都有13名責任人。
臨沭縣推行「13名責任人」責任制,涵蓋了家庭以及村(社群)、鎮(街道)、縣等各級有關職能部門,每一環節人員主體和責任分工明晰,確保送出的兵員能夠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好鋼做刃,好男當兵。大批從臨沭走出來的子弟兵紮根軍營、建功國防,其中2200余人次立功受獎,湧現出「時代楷模」滿廣誌等優秀軍人代表。
去年,臨沭縣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軍委政治工作部、軍委國防動員部聯合表彰為「全國征兵工作先進單位」。
「臨沭縣結合時代特點為部隊輸送高品質兵員,是新時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動示範,是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的具體實踐,是弘揚新時代沂蒙精神的鮮明體現,也是山東征兵工作的一個縮影、一張名片。」山東省軍區政委王愛國說。
送出去的是好鐵,回來的是好鋼,是建設家鄉的棟梁。臨沭縣縣委書記張雷介紹,目前,臨沭全縣四分之一以上的村(社群)黨支部書記由退休軍人擔任,退休軍人群體在救火防火、清淤清障等急難險重任務中當先鋒打頭陣,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基層群眾的「主心骨」。
如今,2024年秋季征兵工作正在臨沭如火如荼開展。新時代的「支前」故事,仍在繼續。(劉國順、林琳、賈啟龍、黃一宸)
(新華社濟南7月23日電)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