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二戰期間,英國三番五次坑中國,當屬頭號「豬隊友」

2024-07-24軍情

只要一提起「豬隊友」,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義大利。也確實,義大利這哥們的表現實在是拉胯,不但起不到盟友1+1大於2的作用,反而成了德國沖鋒陷陣的「絆腳石」,不過這畢竟是人家法西斯陣營的事兒,好了壞了的咱也管不著。

既然中國是反法西斯陣營的盟友,那麽同一陣營裏的盟友應該是可靠的夥伴了吧?但人所共知,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是史上最奇怪的盟邦,不同政治制度、乃至平時相互敵對的國家,為了打倒希特勒、墨索裏尼和日本軍國主義,才不得不臨時走在一起,各個國家都劈裏啪啦地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都想以犧牲別國為代價,贏得這場戰爭勝利。當然中國除外。

既然各懷心思,那麽這個所謂的盟友肯定是同床異夢。對中國來說,英國是真正的「豬隊友」,無論是外交戰場,還是前線戰場,中英之間非但談不上是攜手並肩作戰,而且英國的表現足以用「惡劣」二字來形容,讓中國人飽受其苦。

原本,當時在南京當政的國民黨政府就是親英美派的居多,自然在外交上更為倚重英美兩國,況且英國又在中國有著重大的經濟利益,南京政府對英國寄予了很大希望,一點也不足為奇。

可是英國人真是一點面子也不給啊,在面對中國人的苦難時,英國差不多是不聞不問,反而一肚子壞水,這在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前就早有苗頭。

「九一八」事變之前,英國在遠東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可當日本侵占我東三省時,英國卻制定了一項消極的「不幹涉政策」,他們的說辭是: 英國既不能激怒日本,也不放棄與中國的友誼。 鬼才相信他們的話。

實質是英國在華利益主要在長江流域和香港,日本一口吞下了中國東北,但並沒有直接威脅到英國的在華利益。相反,英國還利用自己操縱國聯的機會,企圖以犧牲中國東北為代價,把日本局限在那萊恩安心心的建設「偽滿洲國」,他們以為這樣日本就會心滿意足了,就能領英國人的情,日本也就會高擡貴手,不會把手再伸到英國人的勢力範圍之內。

英國甚至無恥的說滿洲對日本的重要性,就相當於愛爾蘭對英國的重要性。可見,英國是以帝國主義的目光和殖民主義的口吻來審視和評判「九一八」事變的,哪還有道義可言?

這種綏靖政策在東方的變種,最後自然也只能結出惡果,膨脹的日本終於按捺不住野心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但英國人還是抱定了事不關己的態度,決心把熱鬧看到底,他們在租界裏隔岸觀火,以犧牲中國利益,來換取一時茍安。

為了討好日本人,英國還利用把持中國海關的特權與日本搞起了金融合作。有段時間還應日本的要求封閉了滇緬公路,使中國失去了物資補給國際支持的「生命線」。

提到滇緬公路不得不多說一兩句英國人幹的齷齪事,之前英國逼迫急於貫通滇緬公路的重慶當局割讓了班洪、班老等中國領土,強行劃定了「中緬邊界線」。外援物資運抵仰光港後,英緬殖民當局也經常以各種理由截留。這種趁火打劫的行為,與強盜無異。

英國自以為暫時妥協換取了喘息,殊不知日本就是欺軟怕硬的性格,最後日本人果然蹬鼻子上臉,從香港到新加坡,從馬來亞到緬甸,一發發炮彈打到了英國身上。

這一回,英國人再也不能坐視不理了,即使內心一百個不情願,也不得不跟中國正式結盟。但在事關中國生存生命線的緬甸戰場上,英國的表現極為拙劣,讓人眼花繚亂的「昏招」一個又一個。

從一開始,英國就對防守緬甸顯得漫不經心,他們在乎的是印度。中國提出派出遠征軍入緬協同防守後,英國當局仿佛如臨大敵,一開始把中國入緬遠征軍的規模限制在團級,後來中國提出派精銳部隊後,又一再推遲中國遠征軍入緬時間,在中英聯合作戰上長時間的扯淡纏結,白白喪失了最佳的布防時機。

據統計,日軍在緬甸開戰以來,重慶方面共接到類似要求中國出兵的請求電報14封,中國遠征軍也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動員,但每到大軍要出動時,英國人又出爾反爾,要求暫緩出兵,這在戰機稍縱即逝的戰場上無疑是致命的。

於是,等到中國遠征軍入緬時,緬甸首都和最大港口仰光城都丟了。對於中國來說,仰光的陷落等於失去了國際外援水陸轉運的樞紐,即使能夠守住緬甸其他地方,也毫無意義。遠征軍尚未到達戰場,就失去了保衛的目標。

錯失了最佳出兵時機的遠征軍好不容易進入緬甸,英國人又百般設限,還伸手朝重慶方面要遠征軍的指揮權。按照慣例,聯合作戰由出兵最多的國家派人擔任最高指揮官,中國遠征軍的三個軍十萬人大大超過英緬軍,理應由中國方面進行統一指揮。不幹活卻還想吆喝,英國人是怎麽好意思開的這個口呢?

從後來戰事發展的態勢來看,我們才明白英國人如此大言不慚的用心,那就是透過掌握指揮權,把中國軍隊派到最危險的地方,以此來拖住日軍,好給英軍撤往印度爭取時間。換句話說,英國允許遠征軍進來,只是為了護送他們自己體面地離開,僅此而已。

從仰光失守開始,英軍就是不斷後退的趨勢,而中國軍隊則總是力圖向南前進,處在作戰的最前沿。因此,盡管中國遠征軍作戰很勇敢,但總是左顧右盼,擔心自己的兩側出問題,擔心英國人卷起鋪蓋逃跑,而陷我於不利境地。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絕非杞人憂天。同古保衛戰時,遠征軍穩守防線,始終沒有動搖跡象,但西路英軍卻在未通知中國方面的情況下就擅自撤離了陣地,將側翼完全暴露給了日軍,遠征軍最後被迫主動撤離了同古。同古失守,使得緬東門戶洞開,日軍得以長驅直入。

毫無鬥誌的英軍就像沒頭蒼蠅一般到處亂竄,7000多名英軍士兵被日軍3000多人圍困在仁安羌,這些老爺兵坐以待斃,反而要靠中國遠征軍派出一個團解救出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中國遠征軍發起攻擊時,包圍圈裏的英國軍隊沒有任何裏應外合、趁機突圍的意思,完全是坐等著自己被解救,完全是一幅愛咋咋地,死豬不怕開水燙的躺平姿態。

英軍被解圍之後,如驚弓之鳥 逃之夭夭,決心棄中國遠征軍於不顧。被丘吉爾派到緬甸救急、曾經指揮了敦克爾克撤退的亞歷山大將軍甚至接到了他的頂頭上司韋維爾發來的電報,告訴他 「千萬不能讓中國軍隊抓住把柄,指責英國軍隊不顧友軍逃往印度。」

英國人此舉,就是既當又立了。

為了方便逃跑,給自己打掩護,英國人甚至還給中國遠征軍提供了假情報,說是在皎勃東地區發現日軍主力,於是被英國假情報誤導的第200師在三天之內來回奔波了500多公裏。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並沒有。踏上了逃跑之路的英國人繼續著他們的無恥,英軍單方面西渡伊洛瓦底江狼狽逃竄,並把中國遠征軍置於掩護其撤退的位置,這幾乎是把中國遠征軍推進了絕境。但英國人還覺得不夠安全,他們想把橋炸掉,撒手不管江對岸沒有撤回來的中國軍隊,要不是已經過河的中國軍隊差點跟英軍火拼,不知道有多少遠征軍將士就要被隔在江對岸了。

史迪威為中英聯軍籌劃的三大會戰,也因英國人的中途退場而先後宣告破產。

遠征軍新38師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境內,當地的英軍司令卻以非法入境為由要解除武裝,以難民的身份收容他們。忍無可忍的孫立人將軍下令部隊構築工事,做好一切戰鬥準備。要不是英軍裏面有人認出來這就是在仁安羌解救了七千英軍的那支中國軍隊,雙方發生火拼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緬甸的作戰中,中國軍隊奮勇擊敵。但是由於英軍更多的顧及自己的利益,不顧中國軍隊安危,使得雙方不能很好的協同作戰,這是緬甸作戰潰敗的重要原因。而且英國對中國多加掣肘,不但事先承諾的物資給養全部落了空,還把本該移交的陣地和防禦工事悉數破壞,生怕中國人能從緬甸當地獲得補給。

英國這樣的所謂「盟友」,真是無恥自私到了極點。

後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趨於好轉,在反攻緬北及一些戰後國際秩序安排問題上,中英之間仍齟齬不斷。英國奉行先歐後亞政策,對收復緬甸一點也不上心。在美國的說服下,英國雖然答應了反攻緬甸,但卻把戰場限定在了緬北地區,決不允許中國遠征軍涉足下緬甸。

在商討建立聯合國時,英國也不同意將中國列為四大國之一。丘吉爾從心底裏是瞧不起中國,並且時刻都在防範和戒備中國。

細數二戰期間,英國給中國只有添亂,幾乎沒有任何幫助。一次次地拖累中國,沒少做損害中國利益和抗戰大業的事的英國,已經不僅僅是「豬隊友」了,簡直是專門來坑咱們的。但英國出賣隊友對他們來說是天經地義之事,況且人家也沒拿你當美國那樣的知心隊友。所以無論何時,英國人都沒有資格在中國面前裝什麽聖母、白蓮花。

處心積慮的英國最終也沒能保住印度、緬甸和東南亞的殖民地,這些地方都從英國殖民帝國中脫離出來,成為新興的獨立國家。而日落西山的英國,現在只能跟著美國亦步亦趨,並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攪屎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