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飛彈的射程不夠,年輕專家卻說泄燃料可解決,錢學森欣喜:好極了

2024-07-24軍情

搞飛彈研究,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基礎工業薄弱,想在工廠裏造個合格的螺絲釘,都得費老大勁兒了,更別提造出飛彈使用的精密零件。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面對西方的全面封鎖,中國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想要自主研發出核彈簡直是難比登天。

然而經歷了百年戰亂,國人深知「落後就要挨打」道理。大家夥再也不想忍受別國欺淩了,於是為了咱們的國防安全,所有人都盼著——咱們能盡快研究出自己的飛彈。

一九五六年,中國的第一個飛彈研究部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在錢學森等飛彈研究專家的牽頭下,我們終於開始了自己的飛彈研究工作。

第二年十一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枚飛彈——「東風一號」。 「東風一號」是在蘇聯P-2飛彈的基礎上仿制而成,換句話說,就是這一型號的飛彈,用的事實上是相對落後的技術。

五十年至六十年代初,正是中蘇關系惡化的時候。當時蘇聯人曾在國際上叫囂著要對中國使用核彈,中國為了自保,於是決定開始研究東風飛彈的升級版。

這一次我們沒有蘇聯專家的幫助,全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在耗費四年的光陰後,中科院的飛彈專家們,終於研制出了「東風二號」,並決定在一九六四年夏季在酒泉基地進行試射。

不料到了試射的當天,由於氣溫超過了四十度,飛彈的燃料產生了「氣化」現象。遇熱膨脹後的燃料使飛彈的重量發生了改變,於是飛彈射出後始終無法命中目標。

面對這樣的情況,不知情的朋友可能會想:既然天氣太熱試射不了,那不會等到天氣轉涼再做試驗嗎?

可是飛彈是要在戰場上使用的,它必須適應所有的天氣狀況。敵人來侵略中國時,可不會專門等到天氣轉涼。於是又有人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飛彈試驗一次不成功就多搞幾次嘛。

然而當時國內的經濟狀況很不好,全國六億老百姓都是勒緊了褲腰帶在過日子,飛彈基地每一次試射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多搞幾次試射就會浪費掉大量的金錢。

飛彈專家們不想浪費國家的經費,於是急忙召集了科研工作人員商討「補救方案」 。可是大家閉門開會,連著奮戰了好幾天,卻始終拿不出一套解決方案。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指揮團隊又召開了一次「擴大會議」。這一次擴大會議,把參會人員的標準作了降低,於是就有一個小小的中尉軍官也進到了會議室。

那個時候,第五研究院的人都沒有想到,正是這個小小的中尉,把東風二號的燃料問題給解決了。就像是【人類群星閃耀時】的作者茨威格說的那樣:

歷史上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往往只產生於短暫的靈感覺爆發之間。

這一次靈感的爆發,源於一個三十三歲的中尉,他的名字叫王永誌。當時他 在五院的專家們一致主張給飛彈再「增加燃料」的時候,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應當減少「東風二號」的燃料

王永誌這一提法,讓在場的所有人大吃一驚。本來按照正常的邏輯,大家都覺得飛彈打不中目標,是因為發動機的動力不足。

發動機的運作是靠燃燒燃料來完成的,既然它缺少動力,那就應該給它增加燃料才是。但是增加燃料會讓飛彈本身的重量增長,更加不利於飛彈命中目標。

於是王永誌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調整飛彈燃料中的酒精占比。原來,飛彈的燃料成分裏面是含有液態酒精的。

這些酒精遇到高溫天氣會直接「氣化」,體積膨脹給飛彈燃料箱的內部增加壓力。假如飛彈發射出去後壓力過高,就會造成一部份燃料透過「安全閥」被釋放掉。

那麽,飛彈內的燃料就不夠用了,自然也不能命中目標。萬一燃料箱在使用中因為壓力太大發生了故障,有可能還會發生安全風險。

王永誌想出來的辦法,就是減少酒精占比。 他提出,可以透過數學方程式精準地計算出了酒精與其它燃料最合適的比例,讓「東風二號」試射成功。

然而王永誌這個說法,當時在場的部份專家並不完全贊同。一是因為他當時才三十出頭,還太年輕,二是因為搞飛彈研究,這個事所有人都沒有經驗,也不知道他說得對不對。

再加上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飛彈試射一次是要花很多財力的,所以老專家們當時不敢貿然同意。後來錢學森在北京聽說飛彈試射出現了問題,急忙趕到酒泉。

王永誌得到了訊息以後,鼓起勇氣敲開了錢學森的門。錢學森聽了王永誌的方案以後,欣喜地說:「好極了!」 那麽, 錢學森當初為什麽會力排眾議,采納王永誌的方案呢?

原來啊, 這位王永誌可不簡單,他其實是我們國家五十年代末,派到蘇聯專門學習過飛彈技術的「獨苗」。

王永誌一九三二年出生在遼寧,小時候家裏特別窮,父母因為時常受人欺負,就想讓兒子長大了去當個警察,於是就在他六歲的時候,把他送去上了私塾。

剛讀書的時候,王永誌連個大名都沒有,教書先生發現他有誌於讀書,所以才給他起了「永誌」這個名字。

一九五二年,二十歲的王永誌考進了清華大學,當時學的是飛機制造專業,想給咱們國家造大飛機。

後來中蘇簽了一個協定,蘇聯答應幫我們培養一批能造原子彈、飛彈的留學生, 王永誌就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送去蘇聯學習飛彈技術的中國人。

蘇聯人讓王永誌學飛彈技術,條件很苛刻,規定上課做的筆記必須交給蘇聯人保管,不能帶出去;他想要復習功課,就要打報告先取回筆記,復習完了還得歸還。

王永誌當年在蘇聯上課,學習知識幾乎全部是靠死記硬背,結果反倒讓他練成了一個「好記性」。

後來在「東風二號」試射的時候,專家們一開始不敢相信他,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不是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嗎,可是王永誌的記性就是比「爛筆頭」還要強。

解決了「東風二號」燃料的問題以後,錢學森就留意到了王永誌,後來一直把他當成自己的學生來培養。

再後來我們國家要研制洲際飛彈,錢學森推薦王永誌當上了「總設計師」。 一九九二年,王永誌被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

搞科研工作,不只要有學識,還需要有科技創新的能力。王永誌經過多年的潛心學習,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早已經學得滾瓜爛熟,但是他並不滿足於照搬別人的理論。

飛彈內的燃料的性狀發生了改變,於是從安全閥裏泄出去了一部份,導致飛彈不能射到指定地點,加燃料看起來是一個「好主意」,事實上卻是一個多耗能源的「笨辦法」。

王永誌運用逆向思維,另辟蹊徑解決了這個難題,這讓錢學森意識到,眼前這位年輕人的身上似乎蘊藏著的無限潛力

從那以後,錢學森著力培養王永誌。王永誌這種敢於挑戰常規、勇於探索未知的精神,不但幫助他自己解決了技術難題,更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創新、發展,樹立了一個模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