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冷戰遺老不行了?美國專家很消極:跟中俄開戰,北約會被去軍事化

2025-01-04軍情

美國軍事專家威廉·施萊佛於2日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觀點,認為如果北約與中俄爆發戰爭,北約將在十年內經歷「去軍事化」過程。

他原話是:「在與中俄的常規軍事沖突中,北約將在不到一個月內耗盡所有彈藥庫存,損失數十艘大型軍艦和數百架戰機,接下來的十年裏,北約將陷入非軍事化的狀態。」

某個開源情報帳號引述的威廉·施萊佛原

施萊佛的這一判斷並不新穎。在他之前,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釋出的台海兵推報告曾多次警示,如果美國決定介入台海局勢,美軍的關鍵彈藥將在一周內耗盡,而生產同等數量的反艦飛彈則需要約兩年的時間。

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隨後也公開重申了這一觀點。去年,他曾直言,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已對美軍在印太地區的應急準備造成了「負擔」,尤其是在「愛國者」防空飛彈和空空飛彈被用於援助烏克蘭的背景下,他指出「俄烏沖突正逐步消耗美軍的軍火庫存」。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在各個戰區的彈藥儲備並不是按照具體戰區的需求來劃分的,而是實作跨戰區調動和共享。因此,曾經出現過美國先將彈藥從以色列運送到烏克蘭,再從烏克蘭轉運回以色列的特殊情況——帕帕羅表示,這麽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美軍能夠平等地調動彈藥,以應對任何突發事件」。

北約實際上就是一幫冷戰的遺老遺少

然而,眾所周知,今天的美國早已不同於二戰時期那個「民主兵工廠」。如果美軍的彈藥儲備充足,根本無需費力從各戰區調集軍火來援助烏克蘭和以色列。大規模的援助勢必會加劇美軍彈藥的緊張狀況,從而影響美國在其他地區的軍事備戰。

舉個例子,去年12月,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釋出了關於俄烏沖突的最新評估報告。報告指出,美國每月生產155公釐炮彈的實際產能遠未達到最初設定的目標,預計到2024年底,每月的產量將提高至5.5萬發。但與此同時,烏克蘭每個月至少需要30萬發炮彈,才能彌補與俄軍之間在火力上的差距。

美國的軍工產能無法跟上烏克蘭的消耗速度,這意味著五角大廈要麽必須尋求盟友來填補這一空缺,要麽只能動用美軍的彈藥庫存來彌補烏克蘭的巨大需求。

美國生產的155公釐炮彈

去年,美國媒體總結了美國海軍在紅海的作戰消耗。直到美軍「艾森豪」號撤離為止,美國海軍共發射了480枚空空飛彈等各類彈藥、135枚「戰斧」巡航飛彈和155枚「標準」系列防空飛彈,僅這些彈藥的成本就已高達10億美元。

因此,紅海的防空戰被美國海軍稱為「二戰後美軍所經歷的最激烈海戰」——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胡塞武裝僅是一支工業生產能力極為有限的中東武裝力量,他們能夠自制的飛彈和無人機尚且處於初級階段,遠無法與中俄等擁有完整國防工業體系的大國相提並論。

北約現在還想把手伸向亞太

這正是當前美國最為「精神分裂」的地方:一方面,援助烏克蘭和以色列消耗了大量美軍的軍火庫存,軍工產能逐漸萎縮,導致彈藥生產目標屢次拖延,甚至美國海軍在對抗胡塞武裝時也顯得力不從心。

與此同時,美軍的各路將領、政客和智庫常常口口聲聲叫囂與中俄開戰,仿佛戰爭不過是場即時戰略遊戲,只要一點選滑鼠,指派美軍出擊,勝利便輕松到手。

問題在於,即時戰略遊戲中尚且意識到後勤補給的重要性,而美國的將領和政客在談及「與中俄開戰」的設想時,卻從未真正考慮過美國每年能夠生產多少炮彈。

這正是美國某些人最可笑之處:在他們看來,武器和彈藥似乎會自動從倉庫中「生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