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二戰後期蘇聯是解放了東歐還是控制了東歐國家?

2024-04-28軍情

在二戰後期,蘇聯在東歐的行動引發了廣泛的爭議。

有些人認為蘇聯是在解放了東歐國家,幫助他們擺脫了納粹的統治,讓東歐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

而另一些人則認為蘇聯實際上是在控制這些國家,為了滿足對外擴張的目的,將東歐各國控制在自己的勢力範圍。

那麽真相到底是什麽呢?

我們必須看到二戰後期,蘇聯在東歐各國到底付出了什麽實際行動。

在二戰最後的反攻階段,蘇聯紅軍一路從莫斯科城下反推到德國柏林,期間占領了很多東歐國家,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國。

等到戰爭結束後,從蘇聯對待「西柏林」的態度就可以看出蘇聯的目的不純。

當時波蘭被美英法蘇四國占領托管,美英法占領了德國西部,蘇聯單獨占領了德國東部。

而德國首都柏林也被一分為四,同樣是英美法占了西柏林,蘇聯獨占東柏林。

史達林為了達到占領整個柏林的目的,不惜封鎖西柏林一切對外通道,導致西柏林250萬人面臨被凍死、餓死的風險。

好在有歐美各國空軍的空中援助,緩解了西柏林的危機。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英法美占領西德,確實是暫時托管,最後還是會把國家交還給德國人民。

而蘇聯占領東德就沒有那麽簡單了。

從沙皇時代到蘇聯,東斯拉夫人從來沒有停止對外擴張的腳步,其血脈裏對土地的狂熱追求也讓他們「視土如命」。

因此,二戰後不管是蘇聯各加盟共和國,還是東歐各衛星國都是蘇俄眼裏的自家領土。

盡管礙於新的國際秩序,史達林不能實作將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東歐國家納入蘇聯版圖的野心,但將他們搞成蘇聯的小弟還是很輕松的。

於是我們看到 蘇聯在二戰後立即在東歐各國建立了「蘇式政權」,並透過簽訂友好條約的方式對這些國家進行「指導」。

這些東歐國家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當地的「同誌」大多不是當地人民的第一選擇,也不是最強力量。

這些「同誌」之所以能夠上台,全是依仗蘇聯明目張膽的扶持上位的,他們是「坐著蘇聯的坦克來到這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

這本身就會影響當地政府的合法性,以及在人民心中的看法。

這些政權的建立往往不是以人民的選擇和意誌為主,而是以蘇聯的喜好為主。

那蘇聯在東歐人民心中是什麽形象就可想而知了。

以東斯拉夫人千年世仇波蘭人為例,一戰才復國,二戰就被蘇聯和德國分了,二戰結束後又被蘇聯強迫接受紅色教育。

你說波蘭人能喜歡蘇聯嗎?

有些人會說,蘇聯在東歐國家建立「蘇式政權」是為了解放東歐人民,使他們擺脫納粹的壓迫。

那如今德國都被托管了,納粹也沒了,你蘇聯還不走?

蘇聯說我不走,我為你們帶來了世界上最偉大、最好的制度,等著享福就完了。

於是東歐各國的制度、經濟模式以及軍事都由蘇聯負責。

如果說在史達林時代,東歐國家在某種程度上保持了一定的團結,並在一定程度上擁有自治權。

那麽在赫魯雪夫上台後,隨著史達林被他徹底否定,引發了東歐地區的思想混亂和政治鬥爭,嚴重影響了東歐各國經濟的發展。

比如 波蘭發生了「波茲南事件」,數萬工人要求漲薪減負,結果赫魯雪夫直接重拳出擊,把數萬工人們指控為境外破壞勢力,或被逮捕或被流放。

同年,匈牙利爆發了「十月事件」,匈牙利人在「史達林模式」下生活 十分困苦,想走「符合本國民族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蘇聯派遣兩個師團進入匈牙利,2700名匈牙利人因此死亡。

總之,東歐各國爆發了或大或小的事件,他們掙紮著表達對蘇聯控制的不滿。

在這種混亂局面下,赫魯雪夫為了鞏固自身地位,進一步加強了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控制。

「經互會」的形成使得蘇聯在東歐地區的影響力更加強大,嚴重削弱了東歐各國的自主權。

蘇聯徹底在成為東歐各國的「老子黨」。

而這種分離達到巔峰則是布里茲涅夫時期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可以說這次事件之後,蘇聯正式成為了紅色的沙俄。

蘇聯也逐漸顯露出腐敗和壟斷的本質,向資本主義壟斷轉型。

東歐各國徹底被蘇聯全方位控制,他們和蘇聯僅存的那點團結也煙消雲散,徹底貌合神離。

從這一刻起,華約的崩潰,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當蘇聯的軍事力量,沒有辦法在展現出威懾力的時候,當蘇聯的經濟能力以及經濟上的決心,使得蘇聯沒有能力也沒有信心在維持經互會體系「的時候。

蘇聯東歐體制的崩潰,也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