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看過1973年贖罪日戰爭,再看俄烏沖突,就懂戰爭為何不能用核彈

2024-09-29軍情

1973年10萬大軍湧入以色列,存亡時刻,梅厄夫人為何不用原子彈

最近爆發的俄烏沖突,在持續大半年之後,雙方的脾氣也一點沒小,反而硝煙味更濃,弄得核武器都成了台面上的籌碼。

這狀況,讓人不由尋思,過了,太過了。

核武器是啥?

一個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斯利之劍,是不能輕易妄動的存在。

只能做威懾,做籌碼,最好別放,一放局勢就不可收拾了。

(永遠不要放)

那麽上一個差點放核武器的時候,是什麽時候咧?能指導今日的未來嗎?答案是當然能!

上次差點引發核戰爭的沖突,是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也就是著名的「十月戰爭」,或者說「贖罪日戰爭」。

那一年,遭遇阿拉伯聯軍突襲以色列軍方高層,對於突然降臨的戰爭震怒無比。

以至於軍方一直鼓噪說要使用核武器,內閣也一致認同了使用核武器。

最後關頭,還是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力排眾議,否決了這一建議。

要不然,沈寂許久的世界,將再次升騰起蘑菇雲。

當時的真相到底如何?有什麽教訓?讓我們回溯時光去看看吧!

(梅厄夫人)

說第四次中東戰爭,必須要了解1967年爆發的第三次中東戰爭。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聯軍可謂吃癟不斷,狼狽不堪,埃及更是損失慘重。

戰爭中以色列軍用摧枯拉朽之勢橫掃阿拉伯聯軍,還順勢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跟敘利亞的戈倫高地(一半),打到了越過蘇伊士運河停火線,直接威脅埃及經濟命脈蘇伊士運河。

如果失去了蘇伊士運河,埃及就沒了過路費收入,養活人民進口糧食的錢估計都要發愁。

後來戰爭雖然停了,但以色列軍依舊占據了西奈半島,時刻威脅埃及的生命線安全。

(薩達特)

臥榻之側有猛虎,埃及人當然不安啊!

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明白自己沒有選擇,必須用戰爭收回西奈半島,要不然埃及永無寧日。

為何必須選擇戰爭,也跟當時的時局有關!

長久的戰爭讓以色列越打越強,成了中東最牛釘子戶,弄得致力於拆遷的阿拉伯聯盟對以色列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

這個時候,如果一直以阿拉伯世界老大自居的埃及,用談判的方式找以色列要回土地,就等於背棄了阿拉伯聯盟,也讓埃及失去了來自中東土豪兄弟們的財政援助。

這樣的政治代價,還有經濟代價埃及都付不起。

這就讓埃及唯有戰爭一條路可走。

唯有打疼了以色列在談判,埃及才不會陷入被動。

即便冒險,埃及也不得不為。

(時局圖)

但戰爭之前,薩達特非常理智,明白消滅以色列不太現實!

首先:以色列國防軍足夠強大,自己不一定搞得定。

其次:以色列是美國盟友,美國不會坐視以色列被滅國。

最後:以色列雖然沒有承認,但他擁有核武器也是不公開的事實,風險太大了。( 1969年3月以色列就擁有了隨時可爆炸的核武器)

這就註定了這場戰爭的方式是突襲戰爭。

用以快打慢,讓準備不足的以色列吃癟,最後快速和談,以控制戰爭規模達到戰略目標。

但這個度如何把控?

以色列會否如埃及所願?都是未知數。

不過並沒有影響薩達特的戰略決策,於是戰爭開始了。

(厲兵秣馬的埃及人)

1973年10月6日,寧靜的蘇伊士運河平緩流淌,沙漠了無聲息,可這寧靜卻在下午兩點被打破了。

數千門火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發出了怒吼,目標直指駐紮在運河東岸的以色列軍。

數分鐘後,西奈半島區域以色列修建的火力點,指揮所、防空飛彈陣地、空軍基地、補給站、雷達站無一幸免,全部遭遇火力覆蓋,以色列軍防線在覆蓋火力下損失慘重。

幾乎同時,戈倫高地的敘利亞軍4萬人也同步進攻,配合進攻的有900輛坦克和100多戰機。

敘利亞軍動了,埃及軍隊當然也在動。

火力覆蓋之後的埃及戰機,對以色列目標進行了持續300多架次的空襲。

火力覆蓋,空軍襲擊,然後就是陸軍沖鋒。

裝備狼大量先進RPG火箭彈和AT-3反坦克飛彈的埃及士兵,洶湧而來,迅速擊穿以色列軍設在運河東岸的「巴列夫防線」。

旗開得勝後,下午5點3.2萬名埃及步兵抵達運河東岸,次日埃及軍隊10萬官兵,在1000輛坦克,1.35萬軍車配合下,渡過了運河。

戰鬥打到現在,埃及軍隊陣亡僅僅208人,可謂戰果輝煌!

(行動順利)

輝煌戰果之後,是埃軍磨拳搽掌和以色列軍的措手不及。

10月8日,深入西奈半島的埃及兩個軍先頭部隊,跟以色列裝甲部隊交火了。

倉促反擊的以色列裝甲部隊,沒有空軍掩護,沒有步兵支援,短時間內300輛坦克,就被準備充分,大量運用個人反坦克飛彈的埃及軍隊打的潰不成軍。

僅僅48小時,300輛坦克就傷亡大半!

東岸如此糟糕,戈倫高地戰況就相對要好點。

敘軍兵力龐大,裝備有1300輛坦克,600門火炮,65套防空飛彈的5萬大軍,面對以色列軍170輛坦克和不到100門火炮的守軍時,優勢明顯,精銳82傘兵旅,順利拿下了以軍設定在赫爾蒙山上的堡壘。

兵力雖然占絕對優勢,但敘軍並沒有冒進,而是穩紮穩打,始終讓部隊在防空飛彈的防禦範圍內。

這戰況看似順利,可指揮能力太過拉胯的敘利亞軍,居然因為前線部隊調動不利,弄得前軍堵後軍,左軍擠右軍,自己亂成了一團。

(以色列軍)

這就給了以色列亂中取勝機會。

以色列派出第188裝甲旅「巴拉克旅」,阻擊敘利亞軍先頭部隊。

這支曉勇的以色列精銳,在被敘軍切割包圍後,依舊死戰不退,遲滯了敘利亞軍的進攻。

這給了以色列後備役部隊抵達戰場的機會,預備役部隊,第一時間投入到了戈倫高地戰場。

至於為何以色列反應如此快?

原因很簡單,戈倫高地直接面對以色列本土,而西奈半島離以色列本土還有不小的距離。

如果戈倫高地陷落,敘軍將長驅直入,毫無阻礙地進入以色列,到那時後果不堪設想。

快速增援的以軍後備役部隊,剛剛拿起槍,就成了精銳戰士,一分鐘都沒休整,就進入了坦克之中,奔赴前線。

這就是戰爭第四天時以色列軍的狀況,每一個軍事行動,每一個增援部隊,都在搶時間。

高頻,高烈度戰爭,讓準備不足的以色列,損失不小。

49架戰鬥機沒了,500輛坦克沒了都還是小事,更致命的是彈藥儲備量也不夠了。

就拿炮彈來說,最常用的105公釐炮彈儲備量僅僅還能支撐48小時。

這狀況讓以色列內閣惶恐了,如果炮彈打完了,仗還咋打?

前線的戰況傳到後方,戰備問題讓無數人明白,以色列到了生死存亡時刻。

(戰況不利)

10月9日以色列高層會議上,國防部長達揚直接跟總理梅厄夫人說:是時候考慮動用核武器了!

這建議讓以色列內閣出現了激烈的爭論。

堅決反對的人說 :這將把中東地區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包括以色列自己。

強烈支持的人說 :現在不用以色列立馬就要沒,都沒了還管啥中東。

生存還是淪陷一念之間,放還是不放決於一人。

這人就是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

(梅厄夫人)

那麽以色列當時核實力如何?

按權威媒體事後猜測,1973年時,以色列就擁有13顆隨時可以發射的核彈,至於載具也有,那就是 傑利科-1型彈道飛彈。

傑利科-1型彈道飛彈,是上世紀60年代以色列從法國引進的短程地對地飛彈,采用兩級固體燃料發動機,射程在235--500公裏之間,能攜帶常規彈頭450-800千克,或當量2萬噸TNT的核彈頭,威力比美國人丟在廣島和長崎的核彈多5000噸TNT當量。

這樣的大殺器,以色列有13個,也算手中有膽了。

(傑利科1型飛彈)

可有膽也不是這麽用的。

核彈的毀天滅體威力,制造核彈的猶太人如何不知?

主政以色列的梅厄夫人,在抉擇那一刻憂心忡忡。

如果以色列真的用了核武,等於人類史上第二次將這種武器投入實戰。

真要那麽做了,以色列將遭遇全世界的譴責和阿拉伯世界的群起敵對。

譴責不算啥,但來自阿拉伯世界的敵對,就跟原來完全不同了,會上升到種族存亡程度。

因為一個動不動就丟核彈的小國,如果敵對國也有了核彈,也將毫不猶豫地使用。

以色列才多大?彈丸之地而已。

在這樣的互毀敵視下,阿拉伯世界或許還會存在,以色列將永遠不復存在。

(被阿拉伯國家包圍的以色列)

尋思過後,梅厄夫人決定放下核按鈕,轉而尋求美國的援助。

在做這個決定之後,她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 :如果美國不肯幫忙,那麽我們就孤註一擲,動用核武器自衛!

這時美國的態度,成了決定以色列決策的關鍵。

這一天是1973年10月9日,也被後世稱為 「中東最危險的一天」。

選擇權到了美國手中,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也很焦急。

因為尼克森的國家安全顧問,地緣戰略家季辛吉警告他說 :如果以色列被敘利亞軍隊滅國的話,那麽將給美國帶來一場可怕的地緣政治災難。

這地緣災難深意就是 :如果沒有以色列這個釘子在中東,致力於阿拉伯世界統一的大國,將因為這空前的勝利聯合起來,讓阿拉伯世界重新成為世界一級,運用石油武器,讓美國的霸權落空。

以色列亡國,就等於美國徹底結束中東,這個代價,美國承受不起。

(尼克森)

警告過後,尼克森立馬批準了對以色列的緊急軍事援助。

然後,一個前所未有的命令出現了 :美國空軍把所有能飛的玩意都派到以色列去!

所有能飛的東西都派去以色列,這就是的美國支持力度。

命令下達後9個小時,美國空軍運輸機全員動員,執行代號 「五美分救援行動」 的特殊任務。

按事後媒體報道,美國北方基地的導演,無論是庫存的,還是上膛的,都被送到了以色列。

除了彈藥援助外美國還火線售賣了36架F-4鬼怪戰鬥機給以色列。

更奇葩的是,這群戰鬥機都是美軍現役戰鬥機,由美國飛行員飛到以色列後,在匆忙改換塗裝投入戰場。

(F4戰鬥機)

美國援助讓以色列軍逆轉了局勢。

彈藥儲備和裝備損失都不再是問題。

收獲救命藥的以色列,躲過了要完的命運。

更讓以色列人寬心的是,薩達特在收獲巨大戰果後並沒有乘勝追擊。

為何咧?

之前說過,薩達特早就打定主意,控制戰爭規模,不願過分刺激以色列。

這訴求給了以色列喘息的機會和反敗為勝的可能。

西奈半島前線趨於緩和的現狀,讓以色列決定穩住前線,伺機反擊。

在完成堅守部署,遏制敘利亞軍進攻後,以色列就在美國間諜衛星幫助下,找到了突破口。

這突破口就是駐守西奈半島的埃及第二軍團、第三軍團之間的一個防禦缺口。

一看有機可乘,以色列立馬利用缺口,發起渡河攻勢,直接包圍了埃軍第三軍團。

(艱難的勝利)

突襲成功效果立竿見影。

眼見第三軍團要完蛋,埃及人也開始慌了。

不過更慌的還是美國人,他們害怕渡過了危機的以色列,打瘋了之後弄的局勢不可收拾。

隨即美國開始施壓,阻止了以色列人殲滅埃及第三軍團的圖謀。

在一輪輪外交斡旋後,聯合國終於出場了,透過停火決議,要求以色列和埃及、敘利亞立刻停止戰鬥。

眼見都討不到好,發動攻擊的埃及和敘利亞也選擇了遵從聯合國決議。

一場危機渡過了,核彈沒有降臨中東。

埃及人也在這場戰爭後痛定思痛,選擇頂住壓力跟以色列和解。

並在後續和平收回了西奈半島,至於敘利亞的戈倫高地,今日依舊在以色列控制之下。

那個地方戰略地位重要性,給了以色列人不放棄的因由。

戈倫高地直面以色列的本土是其一。

敘利亞和以色列關系沒緩和是其二。

背後大國賽局影響直至今日是其三。

換個角度在看這場戰爭,是不是跟俄烏沖突有點相似,就是局勢有差異。

第四次中東戰爭,因為第三次中東戰爭時埃及、敘利亞失去的西奈半島和戈倫高地而起。

俄烏沖突的溯源,則要追溯到凱瑞米亞危機和更早的赫魯雪夫送禮事件。

引爆點除了累積的矛盾,都是領土遺留問題。

同樣的,雙方也都是一方擁有核武器,但擁有核武器的一方都沒有使用核武器。

同樣的,戰爭弱勢一方受到了美國(中東戰爭)和美歐的援助(俄烏沖突)

(俄烏沖突)

最後,核武器為啥不能用?

首先:大國賽局時代,如此冒險沒必要。

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可以談的,看上去打得火熱,但行事都有分寸,也明白啥是底線。

其次:世界規則讓核武器擁有者明白,除非魚死網破,要不真不能用,因為世界公敵並不好當,人類歷史的罪人也不是個人能承受的。

最後:沒有人是戰爭狂徒,不過時局不得不為而已。

這點上埃及的困惑是必須用戰鬥鼓舞士氣,表達收腹領土的意圖,要不然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經濟壓力和國內壓力,埃及都頂不住,於是才有了進攻,以及戰爭之後的和解,吃一塹長一智嗎。

同樣的,今日俄烏沖突應該也會以這樣的方式結束。

唯一不同的或許是,和解或許有,但弱勢一方的訴求會在戰爭規模受控後大機率不了了之。

因為親兒子和小夥伴待遇是不同的,親疏有別嗎?

不管怎麽說,願世界和平吧。

生活已然有點艱難,就別火上澆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