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的航空工業曾一直處於西方國家之後。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西關系的改善帶來了短暫的「蜜月期」,這期間中國有機會接觸並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裝備。這個階段也讓無數科學家和決策者意識到中國航空工業與西方的巨大技術差距。以主力戰機為例,中國空軍當時仍裝備著第二代的殲6、殲7戰鬥機,並且在殲8II的開發中遇到了重大的技術障礙。
殲6戰鬥機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如美國已經普遍裝備了F16「戰隼」、F14「雄貓」、F15「鷹」式和F117「夜鷹」等戰鬥機。進入80年代後,西方甚至開始著手第五代戰鬥機(後來的F22「猛禽」)的研發。那時的中國航空技術僅相當於西方的50至60年代水平,落後20至30年。在此期間,中國空軍的殲6是基於蘇聯米格19戰鬥機仿制的,而殲7則是基於米格21戰鬥機的仿制品。
F16「戰隼」戰鬥機
在那個時期,中國幾乎沒有在自主研發戰鬥機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如東風107、東風113等計畫因設計指標過高而失敗。由於航空工業的落後,這些計畫均未能實作。因此,過去長時間內,中國空軍的主力機型幾乎都是基於蘇聯戰鬥機的仿制版本,包括殲6、殲7、強5、殲8、殲轟7等,甚至轟6轟炸機也是仿制蘇聯的圖16轟炸機,而運8運輸機仿制自蘇聯的安-12B型。
強5攻擊機
雖然中國在航空工業方面長期落後,但在那一時期的航空裝備出口領域卻非常成功,如殲6、強5和殲7等型號都實作了大規模出口。以下,我們將詳細介紹中國在航空史上出口最多的兩種戰鬥機。
一、殲6戰鬥機
殲6戰鬥機不僅是中國出口最多的型號,也是中國第一代自主生產的超音速戰機。1958年3月,沈陽飛機廠開始仿制蘇聯的米格-19L戰鬥機,1959年9月成功試飛第一架仿制機型。但由於在仿制過程中未進行結構強度計算,其強度只達到了設計指標的86%,效能也未能達到米格19的水平,甚至連基本的飛行品質都未能保證,導致飛機飛行時抖動嚴重,無法執行作戰任務。
後續,中國透過從蘇聯引進米格19S型戰鬥機,並以此為藍本成功進行仿制,1962年開始裝備空軍,被命名為殲6戰鬥機。這標誌著中國航空工業掌握了復雜航空產品試制的全套技術,具備了獨立生產戰鬥機的能力。此後20多年間,殲6戰鬥機衍生出多個型號,如殲-6甲、乙、I、II、III、IV、偵察型殲偵-6和教練型殲教-6等。
殲6戰鬥機不僅是生產數量最多的機型,而且也實作了大規模的出口。例如,埃及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從中國購買了110架殲6系列戰鬥機,總價值約4億美元。這也是中國首次向國際市場銷售飛機。
北韓的殲6
巴基史坦的殲6
二、殲7戰鬥機
殲7戰鬥機是在殲6之後研制的,也是仿制蘇聯米格-21Ф型飛機的產品。1961年,根據中蘇技術援助協定,蘇聯提供了米格-21Ф型飛機的生產資料及相關技術支持。1964年,沈陽飛機制造廠開始仿制工作,1966年完成試飛。
盡管在此後幾年受到文革的影響和蘇聯技術支持的缺失,殲7戰鬥機直到70年代末才開始大規模裝備部隊。殲7戰鬥機也發展出多個改進型號,包括I型、Ⅱ型、Ⅲ型、ⅢA型、B型、M型、E型、G型、P型、PG型及教練型殲教7等。
總的來說,殲7戰鬥機的生產和出口數量僅次於殲6,裝備了中國空軍的1200多架,並出口到包括巴基史坦、伊拉克、伊朗、埃及等國。
結論:
巴基史坦的殲1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