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緊張局勢與中東戰火持續升溫之時,美國似乎樂見其成,再度興風作浪。美國某智庫預測了解放軍對台灣采取行動的時間,並建議美國政府在台海發生沖突時,派遣軍隊對中國大陸進行打擊。然而,川普可能成為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近期,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同麻省理工學院共同釋出了一篇分析,指出中國預計於2028年實施對台灣的控制,這可能導致中美兩國在台灣海峽發生武裝對抗。該分析建議美國政府應授權美軍對大陸采取行動,並聲稱即便如此,北京也不大可能使用核武回應,不過解放軍可能攻擊美軍設施作為報復,因此美國決策層需預先準備面對可能的大規模人員損失。
檔表明,選擇2028年作為時間節點,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政府成員普遍預測在此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可能采取行動統一台灣;另一方面,國防部規劃的為期五年的未來防禦策略將在同年完結。
我們應如何評價美國智庫公布的這份報告?
該報告明顯帶有主觀臆斷,存在較大的唯心傾向。
一方面,中國一貫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持續推動兩岸交流與融合,以最大的誠意促進國家的和平統一。反觀美國,言行不一,透過軍售等方式向台灣的「台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訊號,這才是造成台海局勢緊張的根本原因。
美國智庫再次煽風點火,慫恿稱中國大陸將於2028年采取軍事行動推動統一。這種言論既無事實支撐,又暗藏險惡用心,意在唆使賴清德等人繼續誤入歧途。
其次,中國秉持和平立場,其核策略為「不主動使用核武」。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在自衛方面缺乏實力,美國不應因此而輕視。
美國智庫預估至2028年,中國將持有840件核武,僅為美方數量的一半。因此,該智庫認為,在應對美國軍事壓力時,中國的核武庫作用有限,這顯然是一種自視甚高的看法。
核武的核心在於是否擁有,而非數量多寡。美國智庫能有此幻想,但白宮決策者卻不敢輕信,否則美國為何屢次邀請中國加入核裁軍談判?
再者,即便拜登政府好鬥成性,面對中國時仍顯得頗為謹慎,在南海及台海問題上並未與解放軍正面交鋒。美國智庫對中國的大肆批評,未免有些自視過高。
再者,結合美國智庫公布報告的時機,其意圖不難推測。
美國眾議院剛審議透過了2025財年的國防授權法案,總統拜登申請了接近200億美元的資金以更新核武器系統。此時,美國某智庫釋出這份報告,顯然是為了制造話題,促使國會議員增加撥款。
近來,解放軍對第一島鏈實施了大規模的封鎖行動,令島內「台獨分子」惶恐不安。美國則避開了直接對抗,僅在輿論上為台灣當局鼓勁。
最終,美好願景雖由智囊團勾畫,現實卻顯得格外殘酷。
2028年,川普進入第二個總統任期。他對是否派遣軍隊「保衛台灣」持保留態度,甚至多次批評台灣奪走了美國的工作機會,堅持要求增加「保護費用」。因此,他選擇放棄台灣的可能性相當高。
因此,美國智囊團的策略固有重大缺陷,川普是關鍵不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