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科院公布高超音速飛行器,已完成試飛,高超音速轟炸機指日可待

2024-12-17軍情

看到網上有一則關於中國公開6.56馬赫高超音速飛行器的訊息火了。這種訊息由不得它不火,6.56馬赫的高超音速飛行器,聽上去足夠吸引眼球了,於是在這個訊息之後,高超音速客機、高超音速轟炸機都來了。那麽這個訊息究竟是怎麽樣一個來源?這個飛行器將來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呢?說說我看到的東西和我的觀點。

首先講關於這個訊息的來源,我看到了兩個不同的來源,一個來源是講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崔凱團隊在「格致論道」講壇公布了一款研究13年的6.56馬赫高超音速飛行器,而且其中講到這一款飛行器早在2021年8月份就已經在酒泉完成了20分鐘的試飛。而且根據釋出披露的內容來看,這款高超音速飛行器和此前人們所見到的高超音速飛彈那種細長的彈頭外形相比,它的機身更加寬大圓潤,顛覆了速度越快、可用空間越小的傳統的理念。而寬大的內部空間,意味著它可以像常規飛機一樣有更大的內部空間,這意味著這一款高超音速飛行器可以像常規飛機一樣運載更多的乘客和貨物,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名副其實的高超音速飛機。按照團隊的計劃,它將具備一小時內實作全球飛行的能力。

另一個訊息來源看到的是在由中科院和湖南衛視聯合制作的【以先輩之名,立時代新功】系列宣傳片中,出現了國產寬域飛行器進行返場試飛的高畫質畫面,具體來說就是一架「雙尾蠍」大型無人機掛載了一款名為MD-19的飛行器,並在高空釋放了飛行器,然後後者轉入自主飛行和返場。宣傳片內容證實這款寬域飛行器在6年時間內完成了9次試飛任務,特別是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臨近空間發射航天器試驗,實作跨域機動飛行和安全返回。

MD-19這個編號讓人們想到了珠海航展上曾經出現過的MD-22「鳴鏑」飛行器,這是一款重達4噸,最大飛行速度將近7馬赫,航程8000公裏,可以在臨近空間高度飛行的高超音速飛行器。而從外形來看,宣傳片當中的MD-19和MD-22相比,外形十分相似,可以看作是一個縮比型號。

當然了,兩個訊息來源,訊息的源頭都是中科院,這個訊息讓大家感到興奮的是中國在高超音速飛行器領域已經從此前的高超音速飛彈跨到了可以實作較大載荷、可重復使用的高超音速飛行器,這是一個本質的變化。於是有人想到了一小時飛遍全球,有人想到了一小時打遍全球,也就是一邊想的是高超音速客機,另一邊想的是高超音速轟炸機,任何技術的突破都有不同的套用領域,高超音速飛行器技術上的突破,對於實作高超音速客機和高超音速轟炸機幾乎都具備同樣的意義。那麽這個東西它在實際套用當中能夠具有的最高的意義是什麽呢?

從高超音速轟炸機這個角度講吧,一般大家認為高超音速轟炸機目前所有的防空武器都不可攔截,所以這將是一款終極武器。講的對不對呢?沒錯!但是我認為還沒有講到最根本的地方,最根本的地方是這樣一款可重復使用的高超音速飛行器一旦用作高超音速轟炸機的話,由於可重復使用,同時由於它的突防能力接近百分之百,所以它不僅載荷投放的效率極高,而且載荷投放的成本極低,這一點和高超音速飛彈是不一樣的。高超音速飛彈是一次性使用,載荷投放的成本過高,特別是洲際射程的高超音速飛彈,似乎使用常規彈頭的情況下,效費比太低。而可重復使用的高超音速轟炸機可以使載荷投放的成本壓縮,甚至可以達到兩個數量級。這樣無法攔截,打擊效率極高,再加上成本極低,這就是它的終極意義。

當然要說終極意義還遠不僅於此,高超音速飛行器在飛得快的同時還有另一個特點,那就是飛得高,凡是能論得到高超音速的那就是意味著它的飛行速度超過了5倍音速,那麽這麽高的速度,它的飛行高度一定會足夠高,因為以這個速度在三四萬米以下的高度飛行的話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飛得快勢必飛得高,這個是一個基本的邏輯。而一旦實作高超音速速度飛行的話,那麽就意味著它的飛行高度一定要進入到臨近空間的高度,而且進入的臨近空間不是臨近空間的邊沿,而是起碼在四五萬米的高度以上,那麽一旦進入到這個飛行高度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它所帶來的意義就遠遠不止於跨洲際投放一個對地的有效載荷的問題了。

因為一個飛行平台一旦進入到這個高度之後,反導的問題似乎一下子迎刃而解了,因為到了這樣的一個高度,雷射武器就沒有什麽東西能夠擋得住它了,之所以我們說雷射武器至今還不能進入大規模的運用,是因為這些運用統統都是基於大氣層內運用的,而大氣層內稠密的大氣層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雷射的傳播,在傳播過程當中形成散射、折射,使雷射的能量迅速的衰減。而一旦進入到了四五萬米以上的高空,空氣已經高度稀薄了,在這樣稀薄的大氣當中,雷射的傳播幾乎沒有更多的障礙了,而雷射作為反導的最佳武器,一旦到了這個高度的平台上,運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你說的都是殺人的東西,民用、和平運用它給我們帶來的想象空間也是同樣巨大的,比如說航天發射兩級入軌,水平起飛、水平著陸的空天飛機,第一級就可以使用這種高超音速飛行器,這將使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和復雜程度大幅降低,人們可以以今天航班式的方式進行航天發射和進入太空,從此人類將迎來真正的航天時代。

說了這麽多,足夠讓大家激動了吧,其實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這些資訊它到底走到了哪一步,這個問題我也說不清楚,但從我個人的判斷來說,他們所進行的大多還是一些基礎性和原理性的試驗,真正進入到工程研發、實際運用恐怕還有相當的距離,所以大家也不要動不動就想著一夜之間就「翻盤子」了,這個世界就變了,高興歸高興,看問題還是要相對更加客觀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