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戰敗國,被一分為二,德國是如何突破限制,重建軍工體系的?
德國軍艦透過台灣海峽,明顯是在挑釁中國!許多人認為,二戰使德國遭受重創,軍工水平早已不復存在。事實上,相較於同為二戰戰敗國的日本,德國所受的限制要小得多,其軍事工業體系發展迅速。
德國在潛艇、坦克和巡航飛彈等領域應有盡有,而日本則面臨諸多限制。2015年,德國已晉升為全球第三大軍工出口國。憑借武器出口,德國的豹2坦克甚至重新進入了俄羅斯市場。而與之相比,日本的軍工外貿至今仍受到嚴格管控。
為什麽在二戰後被摧毀的德國軍工依然如此強大?德國是如何克服軍工業發展障礙的?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討一下,戰後德國的軍事工業體系是怎樣重新構建起來的。
德國的工業基礎非常紮實。早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德國已經是全球領先的工業強國。德國之所以頻繁挑起戰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覺得自己受到不公正對待。
當時,德國人覺得英法的實力明顯不如自己,卻能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殖民掠奪,過得瀟灑富裕。盡管德國的工業很強大,武器裝備也非常優秀,但為何只能甘願追隨英法,在後面撈些殘羹冷飯呢?
德國人愈發感到不公,於是決定翻盤,重新開始一局。於是,德國成為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發源地。
二戰結束後,英法兩國遭受了重創,美國則成為西方的領導者。在美國眼中,德國極具威脅,需要徹底 dismantle 其軍工產業。1944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一位猶太裔人士,提出了著名的「摩根索計劃」。
簡而言之,德國的全部工業裝置和資源都應被收走並分配,理想情況下將其徹底退回到農業社會。這一措施極為嚴厲,如果真的實施,將導致德國可能淪為貧困國家,再無翻身之機。
那麽「摩根索計劃」為何沒能成功呢?原因在於美蘇對抗的開始。西德的戰略地位迅速提升,成為美國抵禦蘇聯的重要前線,同時也是英法等西歐國家阻擋蘇聯的重要屏障。
如果西德是一個缺乏競爭力的農業貧困國,又怎能為西方國家抵禦蘇聯呢?因此,美國率先行動,英國和法國緊隨其後,西方陣營開始全力支援西德重建工業體系。
西德在重建過程中面臨資金短缺,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則提供了援助。從1947年至1975年,西德獲得了高達110億美元的貸款,這些資金透過馬歇爾計劃持續不斷地輸送過來。
西德經濟恢復後,卻面臨糧食短缺。為了購買糧食,大量國庫資金被挪用,工業投資因此減少。意外的是,法國在此時放下百年恩怨,與西德迅速合作,共同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作為歐洲最大的農業國家,法國的參與瞬間緩解了德國的糧食問題,大批農業勞動力得以轉移到工廠就業。
西德加入煤鋼共同體還有一個重要的好處。1965年,煤鋼、經濟和原子能三大共同體合並,成立了歐洲共同體。這是歐盟的前身。作為核心創始成員德國,從中獲得了更大的自主權,從而徹底避免了淪為美國傀儡的命運。
1950年,韓戰爆發。雖然西德距離戰場遙遠,但卻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那時,韓戰被看作是美蘇兩個陣營之間的直接沖突。在美軍介入後,他們迅速越過三八線,將北韓軍隊擊潰得毫無還手之力。
我們誌願軍在北韓戰鬥後,盡管裝備明顯落後,但戰鬥力並不遜色於美軍。美國人遭遇了嚴重阻礙,許多西方媒體開始唱衰他們,指責即便美國贏得了兩次世界大戰,卻在北韓的戰場上陷入困境。為了挽回顏面,美軍瘋狂地試圖贏得這場戰爭。
當時,美軍將領範弗利特采用了一種焦土策略。簡而言之,就是使用超過美軍規定的五倍炮彈量,不惜一切代價進行火力壓制。以上甘嶺戰役為例,美軍在該場戰鬥中就耗費了四千多噸炮彈。
為了支持前線巨大的軍火需求,美國對西德的軍工限制進行了松動。西德的重型機床、軍事零部件和關鍵原料生產迅速恢復。到1950年,西德的工業產值激增,工業出口增長振幅超過一倍。
許多後來的德國軍工巨頭正是在此時實作了逆襲,快速崛起。例如,生產MP5系列衝鋒槍的HK槍械公司,以及制造豹2和M1A2等主力戰車的萊茵金屬,都從韓戰中獲得了豐厚的紅利。
除了軍工制造,美國不斷湧來的戰爭物資訂單,也刺激了西德的消費、投資和對外貿易。西德經濟迅速擁有了三大動力。
二戰結束後,西德在短短十年內從滿目瘡痍的狀態恢復過來,成為了歐洲工業的領軍者。到1955年,西德的國內生產毛額在主要西方工業國家中占比超過9%。這一比例不僅高於英國,還達到了法國的兩倍。
從這一時刻起,西德成為了西方陣營中的第二大工業國家,僅次於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的越南戰爭期間,美國也向西德下達了大量武器和物資的訂單,為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西德非常機智,充分利用了自身獨特的地位,既迎合美國,又拉攏歐洲。但西德並不是毫無主見地隨意奉承,也不是到處充當附庸。他們的主要目標是透過賽局爭取更大的自主權。
1955年,西德加入了北約,在英美等國的支持下,重新開始建設國家軍備和國防體系。1963年,西德與法國實作全面和解,並簽署了友好合作協定。1986年,在法國的積極推動下,西歐主要國家達成一致,同意解除對西德部份武器的禁令,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其軍工自由度。
西德的一個重要優勢在於它沒有海外殖民地,因此不會受到戰爭沖突的影響。例如,艾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使得法國備受困擾。愛爾蘭和印度的獨立運動也讓英國陷入了麻煩。而美國就更不必提了,它在北韓和越南兩次遭遇挫折,深陷戰事泥潭。
西德的情況則截然不同,它能夠全心投入發展,重建工業體系,並順勢獲利於戰爭。1990年,東西德實作合並,最終完成德國的統一。四年後,各國駐軍開始撤回,使得德國徹底恢復了其完整主權。
隨著蘇聯這個假想敵的消失,德國立即提出加強歐洲防務合作的新目標,以便持續推動自身的軍工發展。與此同時,德國竭盡所能提升自己在全球的影響力,為其軍工出口創造更多機會。
例如1995年6月,德國軍隊出動地面部隊,並配備「旋風」戰鬥機,參加了聯合國的維和任務。由此開啟了德軍時隔半個世紀再次在海外執行軍事行動的序幕。
德國在武器出口國的排名中長期位列前五,市場份額約為5.5%,甚至超過了中國。許多人總是對德國抱有過於美好的想象,以為如今的德國已經與過去劃清界限,變得特別友好和追求和平。
實際上情況是怎樣的呢?德國根本就沒有海外領土,特別是在亞洲地區更是毫無關系。結果他們的軍艦卻偏要來台灣海峽展示存在感,這無疑是在惡意破壞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未來中國的航母戰鬥群還需不斷增加數量。畢竟,只有擁有絕對實力,才能有效地抵禦各種挑戰和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