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北約正在義大利、克羅埃西亞和地中海一線舉行代號為「堅定正午」的核威懾年度演習。
這次演習規模盛大,來自13個北約成員國的60架戰機將參與其中,其中包括美國空軍的B-52H轟炸機、RC-135偵察機以及其他可搭載戰術核武器的戰鬥轟炸機。
這場預計持續10天的演習,無疑是國際舞台上的一場大戲,其背後的賽局也值得我們深思。
北約的這次核威懾演習,被普遍認為是針對俄羅斯近期頻頻出現的「核恐慌」言論。分析人士指出,由於烏克蘭戰場遲遲未見突破,俄羅斯不得不將註意力轉向「核威脅」。
盡管俄軍不斷宣稱取得勝利,但東烏四州尚未完全控制,庫爾斯克也面臨著烏克蘭武裝部隊的威脅。此外,俄軍的戰爭消耗巨大,特別是坦克、裝甲車和戰術飛彈的消耗,繼續作戰無疑是在消耗其未來的戰爭能力。
面對北約對烏克蘭的援助不斷加強以及在俄羅斯周邊地區的軍事部署不斷增強,俄羅斯的「安全感」正在急劇下降。為了應對來自北約的「包圍」,俄羅斯不惜再次打出「核底牌」,試圖以此來威懾北約。
事實證明,普亭的「核威脅」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讓不少國家站到了俄羅斯的對立面,加劇了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孤立。
俄羅斯的歷史上,其在歐洲一直扮演著「不受歡迎」的角色。二戰結束後,蘇聯以各種手段控制周邊國家並幹涉東亞國家內政,引來了許多國家的敵視和不滿。冷戰結束後,雖然蘇聯解體,但各國對俄羅斯的防範一直沒有放松。
對於此次「烏克蘭危機」,俄羅斯將其定義為「對烏特別軍事行動」,但世界主流國家和組織都將其認定為一場「侵略戰爭」。就連伊朗新總統馬蘇德·費澤什基安在聯合國,也公開將這場沖突稱為「侵略戰爭」。
中國一直堅持「烏克蘭危機」的表述,並沒有承認俄羅斯操控的「東烏公投」的合法性。因此,當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侵略戰爭」並試圖利用「核威脅」來威脅國際社會時,許多國家自然會改變自己的立場,投向北約陣營。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的國際處境越來越糟糕。亞美尼亞首先向歐洲靠攏,亞塞拜然也表現出類似的傾向。中亞地區,曾經被俄羅斯視為「自家後院」,現在也開始與中國加強合作關系。甚至連印度,都敢於在普亭面前譴責俄軍襲擊烏克蘭平民。
放眼全球,真正願意向俄羅斯提供實質性幫助的國家寥寥無幾。曾經普亭多次炫耀自己的「好友列表」,現在卻成為了笑柄。俄羅斯的國際處境,可以用「孤立」來形容。
俄羅斯試圖透過「核威脅」來緩解自身困境,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其「核底牌」不僅沒有起到威懾作用,反而加速了其國際孤立的行程。
核武器是人類文明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其帶來的風險遠遠大於任何政治利益。任何試圖用核武器來威脅他國的行為,都是對人類文明的背叛。國際社會應該共同抵制核威脅,維護世界和平。
「烏克蘭危機」的解決,需要各方共同協商,透過對話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唯有合作,才能化解危機,維護世界和平。
俄羅斯應該反思其政策,放棄「核威脅」等錯誤做法,積極與國際社會合作,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烏克蘭問題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事情,但其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兩個國家,關乎著世界和平與安全。俄羅斯應該明白,其自身利益與維護世界和平息息相關。只有透過對話和合作,才能找到解決烏克蘭危機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