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喀秋莎」的火力有多強?兩個齊射後,就幹掉美軍一個師1000多人

2024-10-27軍情

導言

「喀秋莎」火箭炮,榜首次揚名是在二戰期間的蘇德戰場上 。在蘇德戰爭的後期,「喀秋莎」在德國境內可以說是打出了適當的威名,一輪齊射之後,戰場上可謂是寸草不生,沒有哪支德軍可以扛住這一輪齊射而不潰散。

在蘇德戰爭完畢之後,「喀秋莎」也並沒有就此結束前史舞台,而是在別的一場戰爭中勃發出了自己的「第二春」。 而這一次「喀秋莎」的對手,也是並不比德軍差到哪裏去的美軍, 這場戰爭就是咱們所熟知的抗美援朝戰爭。

一、「一窮二白」的入朝

事實上,在解放戰爭之後,我軍是不短少火炮的。 盡管在整個民國時期,中國自產兵器的能力都很差,可是也並非完全不能出產火炮。

事實上,民國期間許多當地軍閥都建有自己的兵工廠, 這些工廠至少是具有必定的火炮出產能力的,由於老蔣能從國外買,可是軍閥們買不了,只能自己造。

就例如大軍閥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就是可以出產105公釐山炮、75公釐山炮以及88公釐野炮的。沈陽兵工廠就更厲害了,還能造重炮。 在日本占據東北之後,更是對東北的工業基礎來了一遍全面升級,讓東北區域具有了出產各類日式兵器的能力。

而在解放戰爭之後,這些工業基礎就被中國共產黨全面接管了 。同時在日軍投降之後,許多的日本配備就留在了中國,我軍也接管了其間的大部份,還有美軍協助給老蔣的許多兵器配備,也被我軍緝獲了許多。

所以在韓戰爆發之後,中國是一不缺槍,二不缺炮的。 可是在我軍入朝作戰的初期,我軍確實是相對短少重火力以及彈藥的。

1950年是我軍入朝作戰的榜首年,其時我軍一個師只是只有一個炮營,大概有75炮12門,一個軍也就是36門。而其時的韓軍,一個師的火炮數量大概有48門左右,1950年12月,更是達到了均勻每個師75門火炮。

這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原因所導致的。

榜首, 盡管其時我軍不短少炮,可是我軍卻十分短少車。 解放戰爭時期,炮是跑不了的,可是車卻是跑得了的,國軍許多用來拉炮的車,在大潰敗期間都用來拉人跑了。

這也導致國軍的許多車輛,都跟從老蔣一起去了台灣,或者爽性就壞在路上了。可是北韓多山,沒有車拉,炮就到不了前哨,所以我軍其時只能有多少車就給多少炮。

第二,我軍在北韓不存在制空權,其時史達林答應會對我軍供給空中協助, 可是到最後本來答應好的協助,卻變成了只肯出售飛機。

中國其時一窮二白,哪來的外匯買蘇聯飛機,只能讓前哨兵士們挖洞硬扛。 可是人能進洞,炮不能,因此就算是運上去再多的炮,無法假裝就都是白瞎。

第三,我軍入朝作戰初期沒有軍用地圖 ,其時北韓的金日成政府都快要癱瘓了,根本就要不來軍用地圖,僅有有地圖的就是蘇聯,可是蘇聯卻不肯給。由於蘇聯就是希望我軍在北韓打不贏,這樣他們就能對中國「供給維護」,再繼續續租旅順港了。

可是半島北部多山,山地作戰就必須要有地圖才能讓火炮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沒有軍用地圖,炮兵也就短少測算出目標方向以及間隔的參照, 所以就算是運來了再多的炮,也沒有辦法發揮出悉數的作用。

可是這種狀況卻沒有繼續太久。到了1951年狀況就現已有了很大的改善,由於我軍在入朝作戰一百天之後, 就現已基本將「聯合國軍」從中朝邊境給打到了39°線以南,現已開端逼近38°線,乃至部份戰線現已推進到了37°線鄰近。

在這種狀況下,蘇聯也算是看出來了,就算是自己不協助,中國軍隊就算打不贏,可是必定也不會打輸。 因此在1951年春天,蘇聯開端對我軍供給許多協助,先是協助了許多的戰機。

而中國的空軍飛行員,其時也現已在日軍俘虜的指導下,以及與美軍的戰鬥中成長了起來。加之蘇聯「自願空軍」的協助,我軍開端取得了北韓戰場的制空權,炮能上前哨了。

另一方面,蘇聯向我軍供給了許多的汽車,我軍也從「聯合國軍」以及韓軍手中緝獲了許多的火炮和車輛(主要是韓軍)。這也使得我軍無需再從國內抽調火炮,大費周章的運到北韓, 正所謂「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咱們造。」

我軍的炮火配備,也在這個狀況下呈現了很大的改變。 而就在這個分時,蘇聯更是向中國供給了一件「大殺器」,也就是在蘇德戰爭中表現適當棒的「喀秋莎」。

二、「喀秋莎」大放異彩

1951年2月14日,我軍炮兵第21師首批配備了72門「喀秋莎」火箭炮 。第21師是由我軍四野48軍143師改編而來,在來到東北之前,21師剛剛完成了對粵北殘余蔣匪軍的清剿。

而這一次21師的任務相同也很重,作為一支「試驗性質」的部隊,其表現將會決定著中國是否會許多收購蘇聯的「喀秋莎」。 可是其時我軍的兵士們,卻並不清楚「喀秋莎」終究應該怎麽運用。

如果是國軍部隊的話,學習運用「喀秋莎」可能需求花費至少半年的時刻。可是我軍十分重視關於兵士的文化教育。

大家都識字,並且具有最基礎的唯物主義邏輯思維能力。 因此只是數周的時刻,我軍的兵士就現已學會了怎麽運用「喀秋莎」。

1951年4月,21師開端開進北韓境內。我軍適當重視關於「喀秋莎」的維護假裝工作,就連我軍其他部隊的兵士看到了,都認為「喀秋莎」是「工兵車輛」。 彭老總更是適當的重視這支部隊,21師參與戰鬥都需求透過他本人的贊同。

1951年8月,其時美軍的反擊正如火如荼。金城、臨津江、鐵原、漣城這一整條線,都是「聯合國軍」和韓軍的張狂進攻。 其間攻勢最猛的就是東線金城方向,美軍的騎1師和第7師的攻勢尤為強烈。

而在同年9月,我軍21師也迎來了自己的首戰。其時彭老總親自指令21師203團協助我軍27軍235團,反擊後洞區域的美軍第7師。這支部隊可是美軍的精銳,一戰和二戰都曾經活躍著這支部隊的身影, 榜首戰就要面臨這樣的對手,關於203團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應戰。

203團在清晨悄悄的摸進了陣地,對面的美軍第7師沒有一點點的察覺。在當天清晨,我軍203團的24門「喀秋莎」就打出了一輪齊射,384枚火箭彈瞬間就報銷了美軍陣地。

在我軍天亮後進攻美軍陣地時,發現陣地上幸存的美軍都現已被嚇傻了,而這一輪齊射共殲滅了敵軍700余人。

與此同時,21師202團也在添木洞一帶對上了美軍的騎1師,這支部隊比較於美軍第7師更難抵擋。他們將自己的陣地打造成了半地下形式, 工事可謂是十分的堅固,一般的火炮很難將其打穿。

我軍在轟擊的分時,他們就躲進工事裏,我軍轟擊完畢之後,他們就從頭出來用機槍和火炮打擾我軍的陣地。在202團抵達添木洞一帶後,我軍針對騎1師擬定了專門的誘敵戰術。 先用山炮和野炮對美軍陣地打了一輪,轟擊完畢後敵人果然就出來了。

這時早已準備好的202團立刻開炮,敵人果然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敏捷向工事內竄逃。可是惋惜的是,「喀秋莎」可以容易炸毀敵軍看似堅固的工事, 終究美軍陣地被我軍完全炸毀,美騎1師遺失800余人。

21師在入朝作戰後,先後配合過我軍的12個軍作戰,在鐵原之戰中,21師更是打出了兩輪齊射斃敵一千余人的光輝戰果。

在上甘嶺戰爭中,相同也有著我軍21師的身影,戰爭期間21師209團打完了全程,戰爭中我軍的火炮配比是「喀秋莎」24門,其他各類火炮共計114門。而在這次戰爭中,美軍也動用了許多的轟炸機轟炸我軍陣地,我方陣地的山頭都被削去了2公尺。

可是在這場戰爭中,敵我的傷亡比依然是2.3:1,我軍僅傷亡11000余人,可是敵軍傷亡高達25000人以上,算是一場打勝仗。

而在三大戰爭之後,我軍的火力現已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在韓戰的後期,敵我人數對比達到了3:1, 而火力對比也現已達到了1.7:1,我軍開端全面占優。

而「喀秋莎」在其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軍的兵士們也將「喀秋莎」形容為「嬌驕」。嬌是指嬌弱, 由於「喀秋莎」所需的火箭彈造假貴,並且防禦能力也很低,打完必須敏捷搬運;而驕則是指自豪,由於「喀秋莎」的火力實在是太猛了,不論什麽樣的陣地都很難扛得住兩輪「喀秋莎」的齊射。

如今,我軍現已不需求「喀秋莎」了,飛彈開端替代火箭彈成為我軍全新的「火力寵兒」。可是北韓半島的那段崢嶸歲月, 以及「喀秋莎」的赫赫戰功,也相同永久不會被咱們所忘記。

參考資料

周文江,王世毅,李翔.咱們親歷的抗美援朝 開著喀秋莎打美帝[J].國家人文前史, 2011(12):5.

陳臨莊,蔣一泉.抗美援朝時的喀秋莎火箭炮兵師[J].縱橫, 20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