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預警機探測到殲20,軍迷興奮不已!告別殲8與F22的對決!

2024-09-17軍情

「我永遠無法忘記駕駛殲-20時瞥見寶島的那一刻。」這是空軍某基地飛行員董珺的一句感慨。然而,與此同時,對岸頻繁釋出的海峽空情資訊中,卻完全沒有殲-20的身影……難道對岸真的相信‘你沒有出現,我就看不見’嗎……

我依稀記得六年前珠海航展的情景,當時總師楊偉在目睹殲-20一系列高難度飛行表演後,感慨萬千。他提到,心中難免有些遺憾,因為殲-20的幾個顯著特點——首先是其卓越的隱身能力,其次是強大的遠端打擊能力,還有就是先進的資訊化作戰能力,然而這些亮點在航展上卻無法充分展現。

殲-20作為一款跨代戰鬥機,其最顯著的特點便是「隱身」能力。這一特性歸根結底屬於「資訊化戰力」,旨在讓敵方無法獲取我方戰機的空中態勢資訊,成為掌控資訊權的重要一環。

最近,由多家權威媒體共同推出的【淬火】融媒體作品首次揭示了殲-20在航展上無法展示的關鍵戰鬥力:隱身能力。在該片關於殲-20的部份,開篇便是一場紅藍對抗的激烈較量:

「距離150」,在航空領域,距離單位通常與海洋領域相同,采用「海裏」作為測量標準。這意味著,我們的預警機至少能夠在大約278公裏的範圍內探測到隱身飛機。

什麽樣的預警機能展現如此卓越的效能?在我們的裝備陣容中,空警-2000、空警-200與空警-500三款預警機一應俱全。前兩者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而空警-500則基於運-9中型運輸機開發,代表了全新一代的高效能預警機。

空警-500問世之際便凸顯了它的「小平台、大預警」特性,其探測能力和多目標跟蹤能力已然超越了空警-2000這款大型預警機。

如何實作超越?關鍵在於空警-500實作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的再次飛躍。這款預警機是全球首款采用「數位陣列雷達」的高效能機型,該雷達在有源相控陣的基礎上,去掉了移相器,利用電腦控制電磁波的發射時機來產生相位差。這樣一來,無論是探測距離、探測能量,還是多目標跟蹤能力,都得到了質的飛躍。

兩年前,美國太平洋戰區空軍司令威爾斯·巴哈深受「空警-500/殲-20組合」的震撼,這對黃金搭檔與F-35的較量令這位超級大國的高級將領感受到了一種逼近極限的危機感。

再來關註這場紅藍對抗,「雷達幹凈,或許是同代機」,這意味著雙方均為隱身戰鬥機。在我們的裝備序列中,目前僅有一款隱身戰鬥機,那就是殲-20,幾乎可以確定這是殲-20與殲-20之間的對抗。雙方都無法透過機載雷達辨識對方,這進一步驗證了這款戰機卓越的隱身效能。

「有警報」意味著,盡管機載雷達在超過200公裏的距離上還不能探測到敵方,但「雷達警報接收器」卻能夠捕捉到「敵機」發出的雷達波。

當然,這並不表示殲-20已經探測到了殲-20,因為它所發出的雷達波會因機體的折線結構而向其他方向反射,能夠接收到的雷達回波極為有限,無法準確判斷方位。

從02僚機的「條件很好」到通話中反復傳來的「打掉了、打掉了、三組全都打掉了」,這段公開的對話背後卻掩藏著重要的細節,究竟是如何實作這一擊的?

飛行員董珺表示,作為首支裝備殲-20的彈頭隊,我們的使命在於引領和創新戰法與訓練,將殲-20的效能極限充分運用到作戰中。

展望未來,跨代戰機在對抗次代戰機時的壓倒性優勢顯而易見,這一優勢在應對一般中小國家時依然有效。然而,面對強敵時,同代戰機之間的對抗將成為常態,這正是戰法與訓法創新的重要突破口。

盡管官方並沒有詳細透露對抗的具體細節,但還是適度分享了一些資訊。例如,長機的飛行員提到「02能夠創造條件」,那麽究竟會是怎樣的條件呢?

存在兩種可能的情況:當敵機進入攻擊範圍時,02號僚機可以主動出擊,引誘敵機開啟雷達,或者迫使其進行大振幅的機動。這兩種行為都足以削弱對手的隱身能力,01號主機則可以趁機發射多枚空空飛彈,實施先發制人的攻擊,從而取得壓倒性的勝利。

這場對抗結束後,天眼迅速發出通報,一架敵機將在19分鐘後脫離打擊範圍,詢問01是否能夠將其擊墜。

01回答:可以,不過需要加些油。

在19分鐘內完成空中加油並擊落敵機,這樣短暫的時間裏完成這兩項任務,關鍵在於「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卓越。超音速巡航使得快速抵達作戰位置成為可能,這充分顯示了速度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對推重比的重視程度也隨之提升,這也是為何我們沒有在渦扇-15版的殲-20A完全體上套用向量噴口的原因所在。

不得不承認,【淬火】真是相當出色。多年前,殲-20的空中加油系統首次曝光時還被遮蓋得嚴嚴實實,而如今卻可以直接欣賞到受油管伸縮的動態視訊。與其說這是【淬火】的精彩,不如說這是殲-20量產後為軍迷們帶來的視覺盛宴。

01長機在成功進行空中加油後,抓住敵方系統暴露的漏洞,在近戰階段將其擊落。

在完成一連串的擊殺任務後,飛行員董珺感慨萬千,戰法終於從理論走向了實戰。當她聽到地面人員說,指揮所得知訊息後已經熱鬧非凡,兩個指揮所都沸騰了起來。

另一方正在分析,這架飛機究竟是從哪個方向起飛的,又是誰將其擊落。

完全陷入迷茫的狀態……

董珺所在陣營的指揮所之所以「炸鍋」,無疑是因為取得了勝利。

誰最了解反隱身作戰?當然是那些配備隱身技術的國家,缺乏隱身裝備而進行反隱身作戰就如同盲人試圖辨認大象。

對於殲-20與殲-20之間的對決,許多軍事愛好者感到無比欣喜,因為我們終於不再只是目睹殲-8對抗F-22的局面了。

此外,從公開的這段殲-20之間的紅藍對抗中,我們可以深刻領悟到一個道理:即便擁有優秀的裝備,如果人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面對實力較弱的對手時,或許能夠輕松取勝,但在面對勢均力敵的對手,或者整體實力更為強大的「強敵」時,情況就變得復雜得多。因此,「唯武器論」存在固有的缺陷,「人」始終是贏得戰爭的關鍵因素。

即使是最先進的武器系統,也離不開科技人員的創新才智,殲-20的整個研發過程處處彰顯著人們的主動參與:

首先,抓住了隱身這個關鍵矛盾。正如殲-20副總設計師王海峰在六年前接受央視采訪時回憶初代殲-20研發情況時所說的那段話:

我記得當時三代機殲-10剛剛交付,數量也不多。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面臨著外部威脅,包括技術的進步,敵對勢力帶來的壓力,迫使我們必須研發四代機。那時的壓力可想而知,不僅僅是公眾的期待,還有軍事上的迫切需求,以及我們肩負的責任,令人倍感沈重。正如我所提到的,我們的國防基礎和關鍵技術能力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差距。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研發出一款能夠與其他先進裝備抗衡的飛機,壓力和難度都是巨大的。以隱身飛機為例,四代機如果沒有隱身能力,就不算是四代機。從機動性等各方面來看,其實與三代機相差無幾。正是因為擁有隱身能力,才能實作「我能看見你,而你卻看不見我」,在戰鬥中,這種優勢顯得尤為重要。

在研發新一代戰機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盲目追求所有特性,而是明確聚焦於主要矛盾——「隱身」。我們堅定地將隱身技術作為重點,經過實踐檢驗,殲-20的正向隱身幾乎達到了極致。

如何實作極致的表現呢?首先要從氣動外形的設計入手。當提到氣動外形,或許會讓一些網友興奮起來。不論是國際上的還是國內的,談到殲-20的鴨式氣動布局與隱身特性的聯系時,似乎總是會陷入一種固有的思維模式。

多年之後,王海峰副總師回憶道,一些國際權威媒體和軍事評論家開始對我們的飛機進行評價,感嘆道:「這架飛機他們是模仿的。」然而,隨後他們發現,無論從設計布局還是其他方面,我們的飛機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這種升力體布局的飛機,應該是全球無與倫比的。有人接著說道:「哎,鴨翼設計嘛,由於尖角較多,隱身效能可能會受到影響。但經過實際測試後,我們發現這種布局在隱身方面表現極為出色,因此他們也開始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研究。」

殲-20的鴨翼、邊條翼以及小展弦比高升力體布局,源於殲-10總師宋文驄時代的精心打磨,這種全新的氣動設計經過一系列嚴格的試驗,最終證實了其設計的正確性。在後續的實踐中,人們對這種布局的先進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除了氣動設計,研發團隊在細節上的追求也達到了極致。每個鉚釘的旋擰圈數和角度都有嚴格的標準,這一切都是為了實作隱身效果。

在氣動布局確定之後,最終決定隱身效能的關鍵在於材料,殲-20所采用的隱身材料正是我們「狠抓隱身」理念的具體體現。

該機型在若幹關鍵部位采用了「超材料隱身薄膜」,這種材料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而是經過人工設計和制造的新型材料。它是一種表面鍍銅的材料,透過對微結構進行重新排列和組合,能夠適應多種不同的功能,展現出卓越的效能。

在2公釐見方的尺寸下,這種材料的微結構已經達到了數萬個。而美國也在積極研發這種材料,計劃將其套用於第六代戰鬥機。而我們早在十幾年前就已將其成功套用於初代殲-20的制造中。

早在十多年前,我們便成功建立了全球首條超材料生產線,如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們的超材料在持續的叠代中不斷前進。曾經的超材料隱身薄膜僅能局限於特定位置使用,而今,全新一代的超材料已經能夠實作大規模生產,並具備了整機套用的能力。

殲-20采用了美國六代機計劃中才會套用的隱身材料,這標誌著真正的跨代領先,仿佛一步跨越了兩代隱身技術。經過十多年的不斷套用以及各領域技術裝備的持續進步,如今的殲-20已經不再僅僅強調隱身效能,而是全面提升,邁入了優勢效能進一步增強的新階段。這一階段的成果便是渦扇-15版殲-20,它的問世將徹底改變亞太地區的空中格局,甚至有可能對全球空域的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身處世界戰鬥機領域的前沿,我們必將率先擁有下一代戰鬥機。

正如楊偉總師所指出的,在未來的全球航空裝備制造業格局中,將是競爭對手根據我們的裝備來調整他們的發展目標,而非相反。我們必將持續推進新裝備的研發,這一點毫無疑問。#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