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的大規模軍事沖突已經持續了將近兩年半的時間,在這期間,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甚至帶有魔幻色彩的事件頻頻出現,並且越來越多。我們過去也探討過不少這樣的事件,例如一個無海軍的國家卻能使海軍力量占優勢的國家節節敗退,直至不敢出海。另外,一個在空軍上不占優勢的國家卻能隨意對敵方深入地帶進行空襲。這些異常現象的根源何在?我們也進行了一些分析。然而,雖然這些在海空軍方面的戰局多次翻轉頗具戲劇性,但它們並非戰略性的,也無法改變雙方的整體實力對比。
然而自戰爭爆發以來,出現了兩個極其特殊的現象,這直接影響了戰略層面:首先,在戰爭初期的半年內,具有戰略優勢的一方曾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坦克裝甲部隊深入突擊,僅用一周時間就逼近了基輔城郊,形成了東西兩大戰線的態勢。但眾所周知的是,由於遭遇的抵抗強度遠超預期,且裝甲部隊推進過快,導致後勤支持跟不上,最終導致了一場嚴重的潰敗。戰局很快又回到了東部的陣地戰。
總結這次坦克部隊深入突擊的成敗,我們發現了一個關鍵問題:攻擊方既沒有充分利用敵方國內的現有鐵路網路,也未對這些關鍵的鐵路設施進行有效破壞,以阻止敵方組織大規模的撤退和從西部向東線戰場輸送補給。結果,攻擊方幾乎完全依賴重型卡車運輸兵員、彈藥和燃料,卻被阻塞在不太發達的主要公路上,無法有效支持前線的坦克部隊。如果改為透過大規模的鐵路運輸,或許基輔早已陷落。除此之外,基輔、敖德薩、利維夫等幾個大城市自戰爭開始後,夜間燈火依舊通明,夜生活依舊豐富多彩,看不出即將全國覆滅的跡象。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幾個:首先,攻擊方至今沒有獲取到石墨炸彈,這種武器對電網才是真正致命的;常規炸彈對大型電網的破壞力極為有限。其次,戰爭爆發後,人口大量外流,工廠也大幅減少開工,電力需求下降到以往的40%,使得電力供應反而變得更加充足。第三,700個風力發電塔中只有12個被摧毀,其他的保持完好無失真。單單風力發電就能滿足全國20%以上的電力需求,從而顯示出新能源的強大抗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