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 奧匈帝國創新武器 先後參加兩次世界大戰

2024-07-05軍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急於擴軍的歐洲各國讓希拉姆·馬克沁(Hiram Maxim)變成了一位非常富有的人。

匈牙利士兵操作施瓦茨洛斯水冷機槍進行訓練。

馬克沁發明的機槍可以讓各國軍隊實作戰鬥力提升,因此馬克沁機槍被世界許多國家采用。然而,歐洲大陸的一個主要強國卻不這樣認為——這個國家就是奧匈帝國。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奧匈帝國在波西米亞(現捷克)擁有強大的軍工企業。此外,皇室成員卡爾·薩爾瓦托(Karl Salvator)大公爵幫助奧匈帝國軍隊的喬治·馮·多爾穆斯(George von Dormus)上校研制成功馬克沁機槍的早期競爭對手,這可能就是奧匈帝國沒有裝備馬克沁機槍的部份原因。

本文是「兵工廠生活(Armory Life)」網站釋出的介紹文章,作者Peter Suciu,本人轉譯並編輯給大家分享。

薩爾瓦托-多爾穆斯M1893機槍

該槍於1888年獲得專利,在卡爾·薩爾瓦托大公爵去世一年後,即1893年該槍被奧匈帝國海軍采用,因此獲得M1893的編號。同時,由於該槍是在斯柯達兵工廠生產,它也被稱為斯柯達機槍。

薩爾瓦托-多爾穆斯M1893機槍,頂部是金屬彈架,彈藥靠重力落入受彈機。

回顧近150年的機槍設計歷史,薩爾瓦托-多爾穆斯M1893機槍無疑是一種奇怪的設計——融合了前瞻性元素和已經落後的功能。發射8×50mmR無煙彈藥,具有可調節射速,最高500發/分鐘,最低175發/分鐘。

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左側是裝彈機。

該槍采用獨特的固定彈架供彈,彈架內的彈藥靠重力落入受彈機,射擊時副射手需要隨時為彈架補充彈藥。據稱,這種機槍可靠性很好,可以連續射擊長達九分鐘。雖然它可能作為艦載武器或固定防禦武器的使用效果很好,但薩爾瓦托-多爾穆斯M1893機槍並不是步兵的理想選擇。

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

1900年,奧匈帝國戰列巡洋艦進攻大沽口,至少有一挺M1893機槍從軍艦上對岸上炮台射擊。鎮壓義和團運動之後,美軍在中國測試了薩爾瓦托-多爾穆斯M1893機槍,但奧匈帝國軍隊只提供了600發彈藥。美軍測試之後認為,這種機槍效能很可靠,但無法承受野外使用的嚴酷考驗。

這張1920年拍攝的照片中,波蘭第二共和國的士兵在蘇波戰爭期間,操作施瓦茨洛斯機槍。

一些訊息來源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可能少量使用了薩爾瓦托-多爾穆斯M1893機槍,但無法證實。幸存至今的一挺M1893機槍收藏在奧地利維也納的Heeresgeschichtliches Museum — Militärhistorisches Institute(軍事史博物館——軍事史研究所)。

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的問世

奧匈帝國軍隊對薩爾瓦托-多爾穆斯M1893機槍並不滿意,但他們仍然沒有采用馬克沁機槍,而是在普魯士出生的武器設計師安德烈斯·威廉·施瓦茨洛斯(Andreas Wilhelm Schwarzlose)的幫助下,再次設計自己的機槍。

1924年,匈牙利皇家陸軍士兵坐在軍營內拍攝這張合影,他們使用的機槍就是施瓦茨洛斯M.07/12。

1902年,安德烈斯·威廉·施瓦茨洛斯開始設計新型機槍,該槍采用延遲閉鎖(Toggle-Delayed Lock)方式,采用了他最初為手槍研發的延遲閉鎖概念。由於他主要是一名手槍設計師,所以整個設計過程花費了幾年的時間才最終完成。

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

與馬克沁機槍不同,這款水冷式機槍的槍管是固定的,幾乎沒有活動部件。並且彈膛從未真正實作閉鎖,它采用了一個簡單的反衝作用完成自動迴圈。當機槍射擊時,火藥燃氣推動彈丸沿槍管前進的同時,向後的推力開啟槍機。由於它采用了非常短的槍管、極重的槍機組和強力覆進簧,因此該槍可以發射步槍彈藥。理論射速為400~500發/分鐘,使用250發織物彈帶供彈。

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

該槍於1907年首次推出,配備了一個潤滑泵來潤滑每發彈藥,以便抽殼。但是,後來隨著改進,成功解決了抽殼問題,就取消了潤滑泵,但是仍然需要使用重型槍機組和強力覆進簧。實彈測試中發現短槍管導致嚴重的槍口焰,在夜間射擊時可能導致射手暫時失明,因此安裝了專用的錐形消焰器來控制槍口焰。

1917年伊松佐前線的奧匈帝國機槍小組。註意,施瓦茨洛斯M.07/12安裝了防彈護盾,機槍手反戴鋼盔。

這款機槍被命名為施瓦茨洛斯M.07/1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奧匈帝國軍隊。與當時大多數機槍一樣,它的槍架比槍身還重。但是,這樣有助於射擊時保持機槍的穩定。

由於施瓦茨洛斯M.07/12三腳架的設計,機槍手需要坐在戰壕外面,對勇氣是極大的考驗。

施瓦茨洛斯M.07/12通常由三人機槍小組操作,包括一名士官負責指揮,一名攜帶機槍的射手和一名負責攜帶彈藥的副射手。實戰中,還會配備第四名士兵來攜帶三腳架。

操作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的奧匈帝國士兵,註意背景中的防彈護盾。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奧匈帝國軍隊擁有100多個步兵團,每個連有四個排共267名士兵。然而,由於機槍排是屬於營級編制,所以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相對稀缺。

1916年拍攝的照片,奧地利Lohner B.VII雙座輕型轟炸機,座艙後方安裝了一挺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

奧匈帝國航空兵部隊裝備了改進後的M.07/12/R16機槍,這是一種風冷型號。由於扣動扳機和彈丸離開槍管之間存在時間延遲,這種武器在作為戰鬥機同步機槍使用時存在問題,雖然最終得到解決,但隨著更合適的航空機槍陸續出現,M.07/12/R16被逐步淘汰。

奧地利及其他地區使用情況

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由奧地利武器制造公司(OeWG)、斯太爾公司(Steyr)和布達佩斯FGGY(1914~1918年)生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匈帝國還向其盟友出口了這種機槍。

匈牙利皇家空軍軍官在凱奇凱梅特機場宣誓。照片中有一挺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和一架亨克爾He.70K偵察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成為新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奧地利軍隊正式裝備。荷蘭和瑞典也裝備了一些這種機槍,另外,包括巴西、中國、哥倫比亞、希臘和西班牙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少量進口了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

捷克斯洛伐克MG-7/24機槍。

從1924年開始,捷克斯洛伐克軍方將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改為7.92×57mm口徑,並將改口徑後的機槍重新命名為MG-7/24。納粹德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後,這些機槍也被納粹德軍采用,並配發主要裝備捷克斯洛伐克武器的第5、第6步兵師。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儲備的MG-7/24機槍還配發給人民沖鋒隊。

1919年蘇波戰爭中,波蘭士兵駐守的戰壕,可以看到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

1931年,奧地利軍隊改裝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用於發射新型8×56mmR彈藥,顯著提高了槍口初速(700公尺/秒,8×50mmR彈藥的槍口初速只有580~610公尺/秒)。此外,大約同一時間,匈牙利軍隊也改裝了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用於發射8×56mm 31.M「Hegyes」彈藥。

1938年,波蘭軍隊使用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進行訓練,將公路作為防禦陣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施瓦茨洛斯M.07/12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匈帝國的敵人——義大利和羅馬尼亞裝備。義大利軍隊還在北非戰役中使用了這種機槍。

1939年,匈牙利士兵在首都布達佩斯Honvéd街附近練習使用施瓦茨洛M.07/12。

羅馬尼亞版施瓦茨洛斯M.07/12同樣改過口徑,發射與莫辛納干步槍相同的7.62×54mmR彈藥。這些機槍還換裝了更長的槍管和冷卻水套。然而,這些機槍似乎在二戰期間沒有使用過,據一些訊息來源稱,在羅馬尼亞王國脫離軸心國,加入同盟國之後,這些機槍用於對付納粹德軍和匈牙利軍隊。所以,一些羅馬尼亞軍隊使用奧匈帝國的機槍掃射匈牙利人。

1941年,兩名士兵在佩吉火車站的列車車廂內操作一挺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

羅馬尼亞版在 21 世紀初作為零件套件出售,一些作為停用的「假」槍或展示槍出售。然而,即使是這些不射擊的槍近年來也變得極為罕見。

流行文化中的施瓦茨洛斯機槍

多年來,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只在少數幾部電影中出現過,第一次出現在1931年法國德國聯合拍攝的電影【火山】中,該片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艾爾卑斯山上的戰鬥。

1942年拍攝的一張照片,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安裝在防空三腳架上。

最近一次,它出現在【疾速追殺3】中,作為武器博物館中展示的眾多槍械之一。捷克斯洛伐克MG-7/24機槍也出現在幾部電影中,在某些情況下作為原版施瓦茨洛斯M.07/12的替代品。

施瓦茨洛斯M.07/12機槍和備件。

從各個角度來說,施瓦茨洛斯M.07/12仍然是一種創新型武器,並在兩次世界大戰都得到了大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