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打到了今天,俄軍的表現著實讓人大跌眼鏡。截至目前,俄軍已經損失了40多架飛機、12艘艦艇(包括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1688輛各類坦克、755輛各類戰車以及數千輛各式車輛,這些損失都是有影像資料可以證明的,實際的損失可能更多。在人員損失方面,俄軍的傷亡已經有數萬,根據烏克蘭人的說法,俄軍已經被打死了13萬人。
誠然,烏克蘭的說法肯定有誇大成分。但是俄軍在烏克蘭,確實遭受了重創。俄軍之所以落到這般田地,除了國家整體實力確實有限之外,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因為準備不足。無論是政治、外交、後勤還是人員、裝備補充,都沒有準備好。讓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看俄軍準備的不足。
首先,俄軍擁有龐大的坦克數量,它的軍隊被敬畏地稱為「鋼鐵洪流」。但俄烏戰爭開始後,俄軍各級指揮官卻發現他們的坦克根本不能用。根據對俄軍前線指揮官的采訪:
中央儲存基地裏有許多裝備,但都是舊貨,而且據我所知狀態都非常差。送到我們這裏來的東西,我們確實是在設法組裝,但很多時候三四輛坦克才能拼出一輛堪用的車輛。射控裝置和通訊裝置幾乎無處可尋。在退休進入封存狀態時,車輛必須保持部件完好,但送來我們這裏的車跟廢鐵沒什麽區別。許多坦克的自動裝彈機都沒了,炮塔也是焊死的。你根本沒法用它們去打仗。」
在基輔戰役中,近衛坦克13旅的一位中校團長舉槍自盡。其原因是自己手下的坦克,竟然沒有一輛能夠動彈的。
其次,俄軍在情報方面也沒準備好。俄軍在開戰之初,就大大低估了烏軍的實力,導致俄軍一開始沒有拿出全力。待到即將拿出全力之時,烏軍已經建立了更強大的軍隊和更堅固的防線。因為情報系統的無能,普亭曾一口氣清洗了俄羅斯聯邦安全域FSB上下150多人。
最後,俄軍在人員後勤方面,簡直如同災難。在新聞中,俄軍多次爆出衣物、彈藥、糧食短缺的醜聞。例如普亭在進行「部份動員」之後,動員兵們居然需要自己準備裝備,衣服、藥品、槍械不一而足。俄軍連止血繃帶都無法保證,需要購買女性的衛生棉來止血。在訓練上,俄國新兵甚至拿著蘇軍在二戰時的槍械。
俗話說力大不虧,俄羅斯雖然是個泥足巨人,但畢竟還是個巨人。就算準備不充分,俄羅斯只消指尖漏出一點實力,就可以碾壓烏克蘭。事情之所以落到這分田地,主要是因為烏克蘭的背後站著美國。美國源源不斷地將資金、技術、情報和武器交給烏軍,甚至暗地裏組織精銳僱用軍進入烏克蘭。離開了美國的支持,烏克蘭恐怕連一個月都支持不了。
很顯然,俄羅斯大大低估了美國介入的嚴重性。普亭大大高估了美國衰落的程度,也將美國一些政客的「軟弱」錯判為美國整個精英階層的軟弱。一旦美國加大了對烏克蘭的支持力度,俄羅斯就會遇到挫折,甚至吃大敗仗。
毛主席曾說過:「帝國主義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會不講理。」美國就是這一論點的真實寫照。俄烏沖突的根源是美國,解鈴還須系鈴人。要解決烏克蘭問題,其根本就是解決美國的霸權主義,要掌握對美國鬥爭的技巧。而在這方面,毛主席可謂是行家中的行家。
二戰之後,美國憑借國力優勢雄霸世界。然而在東亞,美國卻連吃三場敗仗,而這一切都必須歸功於毛主席。毛主席首先帶領人民軍隊打敗了美國的走狗蔣介石;隨後又在北韓指揮誌願軍與美國短兵相接,將他們從鴨綠江邊一直趕回了三八線;最後在越南,毛主席又親自參與指揮,幫助越南人民擊敗了美國的入侵,最終獲得了越南抗美戰爭的全面勝利。
當時美國的國力比中國強得太多,而毛澤東之所以能夠將其戰而勝之,主要因為毛澤東有著高人一等的「美國觀」。其中,毛澤東對美國的兩大論斷最為精辟: 「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戰略上要輕視它,戰術上要重視它
對於美國,很多人通常有兩種心態,一種是極度的恐懼乃至於崇拜,進而產生「親美、恐美、崇美」的情緒,認為美國什麽都很好、軍隊強大、國家富強、科技發達、無可戰勝,光是看到美國就覺得自己矮人一頭。
而另一種,則是極度地輕視美國。認為他們奉行自由主義、安於享樂、軟弱無能、貪生怕死,是容易戰勝的對手。
因此很少有人像毛主席那樣辯證地看待美國。
關於美帝國主義,毛澤東有一個著名的論斷,那就是「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個論斷是1946年8月6日,毛澤東在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士·斯特朗的談話中提出的。當時,蔣介石已經全面發動內戰,倚仗美國的大量援助和先進武器,耀武揚威、氣勢洶洶。相對而言,人民解放軍武器落後,看起來比較弱小。在這種情況下,斯特朗發出「共產黨能支持多久」的疑問。對此,毛澤東豪邁地作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
毛澤東說美國是「紙老虎」,這絕不是一種阿Q精神式的自我安慰,而是有著事實上的依據。二戰之後,美國的實力如日中天。 但從長遠看,和平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廣大開發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不斷壯大勢不可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步伐勢不可擋,時和勢均有利於我。
從戰略的角度來看,美國雖然依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科技、軍事實力霸絕世界。但是其霸權主義是絕對走不長的。
美國「到處橫行霸道、壓迫別人。然而美國卻並非在所有戰場都能取得勝利。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深陷泥潭、無可自拔,花了數萬億美元,卻始終無法維持當地的穩定,最終只能灰溜溜地撤出那裏,上演了丟人的「喀布爾大撤退」。
因此毛澤東認為,我們對於美國的「輕視」是在戰略上的、是在一個大方向上。這是因為美國的霸權主義就像秋後的螞蚱,雖然跳得歡,但註定不能長久,遲早要退回他在北美的一畝三分地。
但是毛澤東話鋒一轉,「我們必須在戰術上重視美國」。美國這個老虎雖然是紙糊的,但畢竟也是老虎,是要吃人的。若在戰術上輕視美國,是要吃大虧的。
1956年7月,他在同瓜地馬拉前總統阿本斯談話時說,美帝國主義「有爪有牙。要解決它,就要一個一個地來」「一步一步地認真做,最後總能成功」「要用力鬥,一個陣地一個陣地地爭奪」。
1958年9月,他在同巴西記者馬羅金和杜特列夫人的談話中說:「帝國主義由真老虎變成半真半假的老虎,再變成完全的假老虎,即紙老虎,這是一個事物走向反面的轉化過程,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促進這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結束之前,老虎還可能要活一個時期,還能咬人。因此,打老虎要一拳一拳地打,要講究拳法,不能大意。」
因此要和美國霸權主義對壘,其要點就在於未雨綢繆、做充足的準備。
1964年7月2日,毛澤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把一切都準備好,準備好了,敵人要來也好辦,趁我們還在的時候再打一仗,也好。」
新中國成立之後,自清末以來就一直困擾中國的戰禍終於停息了。但是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們的鄰居——北韓半島戰禍又起。
1950年6月25日,北韓人民軍對南偽政權發動了先發制人的進攻。在短時間內,北韓人民軍就占領了漢城。不久之後,美軍宣布介入。但在戰場上,美軍似乎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麽強,竟也跟著南韓軍一潰千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軍的傷亡就超過一萬人,因此只好退守釜山。在不到一萬平方公裏的一隅之地苦苦支撐。
當時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都十分樂觀,北韓軍人和他們的蘇聯顧問都認為美軍軟弱無能、貪生怕死,北韓半島的統一是遲早的。
但唯獨只有毛澤東有些憂心忡忡。因為他明白,美國雖然是「紙老虎」,但也決不可小看。二戰以後,美國也是人心思定,退伍了大量軍人,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然而美國這台戰爭機器一旦執行,其威力也是不小的。
一方面,毛澤東一再告誡北韓和蘇聯,美軍隨時可能在北韓人民軍的後方登陸。如今人民軍主力都壓在釜山前線,後方空虛,就頓兵於堅城之下,是十分危險的。因此毛澤東建議北韓加強後方力量,如果實在不行,就可以讓解放軍進入北韓,幫助他們防守後方。
其後,參謀雷英夫又推算出美國可能在仁川登陸的時間。毛澤東又一次將此訊息通報給了朝方。
然而可惜的是,北韓方面並沒有接受我方的建議。在他們看來,北韓人民軍已足以單獨對付美國和他的走狗。
毛澤東見狀,只好走上了另一條路。中國東北背靠北韓和蘇聯兩大盟邦,原本根本不需要布置邊防部隊。
但是毛澤東見北韓局勢隨時可能產生變化,於是秘密調集38、39、40和42軍前往東北,組建人數多達25萬人的「東北邊防軍」。同時,還預定組建了以粟裕為首的一整套指揮班子。
毛澤東組建這支「邊防軍」自然不是為了防著誰,而是為了隨時能夠入朝作戰。為此,毛澤東還指示林彪專門調整了指揮班子,將13兵團的黃永勝和15兵團的鄧華、韓先楚互換。
組建東北邊防軍還不夠,毛澤東認為東北不僅要有「東北邊防軍」在一線備戰,同時要預備二線、三線部隊。
到了7月31日,正式確立以第九兵團為二線,第十九兵團為三線的作戰方針。預定在第一線部隊出動後,第二線部隊北上移至第一線部隊駐地,第三線部隊移至第二線部隊原住地,邊訓練,邊備戰。
為了加強東北邊防軍的實力,毛澤東還專門從各軍抽調十萬老兵補充進部隊,大大加強了我軍的實力。
事後的發展果然不出毛澤東所料,9月16日美國果然在仁川登陸,一舉扭轉了戰爭的局勢。而在10月8日,毛澤東就做好了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即刻入朝參戰的決定。10月25日,誌願軍便完成了所有準備工作。僅用了數天時間,26萬中國人民誌願軍便進入了北韓境內。
誌願軍首先在第一次戰役中給了美軍以迎頭痛擊。在第二次戰役中,誌願軍已經擴充到50萬人。而毛澤東預留在二線的暗棋也起到了作用,原本駐紮在南方的第九兵團火線入朝,並在長津湖圍住並擊敗了美軍的陸戰一師。
可以想象,如果毛澤東沒有提前調集軍隊、沒有提前準備武器和物資。幾十萬的誌願軍,哪是說派出就能派出的?如果不做準備,或許誌願軍還沒組建好,美軍已經將北韓滅亡了。
事後,毛澤東在與金日成的會談中還認為自己的準備有些不完美:
「當時我只派了五個軍,如果派出七個軍,或許有更好的戰果。」
美國雖然有弱點,雖然在衰落,但是它依然是強大的,是不可輕視的。試問一個全民持槍的國家,一個建國200多年幾乎年年都在打仗進而成為世界最強的國家,怎麽可能軟弱,怎麽可能弱小呢?
如今美國的實力不斷收縮,國內階級、族群矛盾尖銳,社會割裂十分嚴重。在戰場上,美軍的表現也難說有多好,去年甚至釀出了「喀布爾大撤退」的名場面。但我們絕不能因此小視美國,它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毛澤東說:
「有人說怕敵人不來用不上,不是浪費嗎?那不對,一定要搞,準備好了敵人可能不來,準備不好敵人就可能來,敵人來了總要打掉一些壇壇罐罐。」
在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行動」之前,普亭篤定美國不會放手支援烏克蘭,認為烏軍軟弱可欺,沒有做好戰備工作。飛機、坦克、軍艦和飛彈的維護,都很成問題。到了戰場上,坦克開不動,飛機只能扔鐵炸彈。而一萬多噸的「光榮級」巡洋艦「莫斯科號」更是因為士兵管理的不嚴,被烏軍飛彈炸成了「潛水艇」。由於兵力沒有征集夠,雖然俄軍擁兵20萬,卻無法兼顧長達一千多公裏的戰線。進攻起來捉襟見肘,防守起來出處漏風。
隨著美軍支援的加大,更放大了俄軍準備的不足,進而在基輔、卡爾可夫、紅利曼以及赫爾松遭受了慘痛的失敗。
因此對付美國和它的仆從國,決不能掉以輕心,必須要未雨綢繆、預先做準備,以雷霆萬鈞之勢打垮敵人。否則美國一旦加大支援力度,在戰場上必然會遇到挫折。如今俄羅斯加大對國民的征兵力度,將軍隊擴充了50萬。若俄羅斯早點擴軍備戰,哪會落到這般田地呢?
應對美國大力支援的烏克蘭,俄羅斯是不是沒有一絲勝算了呢?我看未必。而這就要祭出毛主席對美國的第二大論斷: 美帝國主義「手伸得太長」,成為「套在脖子上的絞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全世界各地大量建設軍事基地,肆意幹涉別國內政。對此,毛澤東在會見外賓時多次指出,美國「手伸得太長」,到處橫行霸道、壓迫別人。對於美國的這種霸道政策,毛澤東有兩個形象的比喻,一個是「絞索論」,一個是「跳蚤論」。
毛澤東認為,美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建立的幾百個軍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帝國主義脖子上的絞索」。1958年9月,他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分析國際形勢問題時說:「不是別人而是美國人自己制造這種絞索,並把它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而把絞索的另一端交給了中國人民、阿拉伯各國人民和全世界一切愛和平反侵略的人民。美國侵略者在這些地方停留得越久,套在它的頭上的絞索就將越緊。」
同時,毛澤東還以「跳蚤」做比,美國伸手的地方過寬,就好比十個指頭按十個跳蚤,一個也按不住。
美國擴張得越快,力量就越分散,就越顧此失彼。美國在中東、歐洲、拉美和亞太都必須保有強大的實力。若大力支援烏克蘭,就必須從其他戰場抽調實力。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打著「維護自由」「保護人權」的幌子幹涉別國內政,甚至悍然發動戰爭。伊拉克戰爭、敘利亞問題、伊朗核問題、北韓半島核問題、烏克蘭問題等等,到處都有美國的身影。物極必反,美國到處插手別國內政,表面上是主動,其實恰恰走向反面。
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美債屢創新高、物價猛增,國內民怨沸騰,因此美國絕不敢全力支援烏克蘭。他們只敢隔靴搔癢,不敢將先進的F16、M1A2坦克交給烏克蘭,甚至連德國的豹2坦克也不敢給。首鼠兩端,隨時都有可能將烏克蘭這枚棋子給放棄掉。
因此俄羅斯要做的,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美國只是表面上看著嚇人,但持久力和信心都是十分可疑的。巴哈姆特拉鋸戰,或許能成為這場戰爭的轉折點。前不久,在烏克蘭戰場威名赫赫的美國「莫札特」僱用兵團就宣布結束烏克蘭,或許這只是一個開始。
對抗美國霸權主義或許不容易,但絕非無法可解、無懈可擊。所以我們更應該找準戰爭的規律,高舉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到那時候,我們一定能到美國霸淩政策破產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