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班長,為啥被戰士移出「朋友圈」
■劉硯偉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趙梓淇
「當上班長以後,朝夕相處的戰友,為啥跟我不親了?」最近,武警邯鄲支隊某中隊班長曾鵬很苦惱。
曾鵬和李誌華是同年兵,入伍5年來一直在同一個班並肩作戰。從理論學習到軍事訓練,從日常生活到站崗執勤,兩人相互提醒、相互幫助,逐漸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今年初,曾鵬因工作表現突出,被任命為班長。接到上級命令後,曾鵬幹勁十足,他結合班內每名戰友實際,為他們量身客製成長計劃表,帶領全班一起邁向新的訓練目標。
在班長崗位上,曾鵬幹得有聲有色。可不久之後,他遇到了一件煩心事。
一次休息時間,曾鵬無意間聽到有戰士議論說,「誌華微信朋友圈發的內容有意思……」帶著好奇心,曾鵬點開了正在休假的李誌華的微信朋友圈,想一睹為快。沒想到,閃出的不是美圖,而是冰冷的「一點兩杠」——曾鵬被遮蔽了。
李誌華的遮蔽引起了曾鵬對班內戰士微信朋友圈的關註,翻看一遍後,曾鵬發現,班內不少戰士,微信朋友圈都對他設了限。曾鵬心裏五味雜陳。待李誌華休假回來後,曾鵬試圖打破僵局,找到李誌華聊天:「休假有什麽好玩的事兒,分享一下……」他問了很多,但李誌華的回復卻只有簡短的敷衍,氣氛很是尷尬。
按捺不住的曾鵬直接向李誌華發問,為什麽在微信朋友圈裏遮蔽他。反復追問之下,李誌華向曾鵬道出實情。
原來,休假在家的李誌華發了一張和朋友們聚會的照片,並配文「為友誼幹杯」,出於好心提醒,曾鵬打電話給他:「休假期間也要註意個人形象。」
「指手畫腳,一點也不給人留面子……」那天躺在床上,李誌華緊蹙眉頭,種種不滿在腦海中湧現。最後,他騰地翻身坐起,手指狠戳螢幕,將曾鵬的「朋友許可權」設定為「僅聊天」。
「微信朋友圈裏發個狀態,就是想與朋友們分享生活,可你指指點點,一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李誌華的話讓曾鵬心裏久久不能平靜,他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自己成了大家微信朋友圈中的「掃興者」。
李誌華的反應代表了班內戰士的心聲。大家覺得,以前都是戰士,啥話都可以放開說。如今,身邊的戰友變成了自己的班長,成了上下級關系,萬一哪條動態發得不對,被班長看到後對自己肯定是有影響的。
「戰友戰友親如兄弟」,為啥一片好心卻引來信任危機?那段時間,曾鵬好像有種拳頭打在棉花上的無力感:你向戰士熱情地張開雙臂,他們卻有意識地和你保持「安全距離」,這個距離看不見摸不著,但曾鵬卻真實地感受到「界線」的存在。
帶著心中的疑惑,曾鵬敲開了指導員的門。「進‘圈’容易融‘圈’難,以什麽樣的心態、姿態在微信朋友圈裏和戰士打成一片,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考驗帶兵人智慧的問題……」指導員告訴曾鵬,如果真的把微信朋友圈變成了「監控台」,戰士們自然而然會把我們排在「圈」外、拒在「心」外。
「‘朋友圈’也是‘狀態圈’,戰士發的每一張照片、每一段文字都反映著他們的心態情緒。平時是不是忽視了大家一言一語背後的真情實感,讓自己成了戰士身邊‘熟悉的陌生人’……」曾鵬對照反思,面露愧色。
進「圈」實際是要進「心」。打不通心路就是「圈外人」。走出指導員宿舍,曾鵬感覺到輕松不少。想要透過微信朋友圈看戰士的喜怒哀樂,得先把感情、能力、行動上的「欠賬」補上,曾鵬的工作筆記本上,記下一件件接下來要做的事兒。
「親如兄弟」的戰友情從哪裏來
■劉硯偉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趙梓淇
武警邯鄲支隊某中隊官兵正在進行心理行為訓練。牛浩攝
「鐵班長」遇到了帶兵煩惱——
是繼續嚴格抓管理,還是當個「好好先生」
那次教育課上的小遊戲,在武警邯鄲支隊二級上士鮑俞先腦中記憶猶新。
鮑俞先是中隊出了名的「鐵班長」。他履職認真盡責,日常管理中對違反制度規定的人和事,敢於較真。
可前段時間,鮑俞先突然變得謹小慎微起來,在營區裏碰到指導員也會下意識地躲著走。這一反常變化,自然沒有逃出指導員的眼睛。
一次談心交心中,鮑俞先向指導員道出苦惱:最近一次民主測評,他挺靠後。事後了解到,有部份戰友議論他「管理太嚴格」「要求太苛刻」「相處太呆板」等等,這讓他感到十分委屈,工作也沒了幹勁。
是繼續嚴格抓管理,還是當個「好好先生」?這讓鮑俞先感到左右為難。
聽完鮑俞先「訴苦」,指導員教他換個角度分析問題:作為一名管理者,既要嚴管也需厚愛。你渴望每名官兵快速成長,嚴格管理、嚴格要求並沒有錯,但是缺乏換位思考的理解與包容。這樣一來,戰士肯定很難接受。因此,在工作中不妨換個語氣、換種方法。
鮑俞先開始嘗試改變,每逢班內戰友進步時,鮑俞先總是帶頭打氣鼓勵;晚上講評時,他也多以表揚為主,力圖給大家營造積極陽光的成長氛圍。
一段時間後,班裏的氛圍雖然有所改善,但還是怪怪的——大家好像各自有各自的心事。鮑俞先再次向指導員訴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一次,指導員沒有著急回答,而是召集大家到學習室進行了一次遊戲。
在「紙杯壘砌高塔」小遊戲中,按照遊戲規則,中隊官兵按照班的序列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比拼,每個小組分配同等數量的紙杯,不限制紙杯的疊放方式,在同樣的時間內,按照紙杯的疊放高度和穩固程度來評判勝負。
遊戲開始後,各組組員通力協作,一個個紙杯塔逐漸成型。鮑俞先所在的班經過討論,決定采取金字塔形結構布局,這樣消耗紙杯較多,但是穩紮穩打。有的班采取圓柱形結構,高度迅速上升,卻左搖右晃。比拼中,鮑俞先所在班的紙杯塔以「穩固的高度」取得勝利。
遊戲結束時,指導員總結道:「打仗就像剛才的遊戲一樣,戰友間只有相互信任、互相扶持,一個團隊才能行穩致遠。」
心連心需要實打實,敞開胸懷是前提,走進內心是關鍵。在和戰友的傾心交流中,鮑俞先發現,自己很較真,但很少針對存在的問題想解決辦法,對戰友的成長也缺乏實質性幫帶。在指導員的指導下,鮑俞先首先從自己開始改變。
中士徐景標理論功底紮實,但軍事素質仍有短板,他找到鮑俞先求教提高軍事訓練成績的方法,鮑俞先針對徐景標的情況,為他制訂強化訓練計劃,陪著他一起落實、不斷改進。3個月後,徐景標的訓練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
不久前,該中隊組織階段性考核,鮑俞先所帶的班以5人優秀的成績成功奪得軍事訓練流動紅旗。
上等兵奪冠背後的帶兵啟示——
設身處地為戰士著想,才能「聯萬心而作一心」
前不久,該支隊某中隊上等兵吳建飛在上級組織的軍事體育運動會中打破400公尺跑紀錄。一名入伍不到兩年的戰士,在高手如雲的賽場上脫穎而出,讓人欣喜。
吳建飛奪冠的訊息傳遍了整個支隊,在身邊戰友的熱議中,中隊張指導員和吳建飛結下深厚情誼的故事也為大家所了解。
入伍前,吳建飛就讀於成都體育學院。由於專業成績突出,畢業後,多家健身機構向他丟擲橄欖枝。心懷對軍營的向往,吳建飛決心參軍入伍。下連後,他訓練刻苦,軍事體育訓練成績一度是同年兵中的佼佼者。
備賽期間,吳建飛一門心思鉚在訓練場。臨賽前一個月,吳建飛左膝蓋脛骨結節炎突然復發,訓練無法正常進行。傷病的困擾壓得他喘不過氣。終於,在一次因傷錯過模擬測試後,吳建飛崩潰了,回到宿舍後號啕大哭。
張指導員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用了一下午的時間,耐心開導吳建飛:作為一名軍人,傷病在所難免,如果你輕易被打倒,甘心嗎?
這之後,張指導員聯系人員為吳建飛定期進行針灸理療;每次訓練完成後,安排專人為吳建飛進行肌肉放松;帶著吳建飛一起分析成績,針對弱項進行專項訓練……吳建飛的傷情日趨好轉,逐漸找回訓練狀態的他也恢復了自信。比賽之前,吳建飛主動找到張指導員:「我一定會拼盡全力,不在比賽中留下遺憾。」
吳建飛參加完比賽回到單位時,張指導員和戰友們在單位門口列隊迎接,拿著獎牌和榮譽證書的吳建飛一把抱住張指導員,開心得像個孩子。
生死與共的官兵關系不是在戰時突然迸發,而是平時點滴積累培養。只有設身處地為戰士著想,才能「聯萬心而作一心」。
吳建飛的故事在該支隊並非個例。某中隊排長李翔輝剛到中隊報到時,正趕上中隊備戰季度勤訓輪換考核。由於考核的評判細則不同,他在院校引以為傲的手榴彈投擲竟然考了個「不及格」。看到這一幕,中隊訓練骨幹鄭飛虎主動幫他分析發力要點,陪著他在訓練場上加練。一來二去,兩人成為無話不談的摯友,李翔輝向鄭飛虎求教提高訓練成績的方法,鄭飛虎也向李翔輝請教視訊剪輯的經驗。兩個人在互幫互助中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在準備支隊組織的微課評比競賽時,某中隊李指導員花在班長陳海龍身上的時間,比用在自己身上的還要多。教案不完善,他加班加點幫助陳海龍修改;課件不夠精美,他請中隊有經驗的戰士協助陳海龍完成;台上表現不夠好,他既當觀眾又當評委,一遍遍幫助陳海龍練習。雖然自己最終沒能獲得參賽資格,但看到陳海龍在支隊的評比競賽中獲獎,坐在台下的李指導員比自己獲獎都高興。
「我的獎杯裏,滿是指導員傾註的心血。」走下領獎台,陳海龍動情地說。
一次挺身而出換來心心相印——
戰友情越深,催生的戰鬥力就越堅強
秋日的陽光依然熾熱,官兵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濕,體力也接近極限。某中隊排長字正雲,正帶領突擊小組參與一場魔鬼周極限訓練。
由字正雲帶領的突擊小組對藍方藏匿的廢棄廠房進行搜尋捕殲。當行至一拐角時,一名藍方隊員突然從房間沖出,走在最前列的下士溫海亮與其打了個照面,站在溫海亮後方的字正雲猛地將他推到旁邊,自己卻因來不及閃躲,中彈「身亡」。
看到字正雲「陣亡」,溫海亮半晌沒說出話來,剛一張嘴,眼淚就掉了下來。
「要根據戰場環境選擇戰鬥方式,你當時的持槍姿勢並不適用於狹窄空間。」復盤會上,字正雲沒有批評溫海亮,而是耐心地給他傳授經驗方法,這更讓溫海亮自責不已。
溫海亮之前訓練成績並不突出,平時沒少被字正雲批評。溫海亮覺得字正雲對他的要求有些吹毛求疵,為此,平時沒少和字正雲對著幹。
演練結束後,字正雲發現,溫海亮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的他在工作中變得積極主動,休息時自己也會主動加練體能,面對批評不再覺得委屈,而是虛心接受,努力做出改變。
「危急時刻,排長願意挺身而出保護我……」談起自己的改變,溫海亮把訓練中的故事搬上講台,告訴大家戰友之間的心心相印從何而來。
「我是排長,面對那種情況,來不及多想,我應該保護他們,也必須保護他們……」字正雲說。
前不久,該支隊某中隊擔負一批物資轉運任務,當時正值酷暑天氣,貨運列車車身滾燙,人在車內汗如雨下。指導員主動擔任車廂內警戒任務,讓官兵們在運輸間隙能夠喘口氣。上等兵劉寅說:「指導員在關鍵時刻心裏想的是我們,我們還有什麽理由不好好幹!」
「戰友情越深,催生的戰鬥力就越堅強。」該支隊領導說,今年以來,他們持續組織開展「矢誌強軍,精武成才」報告會,作為「新時代奮鬥觀」大討論活動的配套活動,引導鼓勵帶兵人在訓練和任務中當排頭、做表率,不斷熔鑄「甘苦與共、生死與共」的革命情誼。
如今在這個支隊,良好的官兵關系平時看得見、摸得著,在關鍵時刻演繹出的故事更是感動人心。
銳視點
鍛造甘苦與共生死與共的革命情誼
■胡京華
習主席深刻指出,要培養官兵甘苦與共、生死與共的革命情誼,鞏固和發展團結、友愛、和諧、純潔的內部關系。實踐表明,鞏固發展富有新時代特色的官兵關系,要在保持內部團結、上下協同、步調一致中,實作官兵之間、戰位之間一體融合,讓內部關系既經得住當前的「和平大考」,也經得住戰場上的炮火洗禮。
始終懷揣真心,贏得思想上的坦誠相待。真心相待才能令行景從。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無論是中華傳統兵法的帶兵之道,還是中國共產黨建軍治軍的光榮傳統,都蘊含唯有傾註真心才能同心奮進的樸素道理。愛兵者,兵恒愛之。保持一顆愛兵之心是做好帶兵工作的根本,帶兵人要站在戰士的角度上,設身處地多為戰士著想,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應官兵之所急、幫官兵之所需,用真誠的情,換信賴的心。
充分付出真心,獲得情感上的親密無間。人與人交往,貴在真心;唯有真心,才能贏得真情。帶兵人只有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經歷千回百轉,真心實意為官兵排憂解難,才能成為官兵信賴的親人和知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實踐證明,沒有心與心的碰撞,就沒有情與情的融合。帶兵人把官兵當親兄弟來愛,官兵就會與帶兵人同甘共苦。新時代的官兵關系,不在「形」,而在「心」。帶兵人唯有把愛兵當事業幹,把官兵當親人看,想兵之所想、急兵之所急,才能真正贏得兵心。
始終付出真心,贏得行動上的生死相隨。率軍者披堅執銳,執戈者方能戰不旋踵。一支英勇善戰的軍隊裏,必有身先士卒的帶兵人。對帶兵人而言,擔當就是任務面前有本事,困難面前善攻堅,榮譽面前現風格。同甘共苦者強,上下同欲者勝。帶兵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做出樣子,更要撲下身子、甩開膀子。只要帶兵人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平時訓練叫響「看我的」,關鍵時刻敢喊「跟我上」,生死關頭勇於「讓我來」,與戰士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必將匯聚起無往而不勝的強大力量。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