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0年9月15日上午6時30分,美第10軍先頭部隊在月尾島北部灘頭登陸上岸。標誌著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正式展開了名為仁川登陸的作戰計劃。
盡管仁川登陸並非是自二戰以後最大規模的登陸行動,但這場登陸戰對整個韓戰的走向,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這場戰鬥由於北韓人民軍沒有預計到,美軍會在仁川登陸,只是派出了少量的部隊,等到真正察覺出美軍動向,並派出大量援軍的時候,事實上已經來不及。
金日成也在「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成功後,在一份檔中自述:
「原本的計劃是在一個月內結束戰爭,我們不能消滅4個美軍師團...…我們因「聯合國軍」、美國空軍及海軍的出現而感到震驚。」
一直到9月28日,仁川登陸的「聯合國軍」配合退守釜山的部隊一起,重新攻占了漢城,整個仁川登陸作戰才算是落下了帷幕。
仁川登陸前的較量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經受過戰爭洗禮的北韓人民軍,幾乎是無往而不利,臨時拼湊而出的南韓軍根本就不是對手。
盡管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軍遠東空軍第二天便協助南韓作戰,7月5日,美軍參與了第一場對北韓的戰役,但事實上在一開始,美軍的參戰沒有影響韓戰局勢的走向。
戰役的初期,北韓人民軍節節勝利, 6月28日奪取漢城;7月20日占領大田;7月24日占領木浦;7月31日則占領了晉州。南韓軍隊和美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
到這時,韓戰的局勢似乎看上去並沒有大的變動。
在美國的操縱下,聯合國決定出兵幹預韓戰,並派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美五星上將麥克亞瑟被任命為美軍遠東軍司令。
就在北韓人民軍奪取漢城以後的第二天,即6月29日, 麥克亞瑟視察北韓戰場時,提出了要在敵人後方實施登陸作戰的計劃,因為只有這樣的軍事行動,才有可能極大的改變戰場的態勢。
而麥克亞瑟選擇的登陸地點是在仁川附近。
盡管後來「聯合國軍」確實是從仁川開啟的突破口,但從初步的構想到最後的實施,前後也走過了兩個月的時間,而且從事實上來看,仁川並非是一個適合登陸作戰的地方。而更為關鍵的是,自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總統杜魯門以及美國國防部長路易·強森在戰後采取了大規模的裁軍行動,具有兩棲登陸作戰的美海軍陸戰隊遠征軍元氣大傷,不具備相應的登陸作戰的實力。
進入仁川港的航道有兩條:飛魚峽以及東航道,由於狹窄,很容易被水雷封鎖,而且兩條航道內水流湍急,港口的四周圍都被很高的海堤包圍, 美軍指揮官阿裏·G·卡柏 甚至這樣寫道:
「我們列出了每個自然和地理障礙名單,在仁川什麽計畫都榜上有名。」
盡管麥克亞瑟提出了在仁川附近登陸作戰的計劃,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麥克亞瑟計劃在7月執行仁川登陸的「藍心計劃」還是被迫夭折。
但是麥克亞瑟作為一員二戰名將,他並沒有放棄仁川登陸的想法,而是經過反復論證後,於9月再次丟擲,在圍繞仁川登陸的作戰計劃中, 雖然有不少軍官指出,在群山登陸的計劃才是比較可靠的(包括北韓人民軍一開始也是認為,美軍可能在群山登陸),可麥克亞瑟還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盡可能的向眾人闡述在仁川登陸作戰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選擇仁川登陸, 一個最直觀的理由,是因為他距離漢城較近,再有一個則是避免「聯合國軍」在登陸作戰勝利後,陷入到更靠北的嚴酷冬季地區作戰,還能切斷北韓人民軍的後勤補給線。
也正因為如此,看似最不可能的作戰計劃,最後卻獲得了成功。
北韓半島上的激戰,中國也表示了強烈的關註。
北韓人民軍的作戰盡管勢如破竹,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幾乎占領了北韓半島全境,但戰線拉的過長,戰爭已經略顯疲態。
1950年8月4日,毛主席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會議上,毛主席高瞻遠矚的說了這樣一句話:
「如果北韓人民軍不能突破洛東江防禦,美軍增援部隊來了,很有可能在人民軍後方登陸。」
毛主席之所以如此判斷,除了多年軍事生涯敏銳的觸感外,大量的情報訊息的支援,是分析客觀態勢的重要原因。據總參資料部檔案顯示,仁川登陸之前,我軍的情報部門就始終註意著美軍以及南韓軍的動向。
雷英夫預測了仁川登陸的地點以及時間?
預測美軍在仁川登陸,不少的文章中曾指出,是時任周恩來的軍事秘書雷英夫預測的。
1950年8月23日,雷英夫在作戰室與同僚們一起演練時,雷英夫敏銳地註意到了:
「北韓人民軍的主力全部調到釜山三角洲,後方兵力空虛,美偽主力二十幾萬部隊擺在釜山三角洲的灘頭陣地上,既不撤退,也不向一線增援。他判斷美軍的戰略企圖很可能是把北韓人民軍的全部主力吸引到南線來。」
之所以要把北韓人民軍的主力全部吸引到南面,自然是為了接下來的戰略做布局,那麽在北韓中部地區登陸,是很有可能的。經過反復的研究之後,雷英夫認為: 「敵人在仁川登陸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於是就在這天晚上,雷英夫將自己的判斷告訴了毛主席以及周總理。
1993年,雷英夫將自己所經歷過寫成【抗美援朝戰爭中幾個重大決策的回憶】,將這一情況完整地記錄了下來,考慮到記錄的並不詳細,雷英夫在1997年出版了口述的回憶錄【在最高統帥部當參謀】,對這段歷史進行了更詳細的敘述。
雷英夫不僅精準的預測了仁川登陸的地點,還精準的預測了作戰的時間。
「美軍將在9月15日在仁川登陸。」
雷英夫的預測精準到了時間,令毛主席也十分感興趣: 「9月15日?如此精確,能不能談得更具體一些。」 雷英夫十分胸有成竹的對毛主席說:
「我們對於北韓西海岸9月至11月的海潮作了考察研究,發現有三個最佳日期可供選擇:9月15日、10月11日和11月3日,而9月15日的高潮時間有兩次,一次在上午6時59分,另一次在下午日落35分鐘後的19時19分,所以我們覺得9月15日更有可能。」
毛主席聽了雷英夫的分析後,當即下令:
「立即通知情報部門嚴密註視北韓和美、英、日,立即把我們的看法向史達林和金日成通報,提供他們參考,希望人民軍有後撤和在仁川防守的準備。」
事實的發展驗證了雷英夫的預測,美軍果然是在9月15日大潮時選擇從仁川登陸。
雷英夫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他口述的事實,在後來許多年中,並沒有人質疑。無論是在過去的戰爭歲月,還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後,雷英夫都是深得毛主席信任的, 1938年秋,毛主席還親自推薦雷英夫到葉劍英身邊工作,對外公開身份是十八集團軍參謀。
葉劍英也對雷英夫十分推崇,後來在毛主席身邊,還專門誇獎他: 「雷英夫來到我身邊後,幫了我很大的忙,他可是我在重慶引以為傲的大秀才。」
不過,在預測仁川登陸這件事上,實際發生的情況,與雷英夫口述的情況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解放軍軍事學院專家盧建東在文章【對雷英夫在有關抗美援朝回憶若幹問題的質疑】就曾指出過其中的出入:
一、有關記載中找不到毛主席與雷英夫的對話;
二、檔案中也沒有找到毛主席隨後釋出的那道命令;
三、當時軍事測繪部門僅僅是一個處級單位,別說北韓的水文資料,就連中國自己的水文資料都嚴重缺乏,雷英夫是如何獲得北韓西海岸的水文潮汐資料的?
事實上早在仁川登陸前一個月,有關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作戰的情況,就已經被傳得沸沸揚揚。
也許有人會問,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為何在戰前就已經為人所知了呢?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世界各國的軍事機構也不完全是沒有作用的,當北韓人民軍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勢如破竹的時候,他們也敏銳的意識到,戰線拉的太長,其實不利於戰局,尤其是在現代化軍事思維的前提下,登陸艇、飛機等現代化軍事裝備的前提下,大家基本都曾作出這個猜想。
當時日本、東京、香港等地的報紙上,都預測了美軍登陸地點可能是在仁川,就連聯軍司令部也多次公開放風,登陸地點可能是在仁川。
真正能夠確定美軍可能是從仁川登陸,是基於情報分析,尤其是到了8月份以後。
從8月上半月,軍委情報部門就接到了訊息, 「聯合國軍」大批的艦只往北韓半島以及日本集結,與此同時,駐日美軍也組成了美第十軍團,而從8月下半旬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就在仁川港周圍幾個島嶼實施了幾次軍事行動。
當時美軍與南韓軍正在洛東江與北韓人民軍對峙, 「聯合國軍」的艦隊居然有閑心在仁川港附近奪取幾個不知名的小島,這本身就說明了,「聯合國軍」將要圍繞仁川做大文章。
8月22日,總參情報部門又接到了確切情報,美軍擬在仁川、鎮南浦實施登陸作戰,該情報經研判後已經是第二天淩晨,因為情況緊急,已經來不及形成書面的報告,只能以專線電話的名義上報,一直到24日,直至24日才以書面通報的形式正式下達。
「現位於日本的美陸戰第一師待命出發,擬開赴仁川、鎮南浦登陸。登陸前夕,又獲悉美情報部門要其諜報部門,搜集京仁地區的情報,由於關系到新的作戰計劃,要求9月13日前搜集完畢。」
通報中的「京仁地區」指的就是漢城、仁川地區。
加上之前獲得的情報: 南韓軍海軍總部於9月11日命令第一、第三艦隊於13日駛入仁川西南積德島附近,另外6艘艦艇駛入群山以西的活動基地。
一系列的動向早已說明了,美軍即將在仁川發動登陸作戰。
毛主席的睿智果敢
北韓人民軍節節勝利的時候,毛主席遠在國內,就已經預料到了美軍可能從北韓半島腰部登陸作戰。
1950年8月4日,毛主席在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便已經明晰了這一點,時任軍委作戰部部長的李濤也一同出席了會議,事後在與參謀研究的過程中, 認為美軍在北韓半島蜂腰部選擇一個港口登陸的可能性交大,包括仁川、群山、鎮南浦、清津、鹹興、元山等六個港口,其中仁川的可能性最大。
整個8月份美軍的動向,無一不在說明這一預測判斷的準確性。
直至8月22日,李濤獲知了 「美軍擬在仁川、鎮南浦實施登陸作戰」的準確情報 ,他認為這個情報十分重要,應該立即上報,於是立即叫來了周恩來的軍事秘書雷英夫以及聶榮臻代總長的秘書 唐永健 、包括了當時作戰部敵情研究處 江右書 、中南海作戰室負責人 成普 ,大家一致商量後,認為情報確實可靠,仁川登陸的可能性較大。其次是鎮南浦。
考慮到情況比較緊急,李濤立即請雷英夫、唐永健,讓他們兩人迅速向周總理以及聶榮臻代總長匯報。
雷英夫與成普一起於當晚向周總理匯報情況後,周總理也認為事關重大,應立即匯報毛主席,又帶著兩人向毛主席做了一次簡短的說明。
從以上這個經過來看,雷英夫只是介入了參謀,並參與了整個傳達的過程。
毛主席的反應,就讓人很欽佩了。
過去歷史的經驗教訓,使得毛主席格外重視情報部門的工作,在詳細地研究了情報後,毛主席與周總理立即下達了三項指示:
一、檢查督促東北邊防軍各項戰備工作,嚴令於9月底以前完成作戰準備;
二、將有關情況與判斷,告知北韓以及蘇聯方面,並建議人民軍做好最壞準備(如主動撤退,加強仁川、鎮南浦方向的防禦等等);
三、作戰、情報、外事部門要隨時密切註意北韓戰局的變化。
幾天後,北韓人民軍副總參謀長李相朝訪華,毛主席、周總理都是直接向他指出,美軍有可能在仁川、鎮南浦登陸,並建議采取相對應的措施。
遺憾的是,北韓人民軍並未重視這份情報, 他們認為,即便是美軍登陸,也不太可能選擇在仁川,而是可能在群山,於是只是在群山加強了防禦,一直到第二天,他們才意識到,自己是出了錯。
9月15日仁川登陸作戰打響後的第二天,北韓人民軍派出了6個縱隊的T-34坦克到灘頭構築陣地,「聯合國軍」迅速偵知了這一軍事行動,並派出飛機轟炸這些坦克,只用了一架飛機的代價,就打掉了北韓人民軍一半以上的坦克。
「聯合國軍」很快就穩固了在仁川登陸的態勢,並積極向漢城方向推進。
訊息傳到洛東江以後,與美軍以及南韓軍對峙的人民軍也開始出現了不穩,尤其是進入南韓後才參加人民軍的士兵。直至全線崩潰。
總的來看,戰役的初期,北韓人民軍的表現確實是可圈可點,但是也難掩其缺點,尤其是在指揮上的問題,機械照辦蘇聯的作戰模式,而在韓戰初期,中國就按照金日成的要求,將第四野戰軍中北韓族部隊成建制的交給人民軍,但這部份軍隊在韓戰期間,並不受人民軍統帥部重視。
而且由於戰線拉的過長,實際上洛東江、釜山戰役時期,人民軍前線部隊滿員率降至一半以下,武器大量損毀得不到補充,彈藥嚴重不足。
可以說在仁川登陸之前,人民軍的敗相已經凸顯出來。
1950年10月7日,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與此同時,美軍飛機入侵中國東北邊境,轟炸城鎮,時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的周總理義正言辭的宣布: 「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也幾乎與此同時,東北邊防軍改稱中國人民誌願軍,準備隨時入朝參戰。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喊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口號,跨過鴨綠江。10月25日,第40軍118師在溫井打響了對「「聯合國軍」」的第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