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美國B2見了叫大哥,轟20造價多恐怖?並非一架能換20架殲20

2024-12-28軍情

早上看到一篇文章,說一架轟20可換20架殲20,比B2更先進。

別再用中國的轟20對標B2,這樣真的很不合適。美國已公布B21,甚至在研發B2X,還有人在做這種對比。這就像考上大學的00後非要和70年代首批大學生比高低。

只要有點腦子就知道,這根本沒法比。

此文將解答以下幾個問題——

B2的主要支出並不在研發,那花在哪裏了?

大家為什麽對標B2?

中國的轟-20具體造價未公開。

B2的錢花在了哪?

B-2被譽為「現代戰爭中的勞斯萊斯」

這家夥全身塗滿了珍貴的隱身塗層,看一眼讓人心疼,摸一下更心疼。僅那層隱身塗層,每30天就需要「泡澡」一次。

B2舒坦了,但每月一次10萬美元的大清潔,小國看後心慌,大國見了流淚。

這還沒完!

上百人的服務,薪資都還沒算呢!

七年一次的大保養,簡直如同為皇室皇冠拋光,費用高達6000萬美元!

哦,對了,B2還很嬌氣,必須住在恒溫恒濕的豪華專屬機庫,住普通機庫,這不是打人家勞斯萊斯的臉嗎!

如果看到這兒,你覺得美國家大業大,這點開銷不算什麽?那再算算它運作的花費,美國都會感到心疼。

發動機每次啟動,單項任務成本至少百萬美元,這還是往少了算。

要是著急忙慌地花,空中加油,所有費用都算上,上不封頂。

這還不算,你得給它加油、維護、備彈藥,照顧它那龐大的地勤團隊,像仆人一樣跟在B2後面收拾。

即便它安靜地停在機柯瑞,1億美元也輕易花完。這意味著,即使它什麽都不做,只是靜靜地「隱身」在那裏,也是個超級燒錢的存在。

據美軍樂觀估計,到2035年,B-2的日常維護費用將額外增加500億美元。

這時你就會明白,美國空軍每天與它的財務預算打交道,完全是因為「愛它不易,離開它更難」!

說到它的隱身塗層,簡直就是經費的「虐戀」,總是和美元作對。

70年代,B-2的塗層旨在躲避敵方雷達,但其脆弱如同富家千金的玻璃心,一碰就碎。

為了突破蘇聯的高空戰略防禦,美國幾乎不計成本,被逼到極限。

B2上的螺絲和鉚釘,這些小零件都經過特殊設計,比勞斯萊斯還精致。

當時為保密,很多零件都客製生產。

如今那些生產線,倒的倒、黃的黃,工程師所剩無幾,想要替換一個零件,得翻箱倒櫃找原始圖紙,重新制造。

這樣一耽擱,時間耗不起,成本也節節攀升。年輕的工程師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像機械航空領域的考古學家,拿著放大鏡研究老舊圖紙尋找答案。

所以,如今已是2024年,零件短缺依舊困擾著B-2。作為冷戰時期的產物,它現在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至於復合材料的使用,這也是一場註定昂貴的冒險。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堅決選擇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別看現在連中國的釣魚竿都用碳纖,在80年代,這可是稀罕物。

不過,美國對B2情有獨鐘確實有其原因,它如幽靈般出現在目標上空,這種能力使蘇聯的防空系統形同虛設。但B-2的每次行動也需付出巨大代價,若稱它為「隱形刺客」,那麽每次刺殺都意味著自身也要受損。

B2的生產成本使那幾年美國國防預算嚴重失衡。

最初,美國空軍打算購買132架B-2,生產商聽到這個大訂單的訊息後非常高興。

經過7*7=49天的計算,每個單價至少是2.77億美元!B2就像塊大肥肉,每個生產商都來分一口。

但1984年,軍火商們拍腿決定,將這款轟炸機的報價提高到425億美元!

好家夥,這哪是賣飛機,簡直跟開珠寶店一樣。

但這次蘇聯玩得挺大的——

1989年,蘇聯突然宣布結束遊戲,冷戰謝幕,美國空軍樂了——

這回省了錢,B2不用大量生產了,但生產商哭了。最終只生產了21架,研發和生產線建設費用高達444億美元!

所有飛機的成本,包括設計費用,都分攤到這21架飛機上,平均每架B2飛機成本為21億!

要知道,原先計劃是2.7億,現在增至21億,美國生產商頭疼不已,心裏暗暗發誓,誰再碰B2誰就死得快。

中國的轟20多錢?

相比之下,轟-20的定價策略值得各國借鑒。中國成為21世紀唯一崛起的大國,自有其道理。

5000年的文化積澱絕非虛言,中國擅長用有限的資源辦成大事,該投入時絕不含糊,不會做浪費的事。

根據公開資料,轟-20的研發並不像冷戰時期某些特殊建造的飛機那樣,因「設計師靈感過剩」而造成價格過高的情況。

按照中國的理念,「穩定可靠實用」始終是首要的。畢竟有200多架轟6K等待接替呢!

易於批次生產的大國戰略轟炸機是首要條件。

總的來說,轟-20的開發邏輯更像一位精明的家庭主婦,絕不會隨意購買貼牌奢侈品而使預算失控。

中國近年在無人機、航空電子、復合材料和隱形技術等領域的先進成果都會套用到轟-20上,因此遲遲未公布,底牌就該藏著,這樣才叫底牌。

中國可透過完整的工業鏈有效控制技術轉化成本。

B-2的產量極少, partly因為國際局勢突然變化,蘇聯意外解體,這不僅震驚了世界,也讓美國飛機制造商措手不及。

現在美國公布了最新的B21戰機,這才是中國轟20應參照的物件,而非幾十年前的舊款B2。

為什麽選擇對標B2?因為它當時看起來像科幻片中的龐然大物,對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造成了巨大沖擊。轟炸中國大使館的飛機型號正是B-2A。

反觀轟-20,它體現了對區域戰略平衡的深刻理解,以及「多造多用」以分攤成本的理念。

以B-21為例,美國計劃采購一百多架,每架單價約7.7億美元。雖然相比B-2看似「便宜」,但考慮到美元貶值導致的實際購買力下降,B-21的這個價格並非真正便宜,而是有所縮水。

中國生產的轟20,在產業鏈上成本較低。

轟-6K價效比高、實用、不心疼。從200多架轟-6K量產,來看成本問題——

轟-6K的批次生產涉及復雜的經濟學。

眾所周知,飛機的昂貴之處在哪?

研發的確耗費大量資金!從初步設計到模型測試,再到材料選擇,中國聰明在哪兒?

轟-6K並非從零起步,其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圖-16轟炸機。

盡管年代久遠,但憑借強大的技術改造能力,經過數十年的摸索,關鍵部件逐步實作國產化,配套工藝也逐漸最佳化。依托國內堅實的工業基礎,批次生產的成本遠低於全新研發。

就像二手房改造後出租,投入少、收益穩,住著也特別舒心。

批次生產帶來的經濟效應是轟-6K的一大優勢。工人們熟練得如同摸自己口袋裏的打火機,從螺絲到機翼,操作一氣呵成。中國手工制造航母的能力,絕非虛言。畢竟,用算盤計算原子彈的國家只有中國。

中國在脈動生產線技術上投入了不少努力,批次生產的背後是供應鏈的最佳化。透過長期合作,我們與供應商建立了緊密的生產關系。隨著原材料采購量增加,價格自然下降,零部件的品質和生產效率也顯著提升。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向前。

專家表示:B-2的零部件均為客製,高端卻耗資巨大,而轟-6K如同量產的經典型號,既實用又多功能。

我認為這句話說得非常好。

歷史經驗表明,技術成熟度是降低成本的關鍵要素之一。

早在冷戰時期,美蘇透過裝備升級證明了「第一代技術成本極高,第二代以後才普及」。轟-6K的成功印證了這一點,從原型到改進型再到K型,每次升級都吸取經驗,最佳化設計,提升效能,降低成本。

現代軍事裝備從研發到量產,遵循「試錯—最佳化—規模化」的經濟路線,轟-6K作為「軍中網紅」,憑借的就是這種紮實穩健的技術積累。

飛機生產速度和數量增加並不意味著造價會降低,這是錯誤的觀點。

如今各國空軍相當精明,預算有限,如何更合理地搭配飛機成為關鍵。

畢竟維護成本動輒上億的轟炸機,每次出動都在燒錢,因此各國都極為謹慎。

各國空軍總是在品質和數量間謹慎平衡,不僅要能作戰,還要能維修,更要能維持。

蘇聯空軍的智慧在PFI計畫競標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精心規劃了「重輕搭配」的黃金組合——30%的蘇-27重型戰鬥機與70%的米格-29輕型戰鬥機,打造出一支既能應對硬仗又不超出預算的機隊。

按此邏輯推理,現代空軍的戰略組合中,可能沒有太多空間留給「單一機型大批次生產」的理念。

為什麽飛機產量增加卻沒更便宜?

看看某些飛機的價格曲線,直接打臉「造多了就便宜」這種說法。

F-18E「超級大王峰」在生產了150架後,成本居高不下,繼續生產將導致預算超支,無法實作「廉價飛行器流水線」。

殲-35A也是一個典型例子,在生產了十個批次後,價格趨於穩定,進入了所謂的「成本休眠期」。這意味著它的價格已經觸底,無論再生產多少,成本都將保持不變,不會繼續下降。

這被稱為「經濟規模遞減效應」,尤其是像B-2「幽靈」這樣的空軍「富婆之子」,一架的造價相當於一個小國的GDP,因此小批次客製反而是更明智的選擇。

資訊來源:【新編大學生軍事教程】艾楚君,【航空武器裝備發展理論與實踐】梅施金(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