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沖繩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批約100名後勤人員已經開始轉移到關島,從而拉開了美軍撤離沖繩的序幕。
「這是日美兩國在2006年就駐日美軍整編路線圖達成共識以來,駐沖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首次搬遷海外。」
據美聯社報道稱,目前駐沖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總兵力為1.9萬,這次大規模撤軍的部份原因還在於當地已經「不再安全」。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近年釋出的報告多次警告稱,隨著解放軍遠端打擊火力的快速現代化,駐沖繩美軍已經處於多種中國飛彈的打擊範圍內,
因此美軍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考慮撤往第二島鏈的問題。
沖繩在二戰後一直就是美軍的基地,美軍駐日的主要力量和設施基本上都集中在沖繩,這裏距離中國大陸只有800公裏左右。
根據日美兩國政府於2006年達成的共識,將目前駐紮在沖繩縣內的約1.9萬名海軍陸戰隊員中的約9000人轉移部署至日本之外。
這即將撤離的9000名美軍官兵,除了4000人遷往關島外,還有5000人搬遷到夏威夷等地點,最終將駐守沖繩基地的美海軍陸戰隊人數減少到1萬左右。
即將搬遷至關島的4000名美軍官兵,主要來自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遠征旅、海軍陸戰隊第四團和第四戰鬥勤務支援營。
據分析,美軍之所以要撤離沖繩基地,可能的原因有三:
一是最佳化在印太的軍事布局:隨著中國軍力的飛速增長,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布局需要不斷最佳化,以更好地應對潛在的安全威脅。
二是減輕盟友的壓力:多年以來,駐沖繩美軍對當地的惡劣影響導致沖繩民眾嚴重不滿,包括環境汙染、犯罪問題等。
搬遷部份兵力可以緩解這些壓力,同時也有助於鞏固美國與日本等盟友的關系。
三是適應美軍最新的分布式作戰需要:根據美軍的最新戰術安排,分布式作戰、無人化智慧化作戰等新型作戰方式逐漸成為主流。
這次美軍搬遷部份兵力至關島等地,有助於美軍在更廣闊的地理範圍內進行靈活部署,提高整體作戰能力。
但實際上,美軍雖然沒有說出來,而國際智庫早已公開報道過,中國飛彈的威脅是促使美軍搬遷的關鍵因素之一。
據媒體分析,目前中國的中短程飛彈數量已經超過2000枚,它們均具備直接摧毀所有駐日駐韓美軍的能力。
特別是隨著諸如東風-17高超音速飛彈和東風-100巡航飛彈的大量服役,這些精度高根本無法攔截的飛彈,有能力讓這些美軍迅速團滅。
同時,中國海軍和空軍的戰力也在近年得到大幅延伸,逐步具備了圍殲駐紮印太地區美軍的能力,沖繩做為美軍就近施壓的戰略影響力也已不再。
分析指出,根據目前的印太地區的軍事實力現狀,隨著解放軍遠端打擊火力的快速現代化,
美軍不得不將駐沖繩的兵力後撤到關島、夏威夷和澳洲等第二和第三島鏈甚至距離亞洲大陸更遠的地區才能提高戰時生存力。
但美軍撤往沖繩後,並不代表美軍對於這一地區的幹預能力下降。
同時,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推行所謂「以陸制海」作戰理念,計劃在關島組建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第三個「瀕海作戰團」,以適應新的制華戰略。
所以,美軍雖然看起來遠離了中國,但戰略布局可能更險惡。
(軍評陳光文於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