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蘇-57戰鬥機是俄羅斯空天軍現役的最先進戰機,也是全球僅有的四款隱形戰機之一。盡管擁有這樣的頭銜,蘇-57自問世以來卻並不太受人們青睞,主要原因在於其設計和制造工藝方面存在各種不足。甚至有美國人諷刺稱,蘇-57不過是「被拍扁的蘇-27」。
盡管飽受外界嘲諷,蘇-57依然在實際戰爭中展現了其強大的作戰能力。據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13日報道,俄羅斯已派出最先進的蘇-57隱形戰機,對烏克蘭的40多個目標實施打擊。
美媒援引烏克蘭方面人士的訊息稱,俄軍在過去幾個月裏,利用蘇-57戰鬥機對烏克蘭境內的目標進行了「超過40次的襲擊」。
鑒於蘇-57戰鬥機的服役數量在全球幾款第五代戰機中是最少的,截至目前僅有約20余架服役,因此不難看出,俄軍在此次沖突中對蘇-57的使用頻率和強度相當高。
在出擊過程中,蘇-57戰機創造了諸多戰果。據稱,今年4月,蘇-57成功利用俄軍現役的Kh-69隱形巡航飛彈摧毀了基輔郊外的一座火電廠。
此外,另有訊息指出,早在2022年,蘇-57曾使用俄制R-37M空空飛彈在217公裏外連續擊落了烏軍的一架蘇-24和一架蘇-27戰機。這一戰果不僅是全球首次有據可查的五代機空戰擊落記錄,亦創造了目前全球最遠的空戰擊落距離。
自F-22戰鬥機問世以來,除了進行了一些零星的低強度對地打擊外,其在實戰中的表現幾乎僅限於「打個氣球」般的行動。而F-35戰鬥機也僅在絕對制空權下,針對防空能力較弱的中東國家實施了小規模轟炸。
與之相比,蘇-57戰鬥機自投入俄烏戰爭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已執行了數十至上百次戰鬥任務,摧毀了數十個目標,擊落了烏克蘭軍隊的近十架各類戰機,包括蘇-27和米格-29等四代機。
此外,蘇-57還成功壓制了西方防空飛彈系統,並在電子戰中有效幹擾了西方的電子戰系統,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戰績!由此可見,在目前全球服役的四款五代機中,蘇-57已經奪得了一項「世界之最」,成為擁有最豐富實戰經驗的五代戰機。
需要明白的是,蘇-57面對的對手,絕非美軍五代機所遇到的那些顯然不在同一水平的敵軍,而是得到了西方情報和資訊體系支援,並配備西方現役防空飛彈和戰鬥機的烏克蘭軍隊!
烏軍擁有愛國者飛彈系統、F-16戰鬥機等西方先進武器裝備,這些放眼全球任何地區,都是不可小覷的強敵,更何況烏軍背後還有整個西方電子資訊系統的支持。
然而,即便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蘇-57依然無畏出擊,多次執行超視距空戰、對地精確打擊等多種戰鬥任務,並且至今在空戰中毫發無失真。這無疑展示了蘇-57戰鬥機的卓越作戰能力,確實無愧於俄羅斯空天軍「最強戰機」的美譽!
看到這裏,許多朋友可能已經按捺不住想要發問了:既然蘇-57能夠取得如此亮眼的戰績,那麽如果換成我們的殲-20,是否也能同樣實作呢?接下來,我們就一同探討一下。
蘇-57戰鬥機之所以能夠在多次作戰任務中安然無恙地撤退,主要歸功於其強大的隱身能力。然而,雖然相較於烏克蘭軍隊的非隱身戰鬥機,蘇-57具有顯著優勢,但實際上,在全球現役隱身戰機中,蘇-57卻是隱身效能相對最弱的一款。
根據一位美國隱形飛機科研專家的說法,蘇-57在雷達上的表現顯得過於「臟」。為什麽這麽說呢?具體而言,蘇-57的外形設計缺乏流暢性,其全向雷達波反射特性不如F-22,主要的缺陷集中在進氣口兩側的邊緣、機翼的不平行以及尾椎部份,這甚至比F-35的表現還要遜色一些。
各方數據顯示,蘇-57的雷達反射面積有說是0.4到0.5平方米,也有說是0.1平方米的。盡管相比蘇-27的10平方米已經有了顯著的改進,但與全球其他幾款隱形戰機相比,仍然存在明顯差距。
從殲-20的外形設計來看,其隱身效能顯然優於蘇-57。殲-20在外形設計中廣泛運用了邊緣平行的概念,盡量避免大面積的垂直面和斷裂面,采用了傾斜的垂尾和菱形機身等設計,極大地減少了雷達波的反射方向,從而顯著提升了隱身能力。
此外,殲-20在制造過程中還大量使用了先進的吸波材料,能夠有效吸收雷達波,進一步降低雷達反射面積。因此,外界普遍認為,殲-20的隱身效果優於蘇-57。
其次,蘇-57戰鬥機多次在遠距離成功打擊烏軍,充分證明了該機型的機載雷達具有極為強悍的效能和探測能力。據資料顯示,蘇-57配備了由季赫米洛夫研究所設計的N036「松鼠」有源相控陣雷達,其效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美軍現役的AN/APG-77雷達。
該雷達系統包含五套有源電子掃描陣列(AESA)天線,結合兩台機載電腦,能夠在400公裏之外成功發現目標。除了核心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外,蘇-57還整合了多種型別的雷達系統,據信至少有三套雷達系統分布在11個陣面上,其中機翼前段的NO36L雷達更專門用於遠距離探測。
從整體來看,蘇-57的雷達配置非常全面,賦予了其強大的電子對抗和戰場感知能力。然而,本質上,這種做法只是透過「數量堆砌」來提升品質,這也一如蘇俄裝備一貫的設計風格。
蘇-57的機載雷達效能雖然不俗,但我們的殲-20在這一領域已經更勝一籌!毫不誇張地說,殲-20在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技術上,已成為全球現役五代機中的佼佼者。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盡管美國的F-22和F-35戰鬥機仍在使用第二代砷化鎵雷達。
但相比之下,我軍的殲-20,甚至一些四代機,已經裝備了全球最為先進的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氮化鎵雷達的優勢在於其更高的熔點,砷化鎵僅能承受約600℃的高溫,而氮化鎵的熔點則高達1700℃,因此其能夠承受更大的功率負荷。
在相同體積下,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功率輸出遠遠超過砷化鎵雷達,效能也顯著優於後者。
此外,蘇-57之所以能夠斬獲如此多的戰果,部份歸功於其搭載的先進飛彈系統。其中,前文提到的Kh-69隱身巡航飛彈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該飛彈是俄羅斯在2015年推出的Kh-59的深度改進版本,其效能與英國的「風暴陰影」巡航飛彈有一定相似之處。Kh-69的最大優勢在於其出色的隱身能力和極高的命中率,目前在實戰中尚未有被攔截或擊落的記錄。
那麽,我軍是否也有這樣的「好東西」呢?事實上,早在2022年珠海航展期間,我軍就公開展示了一款名為AKF-98A的先進隱身巡航飛彈。這款飛彈一經亮相,便引發了極大的關註,其風頭一度甚至超越了同時展出的鷹擊-21高超音速飛彈。
外界分析認為,AKF-98A飛彈的彈體截面呈現出獨特的非規則六邊形特征,彈頭采用了明顯的多面體結構隱身設計。這些特點表明,該飛彈與美國的AGM-158隱身空地飛彈以及德國的「金牛座」飛彈有著類似的隱身設計風格。
至於空空飛彈,那更是我軍的傳統優勢所在。現役的霹靂系列空空飛彈效能極為先進,完全可以與俄羅斯的R-37M空空飛彈媲美,毫不遜色。
綜上所述,盡管蘇-57的表現十分出色,但並不算特別罕見。我們的戰機同樣能夠達到,甚至超越這種表現!
然而,從目前已知的訊息來看,俄羅斯空天軍在實戰中發現了蘇-57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內建彈艙的開合速度過慢,影響了武器的打擊效率,隱身塗料的耐用性也較差,經常需要「補漆」。這些寶貴的實戰經驗確實值得我們借鑒與參考。